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天下 大明火炮與寧遠之戰

作者 ︰ 江水藍

話說萬歷46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出兵偷襲遼東,明朝決定發動一次大規模戰役,企圖徹底消滅後金。明軍總數約8萬8千,連同盟友總計12萬,遼東經略楊鎬分兵四路出擊,卻被努爾哈赤率6萬人于五天內,連滅三路明軍,僅南路軍怯戰保全而退,是役明軍傷亡4萬8500人,損失火器大小槍炮二萬余件,使精英盡失。後金並擄掠人畜三十萬,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報損失200余人。史稱「薩爾滸之役」。此戰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態勢,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御,後金方面由防御轉為進攻。明朝失去大部份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余少部份土地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形成關寧錦防線。

這一戰豎立了滿清鐵騎不可戰勝的神話。槍炮怎麼可能打不過弓箭呢?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當時明軍的大炮除了自己造的土炮外,還有佛朗機銃。嘉靖三年(1524),明朝廣州東莞的一個叫何儒的小官從葡萄牙人那里偷學來了造佛朗機銃技術。這個佛朗機銃,就是明朝大炮的放大版,也是三位一體,前面是炮管,後面是尾巴,之間是鼓起來的藥室。不同的是大炮兩側有炮耳,上面有瞄準用的照門、準星,藥室上開了個大口子。炮管長三尺多,尾巴一尺,藥室半尺,總長五尺不到,炮管口徑18厘米不到,重幾百斤。

佛朗機銃和明朝大炮最大的不同,是他帶兒子。一門大炮配幾根細一點的管子,細管子里事先裝好彈藥,打炮的時候,把細管子往大炮藥室的口子里一插,打完後,把細管子撥出來,再插另一根,這樣打的就快。佛朗機銃當時最遠能打一里多,有效射程能打到二百米就很不錯了

明朝的槍炮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炸膛。子彈、炮彈還沒打出去,槍膛、炮膛卻炸了。

努爾哈赤進攻時,為了防守明軍的槍炮,使用了起盾牌作用的、又厚又重的楯車一類防守器械。楯車的前面有一塊又厚又寬的木板。用木盾牌擋炮彈,只有滿清蠻人能想到,還真給他擋住了。也只有我們明朝人的炮彈,才能被他擋住,明朝大炮的威力,可見一斑。

按說明軍遼東鎮正兵火器編組已達52%,只要一路明軍用槍炮殺掉一萬滿清人,三路殺三萬,滿清人當時全部的家當只有六萬左右,那滿清人勝著勝著就會滅亡。為什麼明軍的槍炮滿清人沒有造成巨大的殺傷呢?如果一路明軍是這樣,那還是個案,現在三路明軍都是這樣,並且後來也是這樣,那就說明明軍在槍炮方面有問題了。

明朝當時的槍炮,是華而不實,粗而不精,三眼銃主義盛行。一支三眼銃能說明大多數問題,既想當槍用,又想當悶頭棍用,結果兩方面都成了弱勢,還不如學滿清人專攻一路,只用大砍刀。滿清人的盔甲很厚,很多時候,三眼銃都打不穿它。可北方的士兵都愛用這個,不愛用鳥銃。鳥銃時不時會炸膛,三眼銃不炸,因為他要當悶頭棍用,所以槍管管壁造得特別厚。

問題是當時的明軍槍炮戰術跟不上。針對火繩槍打得慢的特點,歐洲人一百年前就用上了輪射戰術,可明軍就是不用。不是沒人想過,戚繼光就想過,也不是沒人用過,有人用過,可就是沒有形成全軍一體通用的戰術。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不敢給所有的士兵配上槍。

沒有形成輪射戰術,槍炮裝彈藥慢的缺點,在薩爾滸之戰中就被放大了,當時清軍大部分是騎兵,這邊剛放完槍炮,還沒裝好彈藥,那邊就沖過來了,結果只能任人蹂躪。薩爾滸之戰後,明朝舉國震驚,大家都找原因,最後發現,是槍炮不行。病因找到後,明朝的槍炮就進入了搞改革。

一百多年前葡萄牙人模到中國來後,歐洲傳教士也跟著來了,他們在歐洲浸*完漢學,沿著葡萄牙人開闢的航線,紛紛過來朝聖加傳教。傳教士和商人不同,傳教士個個都有絕活——科學。明朝末年,當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以及他們身邊的弟子、家人、朋友,知道什麼是數學,什麼是天文學,地球是什麼樣後,個個撲上去,努力學習歐洲的知識。

後金崛起後,眼看局勢緊張,熟悉歐洲槍炮的徐光啟就向朝廷建議,購買歐洲的大炮,于是大家就把眼光投向了南方澳門。葡萄牙人吃虧幾次,想要和明朝做外貿生意的心還是不死,當時中國南海有很多海盜,葡萄牙人就主動做好事,做明朝的義務兵,今天幫明朝打一個,明天再打一個,打完還托人傳話︰是我們打的,記得給我們記一功啊。慢慢地就把形象扭轉過來了,最後終于在澳門落了腳。

澳門的葡萄牙人听說明朝朝廷要來買大炮,上上下下都為這件事忙開了。最後他們將一艘荷蘭沉船上的四門大炮拆下來,送給了明朝。廣東這邊正好從一艘名叫「獨角號」的英國沉船上打撈起二十六門英國大炮,在1623年,這三十門大炮歷盡千難萬險,終于送到了北京。當時可是九千歲魏忠賢魏公公當政。

從此,紅夷大炮走上了中國歷史舞台。

當時紅夷大炮用銅鑄造,長三米,口徑12.5厘米,身上有六道箍,炮管上有炮耳,尾巴上的封口像現在電飯鍋的蓋子,蓋子中心有一個小圓球。這種炮的射程,最遠能打兩公里以上,有效射程在一公里以上。明朝的大炮,最遠只能打半公里,有效射程在兩百到三百米之間。有了紅夷大炮,明朝的炮殺人能力忽然就暴漲了四倍以上。明朝自己造的大炮,超過一千斤的少之又少,兩千斤以上的根本沒有。歐洲人的身胚大,炮也是這樣,這些紅夷大炮重幾千斤不等,不過都超過了兩千斤。

紅夷大炮到了北京後,葡萄牙人把軍事顧問也送了過來。光有大炮不行,你還得會打,你得根據彈道學打,得用望遠鏡、銃規測量,調整炮管的角度,這樣打得才準。另外你還得會造炮彈。這一套知識,明朝軍隊里沒人懂,那就得向葡萄牙軍事顧問學技術。沒想到這些軍事顧問還在路上往北京趕,明朝的保守派就嚷嚷上了︰我堂堂天朝,怎麼可能不會打炮?我看我們以前打得蠻好的嘛,葡萄牙人這是瞧不起我們嘛。最後終于把皇帝*急了︰媽的你們找人來打個試試?這才鴉雀無聲。軍事顧問教了一段時間後,演習時出了事,一不小心,一門大炮炸了膛,炸死了一個明朝炮兵、一個葡萄牙軍事顧問。明朝的保守派趁機把所有的葡萄牙軍事顧問全送回了澳門。

第一次弄過來的三十門紅夷大炮,一門炸毀,剩下的,十八門留在了北京,以加強北京城的防務,十一門被送去了東北的寧遠。

寧遠城是明宣德五年(1430)所建,當時稱寧遠衛城。袁崇煥(1584-1630)萬歷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天啟帝批準給袁崇煥二十萬兩銀修建寧遠,天啟四年(1624年)完工。寧遠城呈正方形,南北844米,東西830米,周長3274米。城牆高8.5米,城基砌條石3層,基寬6.8米,頂寬4.5米。牆體為外條磚內毛石,外設垛口,內設女牆,中填夯土。城設4門。門座通長12.17米,寬13米。4門均建城樓。城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外徑32米,內、外均以條磚築成。

先是,孫承宗和袁崇煥等督率軍民,在關外辛勤經營四年,繕城修堡,造炮制械,設營練兵,拓地開屯,勞績顯著,大見成效。建設的重點就是所謂的「關寧防線」,即從山海關到寧遠之間的一系列城堡,關寧防線建成後,孫承宗更進一步,向東挺進,天啟五年,他的工兵進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等地,最遠推進到大、小凌河。從山海關到寧遠有二百里,從寧遠到右屯又二百里,這樣孫承宗就「光復」了四百里國土,並建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所謂關寧錦防線。

孫承宗忙著蓋房的時候,努爾哈赤正忙著收拾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林丹汗一心想統一蒙古各部,恢復成吉思汗時代的光榮,為此他不時對臨近的一些蒙古部落如科爾沁、喀喇沁等用兵,于是這些小的部落倒向後金尋求保護,林丹汗因此與努爾哈赤產生矛盾。天啟五年(1625)十一月,林丹汗再次兵指科爾沁,努爾哈赤應邀派兵支援。

林丹志大才疏,不敢與後金交鋒,祭起了堅壁清野的大旗,率部西移。孫承宗見後金主力攻打蒙古,想乘機襲擊後金後方,以洗月兌人們對他幾年來只會花錢蓋房不打仗的指責,但是他的部隊很不爭氣,在柳河被後金打得大敗,損兵折將,孫承宗因此被彈劾離職。他的遼東經略職務,由高第替代。

高第,萬歷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天啟三年(1623)以兵部尚書經略薊鎮、遼東,駐山海關。高第曾力扼孫承宗守關外以捍關內、先固守以圖恢復的積極防御方略。他認為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地,城小而薄,守兵不過數千,一旦遭到圍攻勢必難以救援。經略高第奏︰「……由此以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松山、杏山、右屯城小而低薄,皆前鋒游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並寧遠以便保守。」

袁崇煥則堅信︰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可必」。他力爭︰「兵不可撤,城不可棄,民不可移,田不可荒。」向遼東經略高第具揭道︰「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月兌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初六日,經略高第接獲明軍某部情報,奏報︰「奴賊希覬右屯糧食,約于正月十五前後渡河。」要求將「錦右」一帶的軍民和物資要按照冬季遇大敵的預案「歸並寧遠」,但袁崇煥抗命不從,拒絕撤退錦右一帶的軍民和物資。

正月十四日,努爾哈赤親率諸王大臣,統領6萬大軍,號稱20萬,前來搶糧。十七日,西渡遼河。

而明軍的應戰及損失是︰--「大兵將至右屯衛,守城參將周守廉率軍民已遁。帝令八官領步兵四萬,將海岸糧俱運貯右屯衛。大兵前進,錦州游擊蕭聖、中軍張賢、都司呂忠、松山參將左輔、中軍毛鳳翼,並大凌河、小凌河、杏山、連山、塔山七城軍民大懼,焚房谷而走。」

--右屯除糧三十萬石全部丟失,另有「河東堡、筆架山、龍宮寺、右屯之糧無不焚毀,其失非小。」

--25日。後金兵傾力攻寧遠城。城上施放紅夷大炮,「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努爾哈赤被迫停止攻城,退到西南側離城五里的龍宮寺扎營。

--26日,後金兵繼續圍城,明兵不斷發射紅夷大炮轟擊。努爾哈赤無計可施,便改變進攻策略,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進攻明軍儲存糧料基地--覺華島。覺華島是明軍的糧倉,離海岸線很近,直線距離只有四千米,在北國冰天雪地的正月,海面結冰,厚度可以支撐後金騎兵通過。島上軍民夜以繼日奮力掘冰,許多人手指頭都被凍掉了,可是掘冰的速度仍趕不上結冰的速度。後金軍踏冰尋糧,很快登上覺華島,守軍奮起抵抗,面對絕對優勢的敵人,無一人投降,戰至最後一卒。島上商民與官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擊後金,也全部被殺。損失「糧料八萬余石」及「營房民舍俱被焚」、「覺華島之喪者七千有余,商民男婦殺戮最慘」。

而後金的損失是︰據明軍塘報「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後金自報損失500余人。

此戰,明史稱「寧遠大捷」。

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病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天啟七年(1627)五月,皇太極率軍6萬進攻,後金攻下了遼西二十座堡壘中的十七座(除了錦州堡、寧遠堡、大福堡),搶割了明軍數千頃軍屯糧食,把二萬多關寧軍抓回去做了包衣(僅大凌河一城就有四千關寧軍不戰而降)。六月五日,後金撤軍,還留了些人在寧遠城外收割明軍的秋糧,此時袁崇煥嚴令關寧軍不得出城一步,而滿桂違令出城斬首二百具,這也是明軍在寧錦之戰中的全部斬獲,同時這也造成了兩人的矛盾。

此戰,明史稱「寧錦大捷」。

寧錦之戰後,袁崇煥受到督餉御史劉徽、河南道御史李應薦等交章彈劾,理由為不救錦州、主款議和,要求「從重議處」《天啟七年七月實錄》,袁崇煥于七月一日上「乞休疏」,以有病為由,申請辭官回籍調理。在魏忠賢的唆使下,天啟帝很快就批準了。

第一次(1626.1)攻打寧遠失敗後,滿清人不服氣︰武器不是戰爭的第一要素,人才是嘛。于是後來又打了一次(1627.5),可這紅夷大炮太厲害了,挨著死,沾著亡,什麼盾牌、盔甲,全都沒用。滿清人被紅夷大炮轟得徹底寒了心,個個束手無策,這才學乖。從此才出爐不久的滿清人不可戰勝的神話破了產,紅夷大炮不可戰勝論在滿清人中間慢慢抬起了頭。

「本文參考自remio大作︰要槍有槍,要炮有炮,及維基百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禪讓天下最新章節 | 禪讓天下全文閱讀 | 禪讓天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