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宮?那是個什麼地方?里邊的人全是三只眼?」超哥接著達叔的話茬。
「是夢魘的魘。」達叔解釋道。
「夢魘?」這個詞我是知道的。
「猶疑在波濤,怵惕夢成魘」,「夢魘」二字有據可查的最著名出處,是在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陪杜侍御游湘西兩寺獨宿》詩中。
關于這個「魘」字,在我的知識儲備庫里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噩夢」。這個噩夢,並不是普通的噩夢,它是噩夢中最恐怖、最絕望的一個片段。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一個很可怕的夢境即將醒來的前一刻,我的意識已經處于清醒狀態,但是我的四肢卻無法動彈,我的嘴巴張不開,我的喉嚨里「咯咯」作響卻無法發出任何的聲音。那種感覺,就像是有千斤的重物擠壓在你的胸口。面對這種情況,拼命的掙扎是我唯一能做的、卻又是徒勞無功的選擇。最後,伴隨著一聲歇斯底里的喊叫,我的四肢突然被「松綁」,從床上坐起之後通常總是滿頭大汗。這種現象,通常被老百姓稱為「鬼壓身」,而在我們本地域的民間則被老人們稱之為「招了魘貔狐」,它的意思是︰你被通靈的狐狸j ng施了妖術給「魘」住了。
還有一種說法,那是我從神怪小說中看來的。它的大概解釋是︰如果人在死的時候處于極大的憤怒、仇恨和恐懼之中,死後怨恨就會久久不能消散。于是,有些怨力大的能生成厲鬼,而有的怨念更強的則可化為「惡魘」。在我國民間傳說中有「九魔一魘」的說法,它的意思是在世上能生成九個魔,也不一定形成一個魘,而九個魔的凶厲,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魘。魘之所以難成形,主要因其生成需要苛刻的外界條件︰首先必須是人員大規模的慘死,比如戰爭和屠殺,才能保證足夠份量的怨念凝聚不散,而且,死者尸體必須原樣保存,不能有腐爛和風干,也沒經過其他處理,凶靈才能附到自己的身體上形成「魘」。
「魘宮,是一座宮殿嗎?」我問道。
「是的,它是一座龐大絕美的夢幻之城。」達叔回答了我的疑問。
「達叔,您還是繼續往下講吧!」超哥急于知道後邊的故事內容。
「沒有了,講完了。」達叔看著我們。
「講完了?!」我跟超哥異口同聲的表示驚訝。畢竟,故事听到這里好像剛剛進入正題。
「是的,我的故事已經恰好回答了你的兩個問題,一是三只眼的人,二是關于那個洞。」
「可是,清遠道長沒跟「馮鞋幫子」繼續講下去嗎?清遠道長有沒有進過「魘宮」?」我很不甘心的追問道。
「沒有繼續講下去。馮爺爺當時給我講這些故事的時候,他已經80多歲了,可能是因為年紀大的原因吧,有些話他說的很讓人弄不明白。他說在清遠道長告訴他「魘宮」之後沒幾天,便悄然離開不知所蹤了。」
「達叔,您老再仔細想想,「馮鞋幫子」,哦不,是馮老爺子還有沒有說過啥?」超哥的好奇程度不比我低。
達叔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水,「哦……好像是說過……對了,說過魘宮主人的姓氏,也是當時清遠道長最後提到的!」
「姓氏?魘宮的主人?姓什麼?」
「姓後」。
從達叔的屋子里出來,天已經擦黑了,雨也小了很多。
謝過了達叔的接待,我和超哥出了五帝廟開車往回走。腦門上的傷口感覺不痛了,那種火燒火燎的感覺輕了很多。開了半小時,我們倆坐在車上誰也不說話,車上只有雨刮器摩擦風擋玻璃的聲音。
車停在超哥家樓下,他下車臨關車門前有把腦袋伸了進來︰「就這麼算了?」
「你說呢?」我反問道。
「跟你想的一樣。」超哥把車門一關揚長而去。這廝狡猾狡猾地。
搭檔了這麼些年,他知道我的秉x ng,有些事情搞不明白我是不會放過的,腦門兒上的血堅決不能白流的。
回家吃完飯,打開電腦掛上QQ,超哥的頭像開始閃爍,點開一看,他給我發過來一個網絡鏈接。看來,他回家後也沒消停,甚至比我還積極。
打開鏈接後,我看到的是關于「五帝廟」的一段網絡查詢資料。
「五帝廟,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70年),位于城區27公里處,東依黃龍嶺,西鄰白虎山,風光秀麗景s 宜人,有詩曰︰「三伏炎夏無暑氣,靜坐鳥語松濤聲,晴空樹下降仙露,神松古柏ch n意濃」。古時據傳此處常現奇異蜃景,瓊樓玉宇美不勝收,然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及。民間百姓眾說紛紜恐為j ng怪,堪輿之士遂集資建此五帝廟,供諸神法身與純陽真人于此,以避邪祟。廟成,蜃景不復。特殊時期期間,五帝廟內塑像均被拆毀,1985年由當地百姓集資再塑呂祖法身……」
我正在閱讀著五帝廟的資料,QQ再次閃爍起來,對話框里跳出了幾個字︰「蜃景?魘宮?」我心中一動︰「對啊!剛才我也看到過蜃景這句話,怎麼就沒能把它跟傳說中的魘宮聯系到一塊兒呢?」。
古人所指之「蜃景」,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海市蜃樓」。
「蜃」,乃是傳說中形似大牡蠣一樣的海怪。它體型龐大相貌駭人,平時匿形于深海之內,在ch n天和夏天時會從海中吐氣形成樓台幻境。在我國渤海南岸的蓬萊縣(古時又叫登州),就常可看到廟島群島的幻影。宋朝時候的沈括,在他的名蓍《夢溪筆談》里就有這樣的記載。
「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睹。」這就是他在蓬萊所看到的蜃景奇觀。
在明朝陸容的《椒園雜記》中也曾有過相關記載「「蜃氣樓台之說,出天官書,其來遠矣。或以蜃為大蛤,月令所謂雉入大海為蜃是也。或以為蛇所化。海中此物固多有之。然海濱之地,未嘗見有樓台之狀。惟登州海市,世傳道之,疑以為蜃氣所致。蘇長公海市詩序謂其嘗出于ch n夏,歲晚不復見,公禱于海神之廟,明r 見焉。是又以為可禱,則非蜃氣矣。」
其實,「海市蜃樓」只不過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光學折sh 物理現象。現代研究表明︰海市蜃樓常在海上、沙漠中產生,它是光線在延直線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sh 造成的結果。「海市蜃樓」的種類有很多︰根據它出現的位置相對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為上蜃、下蜃和側蜃;根據它與原物的對稱關系,可以分為正蜃、側蜃、順蜃和反蜃;而根據顏s 又可以分為彩s 蜃景和非彩s 蜃景等等。
它的出現原理,現代科學解釋起來其實並不復雜。
當光線在同一密度的均勻介質內進行的時候,光的速度不變,它以直線的方向前進,可是當光線傾斜地由這一介質進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質時,光的速度就會發生改變,進行的方向也發生曲折,這種現象叫做折sh 。當你用一根直桿傾斜地插入水中時,可以看到桿在水下部分與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像折斷的一般,這就是光線折sh 所成的。
空氣本身並不是一個均勻的介質,在一般情況下,它的密度是隨高度的增大而遞減的,高度越高,大氣的密度越小。當光線穿過不同高度的氣層時,總是會或多或少地引起一些折sh ,但這種折sh 現象在我們r 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所以不會覺得有什麼異樣。
在夏季,白晝海水溫度比較低,特別是有冷水流經過的海面,水溫更低,下層空氣受水溫影響,比上層空氣更冷一些,所以就會出現「下冷上暖」的反常現象(在大氣中的正常情況是下暖上涼,海拔高度平均每升高100米,氣溫就會降低0.6℃左右)。下層空氣本來就因氣壓較高密度較大,現在再加上氣溫又較上層更低,密度就顯得特別大,因此空氣層下密上疏的差別異常顯著。
假使在東方海平線下有一艘輪船經過,一般情況下我們是看不到它的。如果由于這時空氣下密上稀的差異太大了,來自船舶的光線先由密的氣層逐漸折sh 進入稀的氣層,並在上層發生全反sh ,又折回到下層密的氣層中來;經過這樣彎曲的線路,最後投入我們的眼中,我們就能看到它的影像了。由于人的視覺總是感到物像是來自直線方向的,因此我們所看到的輪船映像比實物是抬高了許多,這就出現了所謂的「上現蜃景」。
說一個最初級、最常見的「蜃景」,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親身遇到過︰炎炎夏r 里,當我們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時,白花花的太陽光炙烤著路面,只听見風的呼嘯和馬達的轟鳴,思維似乎停止了。突然,路面前方不遠處好像浮現出一灘水,正在我們前方行駛的汽車也好像在水中映出一個清晰的倒影。但隨著汽車的行駛,那灘水始終在前方,最後它會慢慢的消失。這是在高速公路上經常可以看到的光學折sh 現象。
曾經,有人還嘗試著做過一個人工形成微型「海市蜃樓」的實驗。
在一間不通風的屋子里,把一塊長1.5米寬20厘米的平滑鐵片橫放在幾根用鐵管(或用木棍代替)做成的小柱子上,在鐵片上撒上薄薄一層沙,做成沙漠型的表面。用深s 的紙剪成樹和駱駝,貼在一塊毛玻璃(r 白s 玻璃)上,把玻璃板放在鐵片的一端,和鐵片垂直,使樹和駱駝露在沙層上面。在玻璃板後下方,用一只手電筒向上照sh ,在鐵片的另一端看去,好像樹木和駱駝後面襯托著明亮天空一樣。然後,用小的煤球爐三只,放在鐵片下面來加熱(或用一只長型的炭盆,有條件時用長型的電爐加熱最為理想)。加熱時,要注意鐵片各處加熱要均勻,特別是靠近毛玻璃一端三分之二的地方。
這樣,當加熱一定時間以後,用手靠近沙面,感到很熱時,開始沿薄鐵片往毛玻璃方向觀察。你就能發現在沙面的下方出現了樹木和駱駝的清晰倒影,就好像樹木和駱駝旁邊有湖水時所形成的倒影一樣。
這「海市蜃樓」解釋起來並不難。可是,我所知道的五帝廟既不是處在沿海地帶,又不是位于沙漠戈壁的月復地,而是處在魯中山區的丘陵地帶。並且周邊植被茂密,並沒有任何大型的湖泊河流,在古代怎麼會「常現奇異蜃景」?而且,這「蜃景」又總是「瓊樓玉宇美不勝收」?據我所知,大氣或是水面對于光線的折sh 與反sh 充滿了偶然x ng,「海市蜃樓」每次出現的景觀是不會相同的,有時會是亭台樓閣,有時會是高樓大廈,甚至有時候還出現過懸浮于空中的鑽井平台,但為什麼五帝廟的記載中偏偏反復地只出現「瓊樓玉宇」?
我的思緒還在「海市蜃樓」里轉悠,超哥又在對話框里發過來一個地址,點開一看是「後姓百度百科」,他還真是比我忙活。不過,他總是能把問題考慮到點子上,對于這一點我很是佩服。
百度百科里對于「後」姓的解釋很冗長乏味,我暈頭轉向地看了很長時間也沒看出有什麼與「魘宮」相關聯的線索,再一看對話框里又有一個小黃腦袋在朝我招手,超哥睡了。算了,我也決定不熬夜了,等明天見面再商量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