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學-全本珍藏版 第八十四章 宋儒之道統?

作者 ︰ 李宗吾

道統的「統」字,就是從「帝王創業垂統」那個「統」字竊取來,即含有傳國璽的意思。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那時禪宗風行天下,禪宗本是衣缽相傳,一代傳一代,由釋迦傳至達摩,達摩傳入中國,達摩傳六祖,六祖以後,雖是不傳衣缽,但各派中仍有第若干代名稱,某為嫡派,某為旁支。宋儒生當其間,染有此等習氣,特創出道統之名,與之對抗。「道統」二字,可說是「衣缽」二字的代名詞。

道統之來源

宋儒最令人佩服的,是把儒釋道三教從學理上融合為一;其最不令人佩服的,就在門戶之見太深,以致發生許多糾葛。

宋儒最令人佩服的,是把儒釋道三教從學理上融合為一;其最不令人佩服的,就在門戶之見太深,以致發生許多糾葛。其門戶之見,共有二點︰(1)孔子說的就對,佛老和周秦諸子說的就不對。(2)同是尊崇孔子的人,程子和朱子說的就對,別人說的就不對。合此兩點,就生道統之說。

宋儒所說的道統,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討論唐朝的韓愈。韓愈為人很倔強,富于反抗現實的性質。唐初文體,沿襲陳隋余習,他就提倡三代兩漢的古文,唐時佛老之道盛行,他就提倡孔孟之學。他取的方式,與歐洲文藝復興所取的方式是相同的。二者俱是反對現代學術,恢復古代學術,是一種革新運動,所以歐洲文藝復興,是一種驚人事業,韓愈在唐時,負泰山北斗之地位,也是一種驚人事業。

韓愈的學問,傳至宋朝,分為兩大派︰一派是歐蘇曾王的文學,一派是程朱的道學。宋儒所謂道統的「道」字,就是從昌黎(韓愈)《原道篇》「斯道也,何道也」那個「道」字生出來的。孟子在從前,只算儒學中之一種,其書價格,與荀墨相等,昌黎才把他表章出來,他讀《荀子》說︰「始吾得孟軻書,然後知孔子之道尊……以為聖人之徒沒,尊聖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揚雄書,益信孟氏,因雄書而益尊,則雄者亦聖人之徒歟!……孟子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經昌黎這樣的推稱,孟氏才嶄然露頭角。

宋儒承繼昌黎之說,把孟子益加推崇,而以自己直發其傳,伊川作明道行狀,說道︰「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先生生乎一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史遷以孟子荀卿合傳,寥寥數十字,于所歷鄒膝任薛魯宋之事,不一書,朱子綱目,始于適魏之齊,大書特書。宋淳熙時,朱子才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子書,至元延祐時,始懸為令甲。♀我們自幼讀四子書,把孟子看做孔子化身,及細加考察,才知是程朱諸人,有了道統之見,才把他特別尊崇的。

昌黎是文學中人,立意改革文體,非三代兩漢之書不觀,他讀孔子孟荀的書,初意本是研究文學,因而也略窺見大道,無奈所得不深,他為文主張辭必己出,字法句法,喜歡戛戛獨造,因而論理論事,也要獨造。他說︰「斯道也,何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孟軻死,不得其傳。」這個說法,不知他何所見而雲然。程伊川曰︰「軻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蹈襲前人,非鑿空撰出,必有所見。」這幾句話的來歷,連程伊川都尋不出,非杜撰而何?

宋儒讀了昌黎這段文字,見歷代傳授,猶如傳國璽一般,堯舜禹直接傳授,文、武、周公、孔子、孟軻則隔數百年,都可傳授,心想我們生在一千幾百年之後,難道不能得著這個東西嗎?于是立志要把這傳國璽尋出,經過許久,果然被他尋出來了,在《論語》上尋出「堯曰咨爾舜……允執其中……舜亦以命禹」。恰好偽古文《尚書》,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堯傳舜,舜傳禹,有了實據,他們就認定這就是歷代相傳的東西,究禹湯文武周公,所謂授文者安在?又中間相隔數百年,何以能夠傳授?又孔子以前,何以獨傳開國之君,平民中並無一人能得其傳?這些問題,他們都不加研究。

宋儒因為昌黎說孟子是得了孔子真傳的,就把《孟子》一書,從諸子中提出來,上配《論語》。又從《禮記》中,提出《大學》、《中庸》二篇,硬說《大學》是曾子著的。又說《中庸》是子思親筆寫出,交與孟子,于是就成了孔子傳之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一代傳一代,與傳國璽—般無二。孟子以後,忽然斷絕。隔了千幾百年,到宋朝,這傳國璽又出現,被濂洛關閩諸儒得著,又遞相傳授,這就是所謂道統了。

道統的「統」字,就是從「帝王創業垂統」那個「統」字竊取來,即含有傳國璽的意思,那時禪宗風行天下,禪宗本是衣缽相傳,一代傳一代,由釋迦傳至達摩,達摩傳入中國,達摩傳六祖,六祖以後,雖是不傳衣缽,但各派中仍有第若干代名稱,某為嫡派,某為旁支。宋儒生當其間,染有此等習氣,特創出道統之名,與之對抗。「道統」二字,可說是「衣缽」二字的代名詞。

請問︰濂洛關閩諸儒距孔孟一千多年,怎麼能夠傳授呢?于是創出「心傳」之說。說我與孔孟,心心相傳,禪宗有「以心傳心」的說法,所以宋人就有「虞廷十六字心傳」的說法,這「心傳」二字,也是模仿禪宗來的。

本來禪宗傳授,也就可疑,所謂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俱是他們自相推定的。其學簡易,最合中國人習好,故禪宗風行天下。其徒自稱「教外別傳」,謂不必研究經典,可以直契佛祖之心,見人每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宋儒教人「尋孔顏樂處」,其意味也相同。

周子為程子受業之人,橫渠是程子戚屬,朱子紹述程氏,所謂濂洛關閩,本是幾個私人講學的團體,後來愈傳愈盛,因創出道統之名。私相推走,自夸孔孟真傳,其方式與禪宗完全相同。

朱子爭這個道統,尤為出力,他注《孟子》,于末後一章,結句說道︰「……百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故于篇中歷序群聖之統,而終之以此,所以明其傳之所在,而又以俟後聖于無窮也,其旨深哉。」提出「統」字「傳」字,又說「神會心得」。即為宋學中所謂「心傳」和「道統」伏根。最奇的,于「其旨深哉」四字之後,突然寫出一段文字,說道︰「有宋元豐八年,河南程顥伯醇卒,潞公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正叔序之曰︰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闢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于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然學者于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此段文字寫畢,即截然而止,不再著一語,真是沒頭沒尾的。見得程子即是「後聖」。朱子于《大學》章句序,又說道︰「河南兩夫子出,而有以接孟氏之傳,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關焉。」「著」、「聞」字,儼然自附于「聞而知之」之列,于是就把道統一肩擔上。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最新章節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全文閱讀 | 厚黑學-全本珍藏版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