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八月,在北京城里,年僅二十三歲的皇帝病危。前幾個月,他開始腰疼,發燒,以後又渾身浮腫,已經呈現出大限將至的跡象。從癥狀上判斷,他得的大概是急性腎炎。
魏忠賢顯出了老僕本色。六十歲的他住進了離皇帝寢宮很近的懋勤殿,日夜侍候皇帝起居。為了救皇帝的命,他想出了無數辦法。他請來巫師,給皇帝驅邪,他在宮中發放金壽字大紅貼裹,要用一片金色紅色的喜慶氣氛驅趕病魔。因為皇帝的病情日漸加重,他多次暗自垂淚。
魏忠賢出身貧寒之家,這從魏忠賢進宮前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只稱魏四。由于貧窮,魏忠賢沒上過一天學,大字不識一個。不過,魏家也不是赤貧,起碼還有幾畝薄田,否則魏忠賢也不會在十七歲那年娶上媳婦,更不會經常和村中的無賴在一起酗酒賭博。
史書記載他的自閹出于一次賭博失意。「與群惡少博,不勝,為所苦,恚而自宮。」在一次輸光了褲子之後,他躲進街上的酒館里,被別人找出來,當街一頓痛打,差點丟了性命。在聲聲*債聲中,魏四情急之下說出了「我他媽進宮當太監還你還不行嗎!」當時在場的人只不過把這當成慌不擇言。誰也沒想到魏四過後真的自閹了。
然而進宮之路也不是那麼容易走的,有明一代,太監人數之多,創了歷史紀錄。高峰時是十萬人,直到明亡,留在宮中的太監仍有七萬之眾。明朝中葉,一次宮中招收太監,名額定為一千五百人,結果有兩萬多人來報名。魏四和專管招收太監的吳公公搭上了線,用家里把女兒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的錢,萬歷十七年臘月十四日,魏四終于趕上了那一年最後一次挑選。在所有待選的人里,他二十二歲算是最大的,長得魁梧,身手又靈便,成了那一撥二十多個人里惟一一個入選者。起初他只是做倒馬桶的工作,誰又能想到,這個日子後來被人鄭重記入歷史,作為一樁巨大不祥的開始。
進了宮,魏四被安了個新名字,叫「李進忠」。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早起時倒馬桶,其余時間則無所事事。這正遂了他游手好閑的本性,剩下的大把大把時間,就在賭博喝酒中混日子。從此,他就淹沒在底層太監之中,一連十幾年沒有蹤跡。
由于能力平庸不思進取,在宮中混了十幾年之後,他才月兌離底層太監行列,做了東宮一個才人的伙食管理員,一年能有個百十兩銀子的「外快」。而一直到五十二歲,進宮整整三十年,頭發開始花白了,他還是停留在這個伙食管理員的職務上,因為一年那點「外快」而過得有滋有味,心滿意足,如果能以此終老一生,他不會有任何意見。
然而,老天就是如此捉弄人,他被派去侍候的這位相貌平常的王才人,後來居然生個兒子——常洛,是為皇長子。萬歷一直不喜歡這位長子,總想以鄭妃所生第三子——常洵代之,因此與大臣之間發生長達十五年的「爭國本」事件。
由于萬歷皇帝的厭惡,皇長子在宮中沒什麼地位,連皇帝身邊的太監都可以隨便欺負他。皇長子尚且如此,皇長子的兒子——由校,又隔了一層,前途更加不定,備受欺凌。
李進忠因為侍候王才人,自然而然也兼管小皇孫的伙食。能夠從底層太監中月兌身出來,他對主子感激涕零,對王才人與小皇孫,有一種出于本性的狗一樣的忠誠與依戀。他才不管他們有沒有前途,既然是他的主子,就無條件地忠心耿耿。才人一高興,就讓他恢復了本姓,改名叫魏進忠。小皇孫剛剛懂事,就喜歡跟在他後頭玩。很久以前與女兒生離死別了的他對這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也異乎尋常的有感情。
小皇孫騎馬射箭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做木匠活的時候,魏進忠也是最得力的下手。小皇孫要什麼玩具,魏進忠都會千方百計淘弄來,小皇孫一高興了,就喜歡拿這個老僕搞個惡作劇,開開玩笑。當夕陽從紫禁城頭落下之後,魏進忠經常會坐在小皇孫身邊,絮絮地給他講些宮外的市井奇聞或者鄉下的古老傳說。常年的耳鬢廝磨,這一老一小之間形成了一種說不清楚的亦主亦僕,亦親亦友的關系,一天見不到小皇孫,魏進忠心里就空落落的,在他心里,這既是他的主人,又模模糊糊地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而小皇孫最信任的人就是女乃媽客氏和魏進忠。
萬歷四十八年,魏進忠五十二歲。這一年,他的命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首先,是這一年七月,萬歷皇帝崩逝,戰戰兢兢地做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終于登基,成了明光宗。魏進忠所在的皇長孫居所一下子成了準東宮,皇長孫身邊的大小僕役都興高采烈,氣焰頓長。魏進忠也因與準太子關系親密而在宮中倍受尊重,這讓多年默默無聞的他心情舒暢不少。
誰都沒想到的是,明光宗登基才一個月,就一命嗚呼,史稱「紅丸案」。一轉眼,昨天還在宮里淌著鼻涕四處亂跑的長子朱由校成了天子。朱由校即位之時,發生「移宮案」,東林黨諸大臣擁立居功甚大。天啟帝也沒有虧待他們︰左光斗任左都御史,負責監察百官;楊漣「禮科都給事中,旋擢太常少卿。明年冬,拜左僉都御史。又明年春,進左副都御史。」《明史•楊漣傳》
明季的東林黨起自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當時被革職還鄉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與其弟顧允成修復了始于宋代的東林書院,和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名士在那里講學,並于「講習之余,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支持他們的部分當地士紳、朝野政治人物及周邊城市的鄉土勢力聚集在一起,所代表的恰恰是大商人大資本家集團的利益,漸漸成為了一個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松散型政治集團。
剛剛登基的天啟帝對政治十分厭惡,他急需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來替他處理這些「麻煩」。這一重任順理成章地落到了老太監魏進忠身上。這個不識字的太監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職責是代替皇帝批答奏折。實際工作的是王體干。這一地位意義深遠。魏進忠的第一個舉動,是改了自己的名字,他給自己改名叫「魏忠賢」,這時的他是孤軍奮斗,還未形成「閹黨」。
自萬歷以來,大明受小冰河期之害越來越嚴重,天災不斷,長江以北地區常有干旱嚴寒,猶以陝西、山西為最。而更北地區的蒙古、女真更是活不下去,只有南下搶劫。整個大明北方天災兵災交替,萬歷、天啟皇帝為此傷透腦筋,為了兵餉及賑濟災民,只有加稅一途。田賦已加無可加,只有商稅、礦稅有征收的空間。
問題出在商稅自太祖訂為「三十稅一」後,世世代代傳為祖制,礦稅那更是若有若無。皇帝想在這兩稅上打主意,大臣就會群起反對,稱"祖制不可違",稱"不與民爭利"。明朝的內閣對皇帝的旨意有《封駁權》,連七品小官的給事中也有《科參權》,這也是太祖訂下的祖制,搞得皇帝想循國家正規體系征稅都不可能。封駁權、科參權的威力由嘉靖的,萬歷的事件中可知,當時的東林黨大臣死活不同意皇帝認親父,不同意皇帝封喜歡的太子。由此可見征商稅之難。
天啟皇帝早期受東林黨在的擁立之恩,盡廢萬歷的派太監收商稅礦稅,回歸祖制。無奈國家賦稅不足,根本不能支撐兵餉與賑濟之需,再加上黨爭嚴重,天啟皇帝只有派出從小陪他長大的伴當-魏忠賢入主東廠,這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
當時天啟皇帝曾下旨︰「朕自御極以來日夕冰兢,守我祖宗之法,惟恐失墜。每見科道各官屢次紛囂,前有旨,不許擅出私揭。昨覽報,又見揭帖,顯是不遵。全無為國為民,肆行狂噪,囂訟弗已,是何景象?其中是非公論難泯,自奴酋發難以來,征兵轉餉,軍民涂炭已極,皆因偏見黨論,致使經撫不和,故將遼左疆土盡行失陷。未見恢復奇謀,朕深痛恨。新進後輩,遽司耳目,全無秉公,專行報復。逞意妄言,淆亂國政,本當杖褫。姑從輕薄懲,已後科道各官俱要虛心盡職,共襄國事。再有結黨排誣的,朕遵祖制憲章決不姑息。」是天啟皇帝已對東林黨不滿。
天啟三年,魏忠賢掌管東廠。秉著天啟的眼色,入主東廠後的魏忠賢又開始派太監收商稅、礦稅、關稅,並與東林黨斗爭。在魏忠賢的主政下,國家的財政逐漸起色,內則賑濟災民,外則舉薦**星、孫承宗、袁可立,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里和他作對的。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不救錦州的袁崇煥。
正因為朱由校對東林黨人有諸多的不滿,才有意造成魏氏集團的坐大,牽制朝廷內的黨派爭斗。他知道東林黨人骨子里就瞧不起他,連一個新科狀元者敢指著自己鼻子說自己,「鴻臚引奏,跪拜起立,第如傀儡之登場,了無生意,」更何況那些世故奸滑的老官僚呢?與其自己與東林黨人對仗,還不如讓魏忠賢去「頂雷」更有效,他只要知道魏忠賢對他是忠誠的就行了。所以,他一次又一次諭旨︰魏忠賢「一腔忠誠,萬全籌畫。恩威造運,手握治平之樞;謀斷兼資,胸涵匡濟之略。安內攘外,濟弱扶傾」;「獨持正義,匡挽頹風,功在世道,甚非渺小」。那些世故的官僚們並敏銳地理解這旨意,才會釀成一波又一波聲勢浩大的造神運動。此時逐漸有立之舉,而諂媚之官員私下稱九千歲。
魏忠賢在國家的賦稅體制外征稅,已嚴重的妨害東林黨所代表的官商利益,又以一文盲而竊據高位,號稱九千歲,于東林黨的衛道之士而言,此國家之妖孽也。天啟四年六月,東林黨楊漣出手了,他羅列了二十四條大罪彈劾魏忠賢,欲置魏忠賢于死地。天啟帝不客氣的駁回楊漣說︰「一切政事皆朕親裁。內宮事嚴密,外廷何以知道!」天啟帝憤而放手讓魏忠賢反擊,整肅東林黨,引發一連串黨爭血案。
魏忠賢很清楚自己的權力是建立在冰山之上,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他實際上什麼也不是。他的集團內不乏聰明之輩,他們意識到了魏氏權力基礎的致命缺陷︰皇帝總有一天會死的,何況明代皇帝大多短命。一旦皇帝去世,魏氏集團很可能土崩瓦解。因此,他們暗中向魏忠賢獻策,趁現在魏氏勢力全盛之時,干脆代君自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魏氏集團利益長遠。
然而,一听到這樣的建議,魏忠賢驚得面如土色。他嚴厲警告謀士以後不要說這樣的話,他魏忠賢是大忠之人,怎麼能存這樣的心?皇帝在諭旨里夸自己「一腔忠誠」,「赤心為國」,這都是實況,像他這樣的忠臣,怎麼會作出這樣不恥于人的背逆之事?
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去世,由于無子,由弟弟朱由檢繼承帝位。天啟皇帝遺言︰"魏忠賢、王體干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魏忠賢哭得昏天黑地。他對天啟帝情近父子,皇帝的突然崩逝,對他的打擊頗為沉重。他一心一意地沉浸在悲痛之中,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正悄悄聚集在自己的頭頂。他也知道新帝登基後,也許不會像先帝那樣信任自己,自己不會再有這樣大的權勢,可是,憑自己的忠心,後路也不會壞到哪兒去。
魏氏集團的其他人可比他明智得多,還是在天啟帝病重其間,就已經有人開始故意在朝政上反對魏氏,以在眾人面前劃清自己和魏忠賢的界線。
新皇帝崇禎與天啟帝完全不同,此人對政治有著強烈的興趣,一心一意要挽大明于危難。對魏氏集團的胡作非為,他痛恨到了極點。一開始,他對魏忠賢還敬畏有加,懾于魏氏的巨大權勢,他暫時沒有任何動作。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這個龐然大物其實是個紙老虎,即位兩個月之後,他決定動手了。他首先示意臣下彈劾魏忠賢,長期以來聚集的反魏能量一泄而出,彈劾魏氏的奏折鋪天蓋地。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一,崇禎帝發布文告,宣告魏氏乃大惡之人,看在先帝的份上,派到鳳陽守陵。
一聲令下,前朝老僕魏忠賢听話地卷起鋪蓋,到鳳陽祖陵去守陵了。然而,皇帝的「姑置鳳陽」只不過是句客氣話,算是給先帝留個面子,他怎麼會真的養虎遺患。中國政治歷來講究斬草除根,魏忠賢面前只剩了死路一條。十一月初六日,得知皇帝要取他性命後,魏忠賢在南行路上上吊而死。
魏忠賢的尸身最初被草草埋葬在阜城,後來為了昭示國法,又被挖出來處以凌遲之刑,並在他的家鄉梟首示眾。魏氏的艮子魏良卿被處死,其他家庭成員被發往煙瘴地面永遠充軍。
魏忠賢死後,由太監組成的賦稅體制外征稅也土崩瓦解,朝廷的財政迅速衰退。
「本文改編自五道口商場大作︰魏忠賢︰一個開得過分的玩笑,及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