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34-156年)字漢輔,本名張陵,得道後稱張道陵,東漢配國封邑(今江蘇封縣)人。(鳳舞文學網)道書載︰為西漢留文成侯張良第九代孫,父大順封「桐柏真人」,母劉氏夢神人以蘅薇草授之,感而有娠。
40年,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又曾為太學生,通曉天文、地理、五經、諸子、讖緯圖書。
48年,習武大成,戰五大刀客,皆勝,江湖譽之為「六大豪俠」之首。始精研丹藥一途。
53年,年及冠,身長九尺二吋,龐眉廣顙,目有三角,美髭,垂手過膝,龍踞虎步,望之儼然。後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煉形合之書,闢谷少寐。
59年,以直言極諫科中之,拜江州(今重慶)令,時年二十六歲,因素好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棄官歸隱于洛陽北邙山,修煉三年,有白虎餃符至座偶。
80年,章帝征召不起。
89年,和帝征為太傅,冀縣侯,三詔不就。
後為尋修道寶地,而遠離塵境,獨攜弟子王長游淮至鄱陽,沂信江至雲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雲覆鼎,夜不假燭,彷佛有青龍白虎各一長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時年六十余歲,容貌益少,若三十許人。後訪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檄召萬靈及《神虎秘文》于壁魯洞(今龍虎山東北15里),復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內文》、《皇帝九鼎丹書》及《太清丹經》。聞巴蜀沴氣為災,遂往治之。初居陽平山,感太上授以經之法。次登西城山,築壇墠以降五帝。再到葛、秦中、昌利、隸上、涌泉、真多、北平、稠粳、渠亭諸山修九真之法,得出入水火之秘及養神輕身之術,乃還鶴鳴山。
142年,感太上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諸品經,或雲《三天政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又著《老子想爾注》,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以廉恥治民,符水治病。教民修心、懺悔、祈禱及取鹽之法,以善道教化。內與神明盟約,外行盟威之法,百姓皆奉之為師。
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增至四治以應二十八宿正,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治,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
156年,游渠亭山奉太上玉冊,敕命為「**無窮高明大帝」,繼而太上敕為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童君為保舉師,太上為度師,封道陵為天師,授三百人惟三人系代行治,張申、王升、李忠也。乃以印劍付子衡,戒之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緒,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于雲台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連載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