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遺夢之西南悲歌︰苗巫九引 陶新春時代的刀光劍影

作者 ︰ 卯升斌

-、起義的原因

1840年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各族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陷入了更加苦難的深淵。

地處高寒山區,經濟本來就很落後的貴州黔西北各族人民,在清政府橫征暴斂、地主階級的地租、高利、勞役等的盤剝下,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勞動人民無法生存下去,從而爆發了咸同年間以苗族陶新春為首的各族農民參加的大起義。

二、起義前的醞釀準備

韭菜坪苗族起義軍領袖陶新春,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道光五年(1825年)生于威寧州遵化里(今赫章縣境)。其弟陶三春小陶新春兩歲。陶新春的父親因被封建統治階級土目地主折磨早逝,母親王氏又改嫁到巴拉寨(現由于地名變更不詳)熊家,生一弟,名叫熊草果,後改名熊萬順。陶新春家世代都是以機阿克安氏土日家的農奴。陶新春和弟陶三春隨母到熊家後,繼續過著悲慘的農奴生活。由于終年服役,不能按時交租,常受土目毒打。同時,新春弟兄三人,都曾被派到威寧州和赫章汛為官吏、營軍服苦役。苦難的血淚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里。

咸豐五年(1855年)初,黔北桐樣縣楊龍喜領導的各族人民義軍,由遵義進入黔西北,攻打畢節縣城。楊龍喜把清朝的地方官吏及土目、地主比作毒蛇猛獸,號召各族人民起來反抗。時陶新春弟兄三人當了半輩子的農奴,受盡地主階級數不盡的折磨。楊龍喜的宣傳,激起苗族人民對統治階級的仇恨,陶新春弟兄開展積極的宣傳活動,準備武裝起義。

咸豐七至九年(1857—1859年),陶新春用三年的時間來做充分的思想發動和組織領導的準備工作。歷代遭受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苗族人民,有苦無處申冤,他們很早就迫切指望,總有一天會逃月兌人間苦難,解月兌長期套在脖子上的枷鎖。陶新春把革命的道理結合苗族長期以來當奴隸做馬牛的實際苦難生活教育人民,假托其母親是仙姑,特地下凡來拯救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只要大家一條心,—股勁,就能打倒官府和土目。推翻壓在人民身上的這塊大石頭。這一宣傳活動,經歷了兩三年的時間,遍及威寧、水城、畢節各地。凡听到宣傳苗仙姑的人民群眾,遠近都來看仙姑「降仙說法」。陶新春對群眾說︰「凡願意跟我去打毒蛇猛獸的,仙姑都要各發仙符一道,大家帶回去听候召集。」領取「仙符」的人,一天比一天增多,宣傳鼓動工作順利開展。

在三年的準備工作中,陶新春共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第一次會議是在今水城、赫章兩縣邊界的篙枝、義忠、窩皮寸三個鄉交界處召開;第二次會議在韭菜坪召開;第三次會議是在今水城南開區雙營鄉召開的。會議確定了起義時間、地點和領導人。推舉陶新春為苗民起義軍統帥,陶三春、熊川幀、阿尤黑(原名張才興)、項芝秀(女,本姓熊)、張項七、張項八、熊老大、祝萬春、何玉祥、何玉堂、何五斤等為義軍首領。會議決定在韭菜坪整編舉旗宣誓起義之後,分南北二路軍,以牽制敵人,打擊清軍官吏和土目。

起義之前,制定了嚴明的義軍紀律和擬定了統一的口號。義軍紀律是︰(一)一切行動听從號令;(二)下面(級)要服從上面(級);(三)全軍要服從陶帥;(四)不準欺負苗民;(五)不準打罵群眾;(六)不準調戲他*女︰(七)不準搜查百姓;(八)不準進住民房、打擾群眾;(九)繳獲武器要交公;(十)沒收的財物要拿販濟窮人;(十一)要團結各族人民;(十二)買賣不準賒欠;(十三)參軍要以苗為首;(十四)軍人不準擅自離隊……等72條軍紀。會議還擬定了統一的口號。這些口號是︰打倒官府,打倒上目,打倒貪官污吏,打富濟貧,抗交租利,抗交賦稅,土地公有,不作奴隸。這些口號,也是韭菜坪舉旗起義的誓言。由于軍紀嚴明,口號統一,所以意志堅定,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始終把矛頭指向清朝政府及其官吏和土目地主。

三、起義初期的勝利

咸豐十年(1860年)三月三日,陶新春號召領有「仙符」的群眾,各帶武器、口糧到韭菜坪集中,舉行降仙大會。韭菜坪原屬威寧州德化里(今屬赫章縣,位于青山、興發兩區交界),山巍雄偉,氣勢磅礡,方園一百余里,群山環抱,九龍守衛,峰頂一片廣闊草原。《威寧縣志•地理志》記載︰「九龍山在城東北一百三十里,一名韭菜坪,一峰中峙,九嶺環繞,故名,峰嶺蟠曲。縱橫八十余里,又名九龍電,九管藤蘿為勝景之一。電上四面峭壁,惟鳥道一線通往來」。所以,此山為歷史上軍事家所選中。這次,從四周一百余里之地匯集到韭菜坪來的,共有一萬四千余人。其中主要是苗族,義軍在韭菜坪露營三天,作好戰斗準備,隨即出發。

在陶新春的統率下,起義軍由陶三春率領先向以機、青兄、差朗三個土目發起進攻。以機、青兄兩個土目事先已逃往威寧州城,只擒獲差朗土目受到懲治。時正值畢節西里地主武裝翟四龍率眾對苗寨肆意殘殺,「各處尤而效之,屠戮最慘!」群眾情緒怒不可遏,從此拉開了戰幕。苗族「無不毀屋棄產,相繼揭竿而起。」地主「豪紳李維幀稟請縣令轉大定府(今大方縣)告急,知府魯經芳聞訊馳赴畢節,企圖招撫。然而苗已團結一致,撫亦不能散矣!」

陶新春為了掃清道路,首先在七家灣(今青山區白果鎮)把威寧州西里團地主武裝全部擊潰,隨即進軍七星關。七星關為黔、滇、川三省交通要隘,位于威寧州遵化里(今為赫章江南與畢節楊家灣之間)。七星關河水湍急,兩岸百丈懸岩,時僅有鐵索橋一線供人通行,實為天險軍事要地,誠有「一大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亦為歷來軍事家所把持。魯經芳偵知義軍已向七家灣進攻,于是急令威寧、畢節團練分別扼守野馬川、平山堡和撒拉溪、長春鋪等處,使之與七星關營軍聯成一線。義軍采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先攻東路,連克撒拉溪、長春鋪,後攻西路的平山鋪和野馬川,各地團練紛紛潰敗。接著集中兵力圍攻七星關。魯經芳聞訊後,瑞邑紳趙國英、羅淵泉、葛樹本等人星夜趕到省城請發救兵,隨即由大定趕到畢節,命巴折坪、古打、史塌三土日向陶新春勸降,假言把以機土目所轄的七甲半土地給予苗族耕種,妄想借此引誘陶新春,以獲得緩兵待援的時機。但三土目已知義軍矛頭指向,因此畏縮不前,只好把魯的文書輾轉托人送達陶新春。于是新春和義軍深知這是敵人所施的緩兵之計,因而,堅決執行攻打七星關的計劃。

貴州巡撫劉源灝接到魯經芳緊急報告後,立即派遣威寧知州顧昆陽趕赴畢節與畢節縣知事馬應鏜合謀進剿事宜,並通知雲南省鎮雄州迅速派兵進攻骨董山,以便互相策應。陶新春探悉敵態後,隨即加強陶三春率領的出擊部隊猛攻七星關,並派阿尤黑率領一支最強的苗民軍向撤拉溪伏擊清軍援兵。顧昆陽率團練數百人向七星關進發,義軍在路口上伏擊,待其兵至,伏兵四起,當即擊斃知州顧昆陽,團練傷亡潰散。撤拉溪阻擊戰勝利後,阿尤黑回師骨董山與陶三春合攻七星關。而畢節縣知事汪金麟畏縮不前,被革職。仍以馬應鏜復掌縣事,又議劉翼墀帶團練增援,至七星關,義軍奮起迎戰,「不能支,越日撤回」。魯經芳怒發沖冠,不服,又派畢節豪紳周員、劉嘉藻、糜淑修等人,帶領大批團練來犯,俱被義軍打得潰敗而逃。時義軍實力日益大增。「于是大定、威寧、水城、平遠、鎮雄諸苗夷(彝)來者各半,男女約三十余萬,由平山鋪扎至鴉關綿豆*十里」。同時今赫章、畢節兩地的彝族、布依族群眾亦紛紛加入義軍隊伍。大定府漢族張油客也從喜禾里率眾前來與苗民軍會合,共同攻打七星關,並于咸豐十年(1860年)十二月勝利攻克。

陶新春攻克七星關後,隨即派阿尤黑率領一支起義軍向水城廳(今水城特區)挺進,與祝萬春等率領的苗民軍會師。此時,水城苗民義軍聲勢大增,所向披靡,迅速佔領了南開、大河、濫壩、玉舍、米籮、蟠龍等地。同時,義軍隨即向郎岱(今六枝特區)推進,歸沙的彝族人民紛紛加入義軍,圍殲清軍五百余人。

起義軍佔領七星關後,掐住了黔、滇、川三省交通咽喉,因而清政府派遣得力干將,調集雲、貴兩省的大量兵力,寧願損兵折將也要爭奪七星關天險的軍事要地。

清王朝欽差大臣兼署貴州提督田興恕,聞訊七星關已被義軍戰領,惱羞成怒,急派參將李有恆率所部星夜出發,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六至畢節,督同威寧鎮營兵糾合*,並與鎮雄滇軍取得聯系。李畏懼苗民軍,延至十六日出發,抵鴉關,義軍迎頭痛擊。戰始,義軍采取合圍戰術,前鋒退卻,李縱馬直前,義軍飛騎迎擊,運矛刺李,李即從馬背僕地,嘆日︰「差點喪命!」時雲南都司高應選率部營救,義軍奮起攻擊,打得清兵無所適從,走頭無路。李有恆只好逃竄回畢。

四、豬拱箐根據地的建立

七星關陣地保衛戰,經歷一個多月的激戰之後,為了建立一個鞏固的根據地,堅持長期抗戰,伺機殲滅敵人。因此,陶新春決定分兵四路,退避三舍,實行戰略轉移。第一路軍,由陶新春統率約五六萬人,退據遵化里的風頂山和紅岩尖山,以便籌劃開闢豬拱管根據地;第二路軍,由陶三春統率約七八萬人,向仁育里的五股田壩進發,以威逼、牽制、阻擊清軍的主力部隊;第三路軍,由張項七、張項八率領約三四萬人,回據宣化里之海馬姑,以阻擊雲南和威寧清軍,並向歸化里和鎮雄擴展陣地;第四路軍,由何玉祥率領約一二萬人回到水城,加強祝萬春等領導的義軍力量圍攻水城廳城。時清軍「以兵少不能分追」,只分兵兩路進逼一、二路軍。參將李有恆部「追至五股田壩連敗之」。「風頂山,由高應選統所部追之。」高軍進逼,義軍奮起迎擊,將滇軍擊潰,都司高應選「受傷僕地,于城養傷」。敵勢大挫。

義軍選擇豬拱箐為根據地,主要是︰(一)這里地勢險要,既可據險防守,又可容納眾兵。邊境包括八座大山,二面均為絕壁,僅北面可攀,需取道青松梁子,爬五、六里始達山頂;縱橫九十多里;山巒起伏,林木茂密,有不少溝岔可闢為耕地。(二)這里群眾基礎較好。起義初期,楊光宗領導的一支起義隊伍曾駐扎于此。後楊光宗逝,其隊伍參加了陶新春起義軍。(三)從豬拱箐到風頂山、紅岩尖山,至海馬姑,約一百余里,自然地形成一條牢不可破的軍事防線。

為了鞏固根據地,采取了下列措施︰(一)把義軍的家屬都遷到根據地,共修建了房屋三萬余間,總人口達十余萬人。同時,對各族義軍住地作了區劃。據余昭文說︰「半山以上為內營,諸苗居之;山以下為大營,白夷(彝)、土僚、龍、仲、蔡家等混雜居之,中以大路為隔。苗為首,而白夷(彝)為之主計,惟無黑夷(彝)土目。」各族大小村寨星羅棋布,盛極一時。(二)分田到戶,發展生產。凡苗民軍佔領之地,都把土地分給群眾,誰種誰收,實行「耕者有其田」,以解決糧食自給。(三)發展生產,開展經濟貿易。由于敵人采取經濟封鎖,禁止客商進入根據地貿易,因而鐵制農具、食鹽、布正和其它日用品,也成為嚴重問題。義軍除通過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從外面調進各種商品外,並派人與客商聯系,引導他們從偏僻小道進入根據地,進行商品交易。余文說︰「漢人奸貪者為之互易通市。苗巢內,歷年教讀及木工、鐵工、皮工、染工等,皆漢人也。彼等時常往來城中為之耳目,探訪各情以報之,故苗人下山所攻電砦,無不立摧。」後來,起義軍的力量日益壯大,直接控制了赫章汛市場,貿易更加方便,從而粉碎了敵人的經濟封鎖。

五、與太平軍聯合作戰

咸豐十一年(1861年)春季,翼王石達開部將曾廣依、張遇恩率部由平遠(今織金縣)進逼大定,清軍聞警,從風頂山兼程回守畢節縣城,陶三春于三月三十日尾追至畢節城外。次日晨,與太平軍相遇,遂約苗民義軍扼守北鎮關,共為犄角。一時攻守異常激烈,雲南都司高應選站在城上指揮,太平軍自街房窗口描準發炮,高當場被擊斃。

田興恕聞訊畢節被圍,即令副將周學桂統率楊、梁、王三鎮營兵尾追太平軍,至沙子哨、頭鋪橋途中,遭太平軍和陶新春的回師痛擊,大敗而逃。四月十四日,復戰于二鋪,太平軍伏兵合擊,「官軍敗績,路旁水塘浮尸幾滿,軍心遂餒,不能久進」。通往縣城的牛場橋(今流倉橋)已被太平軍控制,周軍竄至橋邊,適遇陶三春自炒鐵沖運糧回,從側面擊,截斷清軍去路,周學桂竄入團練卡內,卡門纏住馬腳,太平軍運長矛自門縫刺中周肋,清軍大敗,只數十人扶之出圍,回大定城內,四月二十六日身投。所部熊俊被義軍猛追,至牛場投河斃命。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李福 從金沙江率部三萬余人經滇東北向廣西轉移,五月,到達豬拱管,陶新春熱情接待,並代籌糧,資助回師廣西。離時,贈給苗族義軍槍炮,並留下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指導義軍構築工事和使用槍炮技術,並「教之擊刺,教之守御,教之號令虛實等。」同時,指導義軍在紅岩尖山設置兵工廠,制造武器;根據地形,幫助義軍生產防守武器「石火輪」和建立守哨制度。

陶新春在太平軍的引導下,毅然舉起太平天國的旗幟,啟用石達開頒發的「太平天國統兵元帥」篆文印信。其下以周國瑞(漢族,太平軍成員)和姬齋先生(彝族)為軍師,分管發布告示和教讀職務,陶三春為大王,古老四、趙四為元帥,熊萬順、楊應再、楊八、張項七、張項八(均為苗族),羅全大(布依族)等人為將軍,顧朝禮(即顧老四)為經略,熊二、梁八大為掌櫃。此外,還有牢輔、巨卿、禮師等官職,分掌軍政事務。

六、根據地的保衛戰

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清帝下「諭旨」,調雲、貴、川、桂、湘五省兵力「會剿」豬拱管。並指定雲貴總督勞崇光專負其責,所需糧餉、武器,概由四川總督駱秉章統籌支應。勞祟光報經朝廷得旨準以雲南布政使岑毓英為統帥,指揮五省軍隊和團練「越境專征,大舉平苗」。並以雲南巡撫劉岳昭駐黔西,貴州提督趙德昌駐安順,牽制岩大、伍黃旗軍,以及黔北號軍和黔西南回族白旗軍,以截斷豬拱管的外援。

陶新春根據敵情進行防御部署︰一面在根據地添築營壘,扼守要隘;一面飛調陶三春由滇東和川南回師,並與附近地區義軍聯系,彼此互相接應。黔北號軍將領岩大五率部三千余人,繞道川南速達海馬姑;岩大五和水城祝萬春、大兔場何玉祥等人,都派隊伍到豬拱管參加保衛戰。對根據地的青年男女,也組織他們迅即歸隊參加戰斗。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雲貴總督勞祟光、雲南布政使岑毓英率滇、湘、黔、川等省官兵數十萬對義軍進行「會剿」。岑毓英由鎮雄到畢節,調集大定、威寧、鎮雄、畢節各地土目數十家,或捐糧,或隨剿;同時派員到各府、廳、州、縣籌集捐款。其進攻計劃是,黔省兵練進剿海馬姑,而樣本人則督率滇、川兩省兵練,分頭從吳家電、二龍關向豬拱管進攻。余文說︰「清軍連營172座,大軍數萬,益以各土日家丁,並各地團練,為數將近十萬」,對起義軍根據地重重包圍。同年五月,岑毓英派總兵王丕烈率領雲南、廣西兩省地主武裝,進犯紅岩尖山,在赫章汛遭到義軍的頑強阻擊。王丕烈一面向岑毓英求援,一面驅使土目安中華的狗腿偽裝豬拱管軍混入紅岩尖山,里應外合。六月,紅岩尖山失守,豬拱管與海馬姑的聯系被敵截斷,保衛根據地的主力戰,便集中在豬拱管周圍展開。

在豬拱管保衛戰中,石火輪發揮了很大的威力。在戰斗中,待清軍逼近山腳時,義軍從山頂把石火輪推下,接著以馬隊、牛隊隨後沖進敵營。太平軍與義軍並肩戰斗,「共同推輪而前,力戰競夜」,清軍大敗而逃。僅五月三、四兩日,起義軍就摧毀清軍營壘二十余座,殺死官兵四百余人。清軍遭到失敗後,采取挖溝的方法抵制石火輪,把豬拱管周圍挖了一條所謂「萬里壕」。同時還由壕溝向上挖掘地洞,企圖用地雷爆破義軍營壘。而義軍又從山上挖溝,把水引下山腳灌入敵壕,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在激戰中,多是短兵相接,清軍先鋒都穿鎧甲,交鋒時義軍往往失利。根據地的人民把鐵器集中起來,獻給義軍,星夜趕制大刀,組織突擊隊,以大刀手為先鋒,分撲官營壘,目不仰視,以大刀猛砍敵人雙足,官兵死傷甚眾。豬拱管保衛戰經歷了半年時間,義軍遭到慘重的犧牲,但也沉重地打擊了敵人。

七、根據地陷落與最後斗爭

岑毓英的軍事進攻遭到失敗之後,便改用政治訛詐手段,召集各地土目、豪紳齊集軍營,策劃施展「剿撫兼施」、「派遣間諜」潛入義軍內部刺探軍情,里應外合。土目、豪紳積極出謀獻策。畢節縣豪紳周員為黔軍總兵李有恆獻策,土目安履憲為雲南布政使岑毓英獻計,派狗腿蘇雙保(小名蘇老五)、楊玉科混入義軍內部,密報布防,里應外合。岑毓英對狗腿于繼續利誘,遣回豬拱管,定于次日晨,鳴槍為號,發動總攻。嶺根據情報,調動全部兵力,下令全軍于次日晨發動總攻擊。按照里應外合的暗號,清軍蜂擁竄入豬拱管防線內。陶新春、周國瑞、熊萬順等人率領義軍與敵人展開巷戰拼搏,殺聲震動山谷,殲滅清軍無數。但是由于要隘全失,敵眾我寡,戰斗失利,陶新春、周國瑞、楊應再、熊草果、熊萬順、梁八大等力盡被俘。陶三春等人則從煤洞坪殺出重圍,向海馬姑轉移。豬拱管根抑}地于同治六年六月十九日(1867年7月20日)終于陷落。

張項七、張項八、項芝秀(女,本姓熊)等防守海馬姑,與豬拱管同時遭到圍攻,豬拱管陷落時,他們正與敵人相持,情勢危急。陶三春、顧朝禮率部加入戰斗之後,軍聲重振,在清軍集中兵力進攻之下,他們又堅持了二十多天,直到1867年8月17日失守。軍師姬齋先生和張項七于陣上犧牲,張項八等人被俘。陶三春、楊玉芳、楊二、顧朝禮、古老四率部殺出重圍,奔赴豬拱管預策集中力量,繼續戰斗,但在管溝途中遇伏被捕。陶新春、周圍瑞等被俘後,押解黔西州城。陶三春、顧朝禮、古老四、張項八等則被解到畢節縣城。九月初,這批起義領袖,分別在黔西、畢節兩地英勇就義。

豬拱箐根據地陷落時,部分義軍奮起突圍。這部分突圍出來的義軍,有的加入了岩大五領導的義軍,在安順、興義兩府屬地區同敵人繼續戰斗四、五年,直至1871年岩大五犧牲為止︰有的就在根據地潛伏下來,對派駐豬拱管的清軍進行打擊,繼續堅持戰斗了四年︰其余由羅ど大率領,以畢節縣屬的觀音洞為據點,有大批布依族、彝族、漢族人民參加,在畢節、大定等地區堅持了四年的斗爭。另一部分則又加入了祝萬春、何玉祥、阿尤黑領導的義軍在水城繼續開展斗爭,直到同治九年(1870年)十二月岩大武由普安回師水城,同祝萬春、阿尤黑等商討進攻威寧州城。十二月十八日由阿尤黑率領先遣隊于前,岩大五率大部隊于後,當夜馳至城下,城內毫無防備。二更時,義軍先用火攻,隨即大隊人馬乘勢沖入城內,里應外合,圍住清兵砍殺。知州篙年、副將馬宗駿、游擊周飛熊慌忙攜眷逃出南門渡海藏入大橋頭塘涌珠寺內。威寧鎮總兵萬化杯身負重傷被俘,但未被義軍識破,于二十八日乘虛狼狽逃月兌。義軍入城後,開倉販濟,饑民受益,人民群眾涌躍參加了義軍。義軍在城里駐扎三天,二十二日便分兵兩路轉移。岩大五、祝萬春等率大部隊撤回水城廳,扎場壩過除夕。同治十年(1871年)春正月初三日,義軍拔隊走郎岱欲赴永寧。三日後行至黑塘,被總兵鄧有德截擊打散。

阿尤黑率領另一支義軍向輔處(今威寧羊街區與赫章可樂區交界處)轉移,清政府調集大量官兵和地主武裝前阻後擊。阿尤黑部寡不敵眾,于是便率部轉移到老鷹山(今屬雲南彝良縣樹林鄉),與當地苗族義軍商定攻打彝良後轉戰川南,然後折轉黔西北配合潛伏于豬拱管的苗民軍對派守豬拱箐的清軍進行回擊。他為了告訴親人,返回老家(葛布)擴充兵員,補充武器,行至立碑埡口(今葛布、可樂兩鄉交界處)時,踫上尾追的清軍,由于叛徒出賣,阿尤黑被捕,解到威寧州城。于同治十年(1871年)春在威寧城東門從容就義。

經歷十二年之久的黔西北苗族人民的反清斗爭,雖然在清政府統治者的殘酷*下失敗了,但作為太平軍在黔西北地區的這支武裝力量,卻沉重地打擊了這一地區的封建統治勢力。他們的英雄形象至今仍銘記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遺夢之西南悲歌︰苗巫九引最新章節 | 晚清遺夢之西南悲歌︰苗巫九引全文閱讀 | 晚清遺夢之西南悲歌︰苗巫九引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