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產品應該是以上所述的綜合體。實話實說能夠包含上面所有講到的社區就是一個不錯的社區。目前還有一些比較新的住宅形式或者說是炒作噱頭︰智能住宅;低碳住宅。
智能住宅︰提到智能住宅,對此有所了解的人都會想到比爾蓋茨花費數億元建造的豪宅。它提供的是一種安全、舒適、便利的生活方式。
我們要全面認識、區分智能化和局部智能化住宅。不要被一卡通、上網、紅外線監控防盜、可視對講等局部智能化誤導,認為這就是智能住宅。真正的智能住宅是只用手機或者遙控器就能夠指揮家里絕大多數的家具和電器,並且這些物品還要有思考功能。例如︰空調、冰箱、熱水器等用電大件,會選擇在用電低谷運行,音響、電視、電燈能夠自主的鑒定屋子里有沒有人決定是開還是閉?至于主人遠在千里之外,能夠指揮開門、關門、開窗換氣是基本要求。
智能住宅的發展與生活水平息息相關,大家都在討論我有沒有房子可住的時候,這時候不會講住的舒適。生活水平提高後,就會想是不是能住的更好?總的來說我們認為智能住宅正處在起步階段,隨著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會有一個很大的飛躍,也許不久的將來智能住宅的會是一個發展方向。
最近風頭最勁房地產形式就是‘低碳地產’。業內的一句玩笑話︰房地產一直是一個高碳行業,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前,流行詞還是「綠色地產」,壓根就沒有誰提到「低碳」二字,這次會議之後,一夜間,所有的樓盤都成了「低碳地產」!
據權威部門統計,房地產建築行業的能耗佔據全球消耗的40%以上,中國每年的新開工建築面積是世界的一半,並且80%到90%沒有達到國際節能標準,在中國每新建一平方米的建築就要排放0.8噸二氧化碳。中國現在建築的能耗標準是每平方米75瓦,歐洲現在的限行標準是25瓦。三倍的差距。請注意︰人家還沒敢喊「低碳地產」!
建設部權威人士說︰「中國的低碳建築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沒有統一的碳排放量計算方法,也沒有清晰的低碳建築發展規劃。目前應盡快確定碳排放量計算方法,探索低碳建築的建造方法。部分歐美國家已經探索出多種低碳建築的建造方法。目前我國尚未確定碳排放量的計算方法,建造方法就更無從談起了。」
所謂的低碳建築,普遍的理解是指在建築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築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這與我國推行的綠色建築是基本一致的。
建造低碳建築是一個系統性、體系化的過程,它涉及規劃、設計、建造、運行等諸多環節,不可能速成。
說個簡單的方法︰購買低碳地產時候,開發商如果答應把與低碳相關的內容加入購房合同中,請放心購買。
我們不否認一些開發商建設低碳地產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但能夠實現的才是真實的!
只要是產品,就會有檔次之分,我們也曾經被客戶多次問過︰「到底什麼樣的住宅是豪宅?什麼是中低檔次的住宅?」
坦白的說我們也是啞口無言。因為這根本沒有標準。為這個問題曾經討論甚至爭吵了數次,也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現在就姑且把個人體會和大家講講。更希望能夠引起共鳴,都參與到這個話題的討論中來。
拿轎車來對比。豪車一般來說是BBC,即奔馳(BENZ)、寶馬(BMW)、凱迪拉克(CADILLAC)。像邁巴赫、勞斯萊斯、賓利、世爵等頂級車更是豪車。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什麼?或者說是成為豪車的原因是什麼?
個人以為第一是價格高的離譜。這點很符合房地產的實際情況。
第二是美觀。這些車即便是很遠看上去就有與眾不同的感覺。這點也是大多數的開發商絞盡腦汁在建築外形與園林景觀上下功夫的原因。
第三是乘坐舒適。通俗地講就是人性化做的到位。房地產產品的人性化體現在什麼地方?園林景觀再美,但是夏天不能遮陽,冬天不能避風,兒童不能游戲,老人只能觀看不能融入其中,也就是一個花瓶,沒什麼大的作用。再往深里講一步︰房地產產品所有的要素,對人的生活影響有多大?生活質量提高了多少?
第四是質量優異。這些車不能說不出故障,只是很少出。勞斯萊斯公司的豪言︰如果公路工程師能夠造出完美的公路,我們的車不會發出一點聲音。有哪個房地產公司敢說類似的話?即便是說了,面不改色可以做到,心不跳做得到嗎?
第五是完善的售後服務。勞斯萊斯出故障,公司會派直升機送來配件和工程師,免費維修。房地產的售後服務能做到這樣完善嗎?
第六是產量低。這一點勞斯萊斯做得最徹底,甚至可以說是過分︰客戶買車需要政審,不夠級別再有錢也不賣。房地產行業也有這樣的例子,但是那是一個笑柄,因為把樓盤做死了。如果一個樓盤體量很大,最起碼不符合這一點。
第七是口碑。大家都認同這些品牌的轎車。房地產行業有幾家公司或者項目有這樣的口碑?我們天天喊著要做口碑,可是又做起來幾個?說句真心話,我參與過的項目只要沒有客戶來鬧事就很滿足了。
也許我對房地產行業‘恨鐵不成鋼’,說句實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真正的豪宅!能達到上面豪車標準一半的住宅在目前的形勢下就可以算是豪宅了。
商業地產的產品類別包括購物中心、大賣場、商業街、主題商場、專業市場、批發市場、住宅和寫字樓的底層商鋪等與住宅類有很大區別的房地產產品。
商業地產的形式多樣,規模也有大有小。規模大的商業地產如shoppingmall、專業主題批發市場項目,可以從幾萬到幾十萬平方米,規模小的商業地產項目僅幾千平方,甚至更小。
由于政府數次的調控主要都是針對住宅,所以商業幾乎成了房地產最後的救命稻草。但是由于開發數量巨大、項目同質化嚴重、操作難度遠高于住宅等原因,商業地產的危險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遠遠超過住宅。
本故事中有一個shoppingmall和一個批發市場項目的全程運作,商業產品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