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的眼淚 第一章 第1卷

作者 ︰ 黃金手指

章節名︰第一章第1卷

20世紀80年代,正是九年義務教育制響應最有力的時候。請使用訪問本站。不同于其他政策,也不存在天高皇帝遠,這項政策在全國上下都得到了同等程度的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最核心的內容是義務,無條件服從並執行。其次是九年,指小學和初中加起來的時間。但服從不代表心甘情願,就好像被老師批評的學生沉默地低下了頭,並不代表他沒在心里罵你。任何人都知道,無論什麼事情,履行義務總沒有行使權利爽。義務教育的資金雖然由國家出,但對于一個學校的管理者來說,管理一個學校費心費力,奮斗幾十年最終弄一個收支平衡。校長也是人,也需要生活,也渴望生活富裕,而且幾乎所有校長天生都具備商人的潛質。如果一輩子奮斗在這個崗位上,那將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現實若真像政策那麼理想,那麼校長從上位那天就開始盼著退休。好在我們國家注重的是現象而不是真相,所以沒有一個盼退休的校長。

在一些遠離城市的小鄉小鎮,義務教育的實現過程可謂百花齊放。校長不拒絕來上學的孩子,這會違背義務教育的原則。但是校長對孩子的態度相當惡劣,仿佛校長與學生兩個職業有世仇。動輒破口大罵,甚至拳腳相加,警告學生不想上學便滾回去,並從法律角度解釋,義務教育不等于強制教育,你來了我得接受,你不來我不會逼你。整個村子里對學生最壞的不是家長,不是別人家長,不是地痞惡霸,而是校長。任何地方打學生的都是小學初中,高中以上很少听說過。這是對義務教育的一種抗議。孩子在行使上學權利的同時,這是他們應該履行的義務。

學校不要求學生交學費,因為這違背了義務教育原則。書本和校服是上學必須的,而且是合乎原則的。學校與校服廠和盜版書廠建立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生死與共,共同富裕的牢固關系。定期更換校服和購買學習資料成為學生在學校養成的最牢固的習慣。校服都非常難看,而且做工極差,這也為後面更換校服埋下伏筆。學生幾乎都不願意穿校服,其實學校並不在乎這個,甚至自己都不願看學生穿上校服的樣子。但校長還是不斷聲明必須穿校服,一來符合政策,更重要的是如果校服一直嶄新地放在衣櫃里,在換下一套校服時理由便顯得牽強。

1992年9月,孫米拉上小學。確切地說,是學前班。

孫米拉出生在一個叫崇和的小地方。當地政策,孩子須達到7歲方可上學。而且必須是前半年生人,即7月之前出生。比如兩個同一年出生的孩子,一個生日是6月12日,一個生日是7月3日,那麼前者剛好能上學的那年後者剛好還不能上學,因為前者那年7歲,而後者6歲。學校對出生月的限制極其嚴格。這就意味著兩個同年出生,從小玩到大,身高體重相似,脾氣相投,甚至走路步伐都一致的兩個孩子,在學校要以學長學弟相稱。更殘酷的是,當一個孩子正在回答老師提問的時候,另一個孩子還在指著商店的一塊兒糖對媽媽撒嬌。那個時候學前班和現在的幼兒園沒法比。現在的幼兒園,其條件和學費連大學都望塵莫及。孫米拉所在的學前班沒有教室,村子里建了小學和初中,沒有專門為學前班建立場所。每天上學的地方是一個電影院,露天的。只有一個小屋,用來放置錄像機。白天上課,晚上放電影。院子里有十幾排水泥長凳,孩子們自帶小板凳,把水泥長凳當做課桌。一旦下雨便無法上課。因此,孩子們的休息日是周末和下雨天。剛剛月兌離父母懷抱的孩子沒有一個認真學習的,他們甚至還不知道學習是一個什麼概念。倒是晚上,孩子們對這個地方興趣濃厚。紛紛擠在門口,听著里面電影的聲音,興奮或抓耳撓腮。門口有買票的人把守,每人一塊錢。這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所以,孫米拉童年時期的電影幾乎只有聲音。膽子大的孩子爬上院外的大樹或翻牆而入,有的摔下來,代價沉重。對于這部分孩子來說,童年時期的電影,迷人而血腥。這個地方,白天想出出不去,晚上想進進不來。日月交替,改朝易主。

孫米拉的家距離學校非常近,大概只有五十米。非嚴格意義來講,算是一個住校生。因為很多校園宿舍和教室的距離,都不止五十米。相比村里其他孩子,他是幸運的。也不知道人小時候是眼界窄還是步伐短,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距離,在他們看來就很費事。即使是五十米的距離,孫米拉每天都感覺負擔重重。更別說其他距離遠的孩子。再加上目的地是他們非常抵觸的地方,路途就愈發顯得艱難。

路途遠的大人們也不放心。孩子年紀小,在力量和心智上都還未發育完全。上學路上可能遭遇各種大人根本就不放在眼里的危險。路途越遠,危險就越多。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有個孩子在上學路上看到一個不知賣什麼的人手拿撥浪鼓,就因為喜歡听撥浪鼓的響聲而一路追隨,完全忘了當天還要上學。結果追出去很遠,跟丟後才回到現實世界,想起來沒去上學,而且不知道回去的路。因為他來的時候心思全在撥浪鼓上,完全沒注意路是怎麼走的。直到晚上,心急如焚的家長才在鄰村找到孩子,那個地方距離他們家有兩三公里遠。因此,很多謹慎的大人就接送孩子上下學。一來可以保證孩子安全準時到達學校,二來學校比鄰村近。

這樣的狀態持續沒多久,矛盾就出現了。被接送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每天獨立上下學,並且可以在路上自由玩耍羨慕不已。覺得家長給自己丟了臉,而且干涉他的自由。而沒有家長接送的孩子又責怪家長不關心自己,看到別的孩子一放學就能跑進媽媽懷抱,心里酸酸的。攀比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領。比大人更加純熟,猛烈執著。當然大人也有攀比心理,但他們能夠理性判斷,知道攀比心理不對,相應的克制或杜絕。孩子則不會,他們根本不知道這項本領叫什麼名字,也不關心它叫什麼,只感覺自己有一股強大的能量。倘若不運用這股能量,就覺得很不痛快。對于孩子來說,痛快就是好,不痛快就是不好。這是他們判斷是非的標準。于是,當他們把這本領使出來,他們覺得是天經地義,甚至是替天行道。攀比的出現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心智不成熟;第二,有朋友。還有一個特點︰通過攀比想要得到的東西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而且往往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縱然最後得到,熱情也會很快冷卻,他在乎的並不是這件東西,而是能夠得到它這件事情。

孫米拉的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庭,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父母均是樸實之人,性格內斂,勤勞安分。早晨天不亮便起來忙碌,一直到深夜。吃飯只勉強達到吃飽的程度,身上穿的都是多年的舊衣服,穿破了打上補丁繼續穿。過年的時候,餐桌上會多出一些肉食,父母還會給買一身新衣服。對于小孩子來說,所謂過年就是吃好穿好。也就是這樣,才覺得那時候的年特別有味道,因為與平時不同。

父親會開拖拉機。哪里開礦需要運輸,就和幾個要好的哥們兒搭伴去。起早貪黑,干的都是苦力活。母親在家種地,操持家務,心疼父親太辛苦,就給別人做一些手工活。在同學家里玩,開飯的時間看到他們吃肉。家長招呼他也吃,說自己家也要開飯了,然後笑著從同學家跑出來。說實話真是想吃,卻不知為什麼不吃。回到家問父母,為什麼我們不吃肉,父母只是笑笑,然後給他盛飯。孫米拉覺得自己的父母很笨,這樣的問題居然一次次答不上來。

雖然生活慢慢好起來,並不是因為走運,完全是靠多年的積累。無論錢來的多苦,都要開心的花。尤其是這錢花在孩子身上。父親常說,如果花錢都不開心,那還有什麼必要去掙錢。給孫米拉買好看的文具,漂亮的衣服,伙伴們有的他都有。如果考試成績優秀,父親一高興還會滿足一個奢侈的要求。

長久待在甜蜜里,就會把甜蜜當做平常,一旦遭遇平常,便認為是苦澀。男孩子喜歡玩玩具槍,孫米拉買的槍不計其數。有一天看到伙伴買了一把新款的玩具槍,在他們中間炫耀,特別酷。伙伴們一哄而散,懷著同樣的心事朝家里奔去。孫米拉回到家,母親正在做飯。父親出去干活還沒回來。把想法告訴母親,母親很為難,看樣子不是很同意。這種反應完全出乎孫米拉意料。一下子就覺得很委屈,而且莫名產生一股憤怒。母親給出的理由是,家里已經有很多把槍了,沒必要再買,而且這把新款的槍體型比較大,容易受傷。孫米拉無法理解,他認準了母親嫌貴才不給買。于是就哭著跟母親吵起來,母親看他無理取鬧也生氣,就責罵了兩句。狂怒之下的孫米拉,一把抄起一個矮凳。母親頓時就不說話了,楞在原地掉眼淚。做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孫米拉稍微消了些氣憤。扔下凳子跑出去,那頓飯沒有回來吃。許多年後他才知道,原來當時母親掉眼淚並不是因為害怕。

本書由首發,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米拉的眼淚最新章節 | 米拉的眼淚全文閱讀 | 米拉的眼淚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