風雲初唐 第三十四章朝堂議災 (一)

作者 ︰ 笑笑在唱歌

李寬走到幾位大人身邊,听到幾人爭論不休,杜如晦堅持自己的看法,「現在不管別的,開倉賑災勢在必行,百姓流離失所還是小事,就怕起義重來,天下重又戰亂不止,說句誅心之言,那時不知天下又會是誰的?」

房玄齡、長孫無忌緊鎖眉頭,李靖、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幾個武將,砸吧下嘴,李靖說道「開倉賑災,知道刻不容緩,但是現在整個國庫加起,也撐不到下次收糧的時候,要是現在突厥和梁師都聯合,不等民反,怕是大唐就不復存在了。」說完,憂心忡忡。

李寬再听他們討論之前,自己想了下,現在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糧食,二是邊關。糧食,大唐國庫只有這麼多,要想增糧,只有從民間找,富商、氏族、五姓七望可以考慮,這點要看李世民的魄力。

邊關暫時還不知道什麼情況,但是邊關加派士兵,毋庸置疑,需要糧草,軍資貧缺又是麻煩事。

李寬見他們幾個還在爭吵,忍不住,插嘴道「現在最主要是找出重點,逐個擊破,不能分不清主次」幾人一听李寬的聲音,馬上就停下,程咬金直接開口「寬小郎,你看看現在怎麼辦?賑災要糧,打仗要糧,但是我們現在就是無糧,你看?」

ど,今天這個程胖子抓問題很是關鍵啊,幾個謀士像是第一次才認識程咬金,李寬一點沒好奇,大唐的名將真正安享晚年的,程咬金算一個,就是武媚娘當政也拿程咬金無法,可見程咬金做人做得都圓滑。

李寬組織下語言,停了下,說「糧食要賑災這是必須的,關鍵是怎麼賑災,什麼時候賑災,才是重點,把時間錯開,分化矛盾,邊關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李寬剛說到這,覺得不對,幾個大人怎麼在眨眼,「接著說」李世民的聲音響起。

李寬一驚,李世民什麼時候來的?原來李世民見全臣在下面吵得比粥還熱鬧,就是沒結果,心里很是焦急,忍不住直接走到全臣中間听听他們討論怎麼樣,幾個謀士聚在一起,李世民第一站就到了他們身邊,李寬面對大臣,哪里知道李世民來了。

幾個謀士被李寬的話吸引住,也沒在意誰來了,估計是別的大臣,當然他們也沒在意,憑他們幾個,在朝堂上還是有點話語權,不怕別人見識到李寬的能力,現在都傻了。

李世民剛听到李寬的話,心里不是滋味,上次長孫無忌幾個將李寬關于藩鎮割據的危害匯報給李世民听,當時李世民就已經暗暗害怕李寬的才能,幾百年的戰亂起源,被一個8歲小兒直接點出,太嚇人了,從那時起,李世民對李寬重新起了提防之心,這次連長孫皇後也不知道。

戶部尚書上奏建立的義倉、平常倉、稅收改革,都是李寬進了戶部才提出的,李世民明白這些估計又是李寬的手筆,但是沒人說,自己就裝著糊涂,抹殺李寬的功勞,直接就當做是自己領導下,取得的功績,但是對李寬已經是如鯁在喉,要知道,李淵還在,隱太子的殘余勢力還在,自己一個不小心,皇位不知又會落到誰的手里。

不管李世民對李寬到底怎麼想,這次一個處理不好,大唐絕對會湮滅在歷史的河流里,李世民能不上心,剛听到緊要關頭,李寬停下,李世民忍不住提醒,恨不得扒開李寬腦袋,看看到底李寬對于這麼棘手的事會怎麼辦?

李寬和幾個大臣一慌,想不到李世民會來,心里一緊,李寬停頓一下,想想再怎麼藏才,總有一天會露出來,為了百姓,算了,這時的李寬遠遠不會想到,李世民為了皇位在以後干出那些事,那是後話。

幾位謀士私下對視一下,暗點下頭,幾人都在心里做了個決定,李世民忙著問這次解決方案,沒看見幾個心月復的小動作,當然要是看見也不會在意,現在哪有心思考慮這些。杜如晦,施了一禮,對李世民說「陛下,楚王年幼,可能想法不同,要不讓全臣一起听听,楚王的建議,大伙參謀一二,想出最好方案,解決這次危機,陛下意下如何?」

李寬很是感激杜如晦,現在趕鴨子上架,就要鬧大,全臣若是全知道,李世民也會注意點,這樣自己安全高點,李世民不怎麼高興的看了下杜如晦,原本自己想靜靜听听李寬的處理方案,被杜如晦一嚷,得整個朝堂都知道了,自己對李寬再怎麼有想法,都得三思而行了,不過這麼個9歲孩童,再怎麼有才,這麼大的國家大事一定思慮不全,看看再說。

全臣見李世民站在房玄齡幾人身後,討論的聲音自然而然的小下來,等听到杜如晦的話,全臣全安靜了,尼瑪,這麼個小家伙有法子解決此等大事,難道李世民的基因就這麼強?不少年輕臣子,偷偷看看李世民,再看看自己,龍生龍鳳生鳳名言啊,就不知這龍是真龍還是假龍?

李世民見全臣一臉八卦,心里不喜,面不顯,沉著聲音說「諸位愛卿,就來一起听听楚王高見」說完瞪了杜如晦一眼,回到座椅前,坐下。房玄齡幾個,偷偷對老杜豎拇指,好樣的,對李寬擔心不已。

李寬這時沒有心思想這些,等李世民坐好,就在大殿上,開始了自己的陳訴,這也是大唐史官第一次開始在史冊上記下李寬的名字,李寬就在這一天,真正開始在世界歷史流影。

「陛下,現今長安城是剛起蝗災,百姓手里還有些余糧,先不急著對長安附近的災民賑災,四道中,有些已經受災一段時間,當前首要是知道受災程度,災區百姓手中糧食能支撐多久,這些就要當地州縣官員統一上報,酌災情分地區,分時段開始賑災,為防百姓流離,現有四策。

其一開倉賑濟

其二免其租稅

其三就食附近州縣(就是到周邊沒有受災的州縣以工代賑)

其四就州縣給予發放或貸給種子、口糧、耕牛和農具,安穩民心,能安心重拾種植」

說道這,全臣對李寬刮目相看,這幾條不管是蝗災還是別的災難,都是萬金油啊,高,把賑災手法全總結了。李世民心中凜然,若李寬成長起,定是心月復大患。

李世民只是心中一過,馬上開口「楚王這些很好,只有一點,現今受災太多,就是沒受災的地區加上國庫余糧也撐不到下次收獲,何解?」是啊,全臣也為此納悶。

李寬這次下跪,「臣就糧食不足,有一法,望陛下恕罪。」大伙來了興趣,有法子增糧,小家伙有什麼方法?李世民樂呵一笑,說你胖,你還真拽上了,我倒要看看你怎麼變出糧食來,讓李寬站起,恕李寬無罪,讓李寬直接講出方法。

「陛下,現今手中有糧的只有三種人了,一是民間富商,二是王公大臣,三就是氏族貴親」這下在場的王公大臣面s 不佳,李世民也臉s 難看,要知道他身為李氏一族族長,根本就不可能讓李氏一族掏糧食。

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b ij ng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這幾家現今相互通婚,枝繁葉茂,和皇權對持,就是李世民自己有時都拿他們束手無策,加之李世民這個皇帝還得靠這麼些世家才坐的穩,這麼可能對他們出手,不要別人就隴西李氏一族,都不會放過李世民,這個族長到頭了。

李世民臉s 鐵青,只有一些清平的文臣和一些大儒暗暗佩服李寬,杜如晦幾人焦慮萬分,出事了。李寬難道不知道五姓七望的權勢,頂風作案,不是李寬這是沒有辦法了,上次建義倉,就已經要富商、王公大臣捐獻糧食了,雖然他們手里還有糧食,但是這次一定不會輕易拿出來,只有找個分量重的,先開頭,估計才會籌到糧食,不然一切白搭。

李寬不管王公大臣和李世民的臉s ,接著往下說,李寬明白,若沒讓他們滿意,今天自己在朝堂上說的方法,他們也會執行,民意大如天,不過自己估計就是因病逝世或是重病纏身,臥床不起。

其實李世民很高興,裝著臉s 鐵青,他難道不知道這些氏族手里的糧食拿出來,能夠撐到下個收獲時間,就是他們不會拿出來,誰做皇d d 不會對他們有影響,從漢至今幾經風雨,這些氏族不是還好好的,反而更加強盛,作為如今李氏一族的族長,李世民深深知道氏族的影響力,好了,小兒不知天高地厚,自己把今天朝堂上的話一傳,這些氏族沒一個不捐糧的,氏族也是要面子的,越是百年氏族,面子越重。

要是災民知道,本可獲救,卻不伸手救災,這些氏族立馬玩完,李世民惡意想,要是他們不捐糧,自己這個皇帝權力是不是更大?不行,不捐,天下還不知誰坐呢,李世民搖晃下頭。

「陛下,上次民間富商,和朝中的王公大臣本著仁愛之心,為義倉捐獻部分糧食,高風亮節,這次本不願再麻煩他們,但是災情太重,臣相信,諸位一定不會袖手旁觀。」

一些王公大臣恨的牙癢癢,上次的戶部尚書一張嘴,自家的陳糧所剩無幾,好嘛,李世民的小崽子更好,借著仁愛之心把我們在圈進去,看你這次怎麼辦?

李元景(李淵第六子)上前,直接講道「楚王大義,臣等一定跟隨世家貴族,為大唐災民拋頭顱灑熱血。」其余的王公大臣一起復議「臣等定隨」

李世民這次真的是臉s 鐵青,要知道李元景本就對自己當李氏一族族長,心懷怨言,這次唯恐天下不亂,借著言語讓自己和氏族對立,好手段啊,恨恨的看了下提議的李寬,長孫無忌幾人心急萬分,楚王托度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風雲初唐最新章節 | 風雲初唐全文閱讀 | 風雲初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