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幕僚軍師 張靜江傳奇 第十五章

作者 ︰ 潘榮琨

力排眾議,一言九鼎,議決中華民國總統制;

為新政府募集千萬經費,卻婉拒財政部長要職

一組建中部同盟會

同盟會分裂事件結束後,各地革命力量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孫中山于1910年5月底由檀香山再抵日本橫濱,準備召集同盟會高級干部會議,策劃第二次廣州起義。♀特麼對于+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日本政府為了滿洲利益,答應了清政府對「通緝要犯」孫中山不準留日的外交請求,以警方出面,勸說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被迫化名行動,于6月下旬轉赴新加坡,7月19日到達檳榔島,在島上秘密召開了同盟會高級干部會議,籌劃起義工作。

張靜江得到此次會議的一項最重要的決議指示,乃是籌備起義所需經費,繼續發動世界各地華僑積極捐款。孫中山在會上說︰「吾黨不乏熱心之士,前此力分而薄,且無先事為備,每有臨渴掘井之患;今舉乏力以經營,鑒于前車,故為充分款項之籌集,事濟與否,實全系之。」「……故欲各盡所能,以期有濟。內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出財。」可見籌款一事,實乃當務之急。于是,張靜江更是專心致力于通運公司業務的運轉,以期有好的收益,用以助內地革命所需。

次年4月下旬,各地華僑報紙刊載了國內第二次廣州起義失敗的消息。黃興在黃花崗所率革命軍幾乎全系精英人物,個個才華橫溢且出身富貴,然大部分均斃命于清軍之手。張靜江聞訊大慟,決心盡早結束在歐美的事務,動身回國,直接投身到革命斗爭中去。

此時,孫中山接受南方起義失敗的教訓,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華東和兩湖地區。張靜江受孫中山之命,于6月17日從巴黎回到上海,著手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

張靜江沒有回自己的張園,徑直先去拜訪了陳其美。

陳其美比張靜江小一歲,是張靜江的湖州同鄉。他少年喪父,中斷學業,當過學徒。1906年留學日本,就讀日本陸軍軍官學校。後結識孫中山,成為同盟會的核心成員、孫中山的左右手。

1906年時,在上海富豪張敘和的家里,于右任曾經把陳其美介紹過給張靜江。當時張靜江反應冷淡,只微微點了點頭。

「這位是張人杰先生,也是湖州人。」

「久仰!」陳其美恭敬地抱拳行禮。陳其美在家鄉曾听過張靜江的大名,不過,並不知道他也有志于革命。

陳其美走後,張靜江對于右任說︰「于先生,你介紹這麼一個毛頭小子給我,實在沒有什麼意思。♀」

「是嗎?」當時,于右任頗有些尷尬,不知說什麼才好。

不過,幾年以後,張靜江就為自己的話感到汗顏了。再見于右任時,他不無感慨地說︰「陳其美的確是革命的棟梁之才,鄙人當年眼拙啊!」

再說此刻,陳其美忽聞報門口來了一位跛腳人,三十來歲,操一口吳興口音,還說是陳先生的老鄉。

陳其美一愣,心想︰「莫非是人杰先生來也?」于是,他急忙起身,迎出門去。

果然是張靜江!陳其美驚喜不已,忙抱拳致歉︰「有失遠迎,有失遠迎!」

陳其美將張靜江引至書房,興奮地說︰「人杰先生,您來得正是時候呀!」

「是嗎?」張靜江笑眯眯地說,「這次孫先生是要我回上海協助你工作的。」

「豈敢,豈敢!」陳其美打斷了張靜江的話說,「只有我協助您之理,豈能倒過來呢?我想孫先生的意思莫非是我台前,您幕後罷了。」

「說得好!」張靜江蹺著大拇指說,「我們就台前幕後地精誠合作。」

倆人會心地開懷大笑。

陳其美接著向張靜江介紹了兩湖地區和上海的革命形勢。

1911年1月30日,湖北的蔣耀武、詹大然、劉復基等人在武昌成立文學社,以此為紐帶,加強發展新軍中的進步官兵入會,僅半年時間,新軍會員就達兩千多人,同情革命者約五千人。

除文學社外,孫武、劉公、焦達峰等人組織了共進會,積極聯絡兩湖會黨起義,確定湖北先動,湖南響應。

共進會與文學社雖同屬革命組織,但因保密之故,彼此不相聯系,便出現了有些革命者既參加了共進會、又參加了文學社的局面,但雙方領導者都不願意甘為從屬,均各自為政。

面對湖北高漲的革命形勢和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狀況,陳其美決定派譚人鳳前往武漢協調兩個革命組織之間的關系,建立統一的革命領導機關。

譚人鳳于6月中旬到達武漢,立即會見了共進會的領導人。正巧,共進會正在研究,乘四川保路風潮正火、瑞方帶兵入川、武漢兵力空虛之際,舉行起義。他們對起義充滿勝利信心。共進會會員李作棟對譚人鳳說︰「廣東雖然失敗,我們湖北卻更好革命了。清廷以為把中國革命黨殺光了,再沒有革他命的人了,所以,清廷一定不大防備革命黨。他們知道廣東都是些有名的革命黨,壓根兒不會想到我們湖北這些無名的革命黨,也會起來革他們的命。這叫做乘其不備,出其不意,起義一定會成功的!」

譚人鳳點著頭,贊成地說︰「李先生言之有理,中山先生以前組織的起義多在邊境地區,清廷對內地的情形不是很清楚,這是起義的有利因素。♀」

「誰來做領導者呢?」孫武說。

譚人鳳明白孫武的心思,怕一旦聯合,受制于人,忙說︰「中山先生、克強(即黃興)先生一直是革命的領導,上海的英士先生、違初先生也可領導嘛。至于武漢,共進會和文學社聯合起來,選舉領導也行。」

「但願文學社的人能夠同意。」孫武頗有顧慮地說。

譚人鳳很快又去會見文學社的領導。在聯合的問題上,蔣翊、孫武、劉復基也都表示歡迎,態度非常誠懇。

于是,共進會和文學社攜起手來,初步達成聯合起來的決定。

在武漢革命形勢的推動下,陳其美醞釀著宏大的革命計劃。他充滿信心地對張靜江說︰「人杰兄,我們應盡快成立中部同盟會,領導和組織長江一線的會黨組織,聯合起來,至時相機共同起義,讓清廷顧此失彼,確保某一方起義的成功,繼而乘勢而上。」

「很好啊!英士兄不愧為帥才,文韜武略,氣吞大江南北。」張靜江夸獎地說,「我會全力支持,經費問題你不用考慮,盡管大膽地干。」

陳其美在張靜江的鼎力支持下,與宋教仁、廖仲愷、蔡元培、譚人鳳、龐青城、周柏年、周佩箴等人一起,加快了各項籌備工作,終于在1911年7月31日,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四川北路湖北小學成立。到會者有二十九人,其中湖南七人、浙江七人、四川四人、福建五人、江蘇三人、安徽二人、雲南一人。大會決定在上海設立總機關,各地設分機關,以海關造冊處潘祖舜的辦公處為「通訊機關」,以浙江路821號楊譜笙寓所為「秘密接洽機關」,以湖州旅滬公學處為集合地點。張靜江慷慨捐助5000元,作為各機關的創辦經費。

大會決定總會長一職暫虛其位,推舉陳其美為庶務,管理一切不屬于其他各部的事務;潘祖舜為財務,宋教仁為文事,譚人鳳為交通,楊譜笙為會計。

大會通過了《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宣言》和《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章程》。

《宣言》強烈抨擊了清政府︰「現政府之不足以救中國,除喪心病狂之憲政黨外,販夫牧豎,皆能洞知。」同時指出以往同盟會失敗的原因︰「有共同之宗旨,無共同之計劃;有切實之人才,無切實之組織。」同時,針對廣州起義後的情勢說︰「同人等激發于死者之義烈,各有留心,留港月余,冀與主事諸公,婉商善後補救之策,乃一以氣郁身死,一以事敗灰心,一則宴處深居,不能謀一面,于是群鳥獸散,滿腔熱血,悉付諸汪洋泡影中矣!雖然,黨事者,黨人之公責也。有倚賴性,無責任心,何以對死友于地下?返滬諸同志,迫于情之下不能自已,于是有同盟會中部之組織。」

《宣言》強調在組織上,中部同盟會「奉東京本部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邦」。總機關設在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聯絡各省,統籌辦法」。各省設分部,「收攬人才,分擔責任」。機關內部實行「合議」制,「救偏毗、防**」。各團體對于總部,必須「同心同德、共造時機」,不可有「省界情感」之宿見。

《宣言》提出了成立中部總會的目的,是要于廣州起義失敗後,繼續進行革命活動,以準備更有組織、更有把握的起義,而不再輕舉妄動,而要「培元氣,養實力也」。凡有起義,「必由總部召集各分會決議,不得懷抱野心,輕于發難」。

二遙相呼應

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湖北的文學社和共進會終于在9月14日召開聯席會議,商談兩團體合作、成立領導起義的統一機構及武昌起義計劃。9月24日,武昌南湖的炮隊八標三營部分革命黨人發動起義,雖然沒有成功,但並沒有削弱革命黨人的意志,共進會和文學社進一步加強了行動,準備再次舉行起義。

10月9日,晚上8時許,革命武裝起義的第一槍在武昌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內打響。

10月11日武昌光復。

10月12日、13日,漢口、漢陽相繼光復。

上海《申報》、《民主報》、《神州日報》等報刊都以醒目的標題、重要的版面進行了報道。

張靜江為之亢奮,積極協助陳其美,以最快的速度幫助武昌派來的革命黨人居正、楊玉如辦好購買手槍事宜,讓他們及早趕回武漢。

10月22日,湖南宣布**。陝西也于同一天宣布**。繼而,江西、山西、雲南也宣布**。

張靜江欣喜之際,憂慮著革命政府成立後能否得到歐美各國的承認,于是他寫信給遠在英國倫敦的吳稚暉,請他了解各國對中國國內革命承認的情況。他在信中寫道︰武昌起義一打響,已勢不可擋,法國報紙所載消息亦頗詳細,《民立報》已發出同樣的消息,我認為,如果再有一些省**,譬如南京起義也成功了,那時各國會出面承認革命政府的**。我希望再派人去歐洲各國,能多了解各國對中國國內革命承認的實際情況。他在給吳稚暉另一封信中又說︰「英報界未識可運動說幾句好話否?法報弟當設法運動,有何好法,乞告我。」

張靜江的擔心事出有因,當時美國金融界喉舌《華爾街日報》就對辛亥革命發出抱怨說︰「破壞了鐵路特許權,危害了貨幣改革,干擾了貿易,威脅著美國在華僑民的生命財產。」

是時,東北的革命黨也在積極籌劃武裝起義。10月17日,東北革命黨人藍天尉到張園造訪。張靜江未見過藍天尉,卻听黨內同志介紹過,知其乃湖北黃陂人氏,早年入武昌新軍及湖北武備學堂,官至新軍統帶,是一員善戰的武將。宣統二年(1910年)調任清陸軍第二混成協統領,現駐防奉天(沈陽)。

張靜江在家中設便宴為藍天尉洗塵。藍天尉是一位豪爽的軍人,肅然起立,舉杯連喝三杯,這才說話道︰「小弟不才,有擾貴府。但為革命舉義事,不惜遠道來此,厚顏請援。」

張靜江見藍天尉的豪邁之氣,也立起身來,舉杯說道︰「秀豪(藍天尉的字)兄不必多禮,你我幾為同庚(藍比張只小一歲),何來如此客套?再說,同為革命大業,秀豪兄有何事需人杰效勞,甘為犬馬!」

藍天尉又敬了張靜江一杯酒,然後才說明來意︰「吾人統軍駐奉天,與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所交非薄。綬卿(即吳祿貞)乃我黨同志,曾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深造,參加過自立軍起事,後入京任練兵處軍學司訓練科監督,又隨徐世昌駐奉天任軍事參議,對行軍打仗頗有造詣。敬輿(即張紹曾)亦出學日本士官學校,曾任北洋督練公所教練處總辦、學堂監督等職,其對革命早已向往有之。」

張靜江笑眯眯地道︰「秀豪兄向在下如此詳介二人,是否有同此二人共謀義舉之意?」

藍天尉笑著點點頭說︰「吾意發動北方新軍,響應武昌起義,直攻北京,以作南北呼應之效,奈何兵將雖良,卻苦于軍火不足!」

「秀豪兄欲取多少軍火?」

藍天尉听張靜江此話,不禁心中一喜。對方所言之意,必是肯慷慨解囊,助其一臂之力也,于是連忙答道︰「火炮四門、步槍三千支足矣!」

張靜江听罷,沉默不語。心里盤算著這筆開支,不在小數。而更麻煩的是,要在清廷密探遍布上海的情況下,弄出這麼一大批軍火,確非易事。但面對為革命事業挺身而出的勇士,縱有千難萬險也在所不惜,張靜江不再猶豫,堅定地說︰「秀豪兄放心,我會全力去辦好的,決不負兄厚望!」

張靜江應允了這樁大事之後,立即電告吳稚暉匯款︰

所要款並不甚多,大約45萬已足矣。在法同人可集成2萬元之光景,望先生在英與各同志一談,湊得若干即即電匯(由銀行)上海民立報,再另發一電,告在何銀行,可使其去取。此事甚急,望速辦,此請日安,弟人杰拜。

張靜江收到匯款後,精密計劃,動用了在上海的各種關系,很快為藍天尉辦齊了四門火炮和三千支步槍。藍天尉回奉天後,果然發動了北方新軍起義。雖然起義失敗了,卻給了清廷又一個沉重打擊。辛亥革命勝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藍天尉被任命為關外都督兼北伐第二軍總司令。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蔣介石的幕僚軍師 張靜江傳奇最新章節 | 蔣介石的幕僚軍師 張靜江傳奇全文閱讀 | 蔣介石的幕僚軍師 張靜江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