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想孩子將來有一雙好眼楮,于是就不知道從哪學來的知識,特意買了個手電筒照在媽媽的大肚皮上,說是促進孩子眼楮細胞的發育。♀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這個經驗也被我愛人拿回家來聊,我又去查資料。結果又得到了否定的意見,專家同樣不鼓勵這種作法,說是影響了孩子的自然生長規律。
我們把別人的經驗听得多了,並沒有完全否定。我和我愛人決定給孩子做第一個特長早期規劃︰音樂胎教。
希望孩子將來的音樂特長從這里起步。
這時一個難題產生了,什麼樣的音樂適合胎教呢?
我查了很多資料,看到國外有個報道︰莫扎特的音樂很適合。研究發現了莫扎特現象,——經常听莫扎特的人智商會提高,這個試驗是從老年吃呆的研究開始的。後發現對胎兒的胎教也有很多貢獻……
我沒有馬上去給我們的孩子請來「莫老師」,我覺得越古老的音樂應該越適合胎教,因為越古老的音樂越能反應心聲,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我就給孩子選購了「古箏」演奏的「古曲」,然後在我的書房里,臥室里時常播放,這樣我愛人走在屋子的哪個地方都能有音樂傳來。
不知道是古箏胎教真的起作用還是她時常受別人學古箏的觸動,我的孩子從五歲鬧到六歲,時不時就說︰「我什麼時候可以學古箏?」
我們給孩子做的第二特長早期規劃是「圍棋」。
我愛人懷孕後,我們有一天一起散步,不知不覺散到了外面。大橋上一到傍晚就有人擺書灘,有的書是收破爛的人收來又被整理在一起拿來賣的。我喜歡這種書灘,因為有些書是現在買不到的。
我看到了上海著名的教練邱百瑞寫的一套圍棋教材,我立即拿了起來,可惜全套只剩下兩套。
我愛人反對,說書灘上的書多髒,有細菌。我說︰「我拿到太陽下多曬曬。我要把這類書多搜集一下,將來留給孩子。」
這套書到了五年以後真的派上用場。
其實並不只我們一家這麼早就給孩子未來的特長做規劃。和我愛人一起懷孕的有十三位,于是有些人就會相互走動。有一天我到一位鄰居家借工具,女鄰居比我愛人早懷孕兩個月。我看她坐在桌前,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書,就好奇地看了一眼︰英漢大詞典。
我真佩服她,我和她老公說話說了好一會兒,她竟然一動不動盯著字典一頁頁看。♀
我說︰「你是不是擔心生了孩子之後崗位有變動,所以先把英語補起來。」
她說︰「哪啊,我看到有些人會好幾國語言很羨慕,老想著人家是怎麼學出來的?所以我沒事也看看,算胎教吧。」
她老公是個很爽朗的人,他笑著說︰「有胎教比沒胎教好,說不定真的整出一個語言天才呢。」
雖然這個對話有點象相互說說笑笑。但是我能體會到,懷了孩子後家長都會本能地對孩子充滿期待,寄予厚望。反過來,看到一些孕婦一天到晚閑得無聊,挺著肚還去打麻將而且是一打就是幾個小時,就更覺得他們為孩子做的規劃太晚了。
我們開始給孩子做特長成長規劃,並不象很多家長只有目標沒有計劃。我是做職業咨詢顧問的,所以我知道規劃不光越早越好,還要越細越好。
我愛人懷孕後,我們看的相關的書和電視節目都多了起來。有一天在教育台的節目里听到一個新觀念︰「嬰兒學走之前多爬爬,將來孩子上學時注意力會更集中。」這是我從來沒听說的觀念。于是一有這個認識,我們就覺得很多孩子騎著學步車是對成長有阻礙的,同時也想到了好多孩子是在家長的懷里抱大的。我們把這個觀點和一些帶過孩子的家長交流,好些家長會說︰「我們的孩子沒學爬直接就學走了。」
有了這些認識,我和我愛人就決定孩子出生後多注意這些事情。我更是上綱上線︰「別人家長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我們孩子學特長的第一起跑線從胎教開始,第二起跑線就從爬開始。」
老話說︰「七坐八爬」,實際上好多孩子七個月就會倒著爬了。
我們因為對爬有深刻的認識,于是在孩子五個月時就開始鍛煉她爬。把一個玩具放在她前面讓她去抓,于是她就努力蹬著小腿向前再向前,我特意看了一小表,大概十幾分鐘她的小身體能向前十幾厘米。
等到她九個月,她已經滿地爬了。我們把地板擦干淨,我們的客廳有三十平米,可以隨她爬來爬去。不過我們也犯了個小錯誤,忘了天涼的時候少爬一會兒,于是有一次涼了肚拉了五天稀。
後來得孩子五歲開始學圍棋了,我就特別關注她的學習態度,我想看看專家說的「爬能促進注意力集中」是不是真的。我看到五歲的她坐在最前排一動不動,按我愛人的話說︰「就象長了釘子,釘在板橙上了。」我又觀察其他孩子,發現一些孩子不自覺地就會走神。有一次有個孩子玩手里的筆不听課,被老師批評罰站,我就見他站著听了一會兒就開始盯著地上的一個棋子,接著就用腳把那棋子撥過來撥過去,他旁邊的孩子也開始走神,也盯著那個棋子。這種事在教室里天天上演。我愛人說︰「那些小子就象坐在了釘子上,老是動來動去。」
我們在教育台還學到了一個新觀念,專家說︰「不要孩子看電視,電視的畫面變化速度太快,小孩子的反應力跟不上,于是看多了電視的孩子將來就不喜歡看書。」我听了這個觀念立即警覺起來。我和我愛人又把這個觀念與周圍的家長們交流,就發現好多前車之鑒,有的家長嫌孩子吵,竟然經常把孩子放在沙發上讓孩子看電視,有的家長抱著孩子聊天,家長聊得熱乎,卻忘了懷里的孩子在盯著電視看,家長一聊就一個多小時,孩子盯著電視不知道盯了多久。
于是等我們的孩子生下來,我們非常注意不讓她對著電視屏幕。這樣的保護顯然是有用的。我的孩子在五歲後,我們給她買了一張學習桌。每天早上她起床就會自己坐在桌前,或者看書,或者寫字,到今天依然如此。圍棋老師說︰「沒事多做點死活題,手筋題和對殺題」,我就讓她听老師的話︰「不怕重復做,反正上午做一百道。」她真的就在她的小桌前一趴一個小時,把任務完成。
收集的資料多了,又一條新觀念引起我們的感慨,專家講︰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學舞蹈,可是家長們不知道,過早地讓孩子學走,將來孩子會有不同程度的羅圈腿。
我們的孩子是要學芭蕾的,如果腿不直,老師也不大會把孩子當尖子生培養的。
顯然這些方式對她以後學特長是很有幫助的。于是我和愛人定下的方針是︰給孩子做的的規劃細節能多一點盡量多一點。
這些規劃細節中有一樣很有推廣價值,那就是「生日書架」。
就拿孩子學圍棋這件事來說吧。我們看到被稱為百年難遇的圍棋大師吳清源出了本自傳《中的精神》,就想買回來留給孩子將來看。我相信這本書里會傳遞一些「靈性」的文字。我還準備等孩子學特長學到一定時候,和她一起選很多名人的自傳放滿一個書架,讓孩子在隨手翻閱中感受優秀人物的人生是怎麼展開的。我和我愛人都相信︰沒有榜樣的孩子是沒有學習境界的。我們這里理念也會和認識的人交流。有一天一位少兒作家兼編輯的女兒過十二歲生日,他在考慮送什麼禮物,我建議他︰「送她一個生理知識書架吧,把那些性教育的書、人體知識的書擺一書架。這個年齡的孩子要到第二生理期,需要這樣一個書架隨時翻翻里面的書,為她的人生答疑解惑。
有不少人問過我︰「您做過的職業咨詢以千計,您又這麼熱衷于研究孩子的特長對未來的工作有什麼幫助,那你給自己的孩子做了什麼能和職業聯系在一起規劃呢?」
我說︰「濃縮在一起就是三段話——
一,如果孩子是學習功課的料,那我和愛人就沒啥說的,帶動她好好學功課、長大後走學問路線。教授,中醫,科研人員,建築設計等等行業都是學問越高,事業舞台越大,工作幸福指數越高。如果孩子真的走這條成長的路,那現在所學特長要承擔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磨練她的思考能力。如果這一任務上不重視,就等于耽誤了孩子。所以我看到好多家長一邊很操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一邊又不重視選那些能鍛煉孩子思考能力的特長,就覺得那些家長需要調整一下方向啦。說到這里,就想提醒天下的家長們,家長看到自己孩子成績不錯,以為將來可以吃學問這碗飯,甚至越老越值錢,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我在咨詢中看到太多的孩子在中小學成績好,在大學里似乎學的也不錯,可是這些孩子工作之後卻走不上學問路線,原因相當簡單,因為這些孩子的思考能力還沒鍛煉到能自己鑽研學問的程度,于是一離開課本,就會讓大把時間和生活娛樂等接軌,于是學問之路就很難與事業之路餃接在一起了,于是很多孩子學了十六年,出來都是在一些基層崗位上轉圈,他們也在積極找出路,可是听到最多的觀點是︰事業是屬于專家型員工的。在崗位上做不成能給同事和同行工作榜樣的人是很難在職場里越過越好的。
二,如果孩子有文藝天賦,那就給孩子留幾顆文藝的種子。所以她的功課中創作能力是一定要磨練出來的,因為這是普通人成為文藝人才的內功。現在會唱歌的孩子太多了,可是那些會創作的普通人就走了出來,太多的好嗓子都留在卡拉歌廳里找明星的感覺;太多的人會跳舞了,可是能編舞的人就多了發展之路;會寫作文的孩子太多了,可是會寫對人群有燻陶有勵志的文章的孩子太少了。看到這里你就更能理解我們的思路了,理解為什麼前面會提到帶孩子編歌,帶孩子增加靈性的作法。說到這里就想提示一些想培訓孩子文藝特長的家長,千萬別忘了增加孩子創作能力的鍛煉,不然孩子學了好幾年的文藝特長很可能只是一個學習經歷,不能給孩子留下更多的幫助。昨天與一個家長聊到孩子學鋼琴的話題,她說︰「音樂學院的好多學生老師很能掙錢的,好多孩子要請家教。」我覺得這話很實在,很實際。家長如果讓孩子在鋼琴上下那麼大的功夫練琴,最起碼也爭取幫助孩子收獲將來可以做家庭鋼琴教師的能力吧,將來多一個飯碗對孩子的生活貢獻很大的。可是當我和一些家長聊到這個觀點時,家長們又容易這樣說︰「哎,讓孩子學鋼琴,增加些個人修養就行了。」我听這類話心想,那為啥還拿出那麼大量的精力學琴和練琴?如果心里沒有更多的期望,能這麼用心增加孩子的「練琴」量麼?
三,如果孩子學功課的能力和文藝天賦都是中等,看似不錯但是實際上不突出,那有一樣能力就不能不在孩子成長中培養了,這個能力就是表達的能力,是與人溝通的能力。我們的學校教育太多注重開發孩子被動學習的能力,孩子十幾年的時間總是在跟著課本學啊學,跟著老師的要求上學習量,于是我們听到孩子站起來發言總是象被頌,站在台上發言總是象朗誦;發言的機會多來自于老師的提問。于是,十幾年的時間基本上沒有在學習的工程中同步鍛煉了表達的習慣和素養。好象孩子工作後的表達力與溝通力是孩子自發形成的,好象學校會認為︰「孩子天天在說話,這不就是鍛煉麼?」可是等到孩子真的到了職場上,工作中大量的內容是要表達的,是要溝通中進行的,于是我們在職場培訓總就看到太多的孩子這兩個能力太多問題。于是家長們就會看到書店里關于表達和溝通類的書總是新書不斷。十六年的學校生涯,如果不給孩子在學課本時同步鍛煉表達和溝通的機會,這對孩子的未來是很不負責的表現。所以說到這里就想提醒天下的家長們多和孩子一起探討一些社會問題,多鼓勵孩子背單詞時大膽說不成型的英語句子;多做一些小課題小論文,心里有探索嘴里就有料;如果孩子在英語類特長學校學習,就鼓勵孩子搶著開口表達,免得家長花了很多錢,孩子錯過了表達和溝通的鍛煉。
在寫這本書時,一位在企業做高管的朋友給我介紹了一本書《三雙鞋︰美捷步總裁謝家華自述》,書里有一段話我很有感觸,原來很多外國父母都知道給孩子做未來的規劃。書里那段話是這樣的——
在國外,有3類成就是亞裔父母們最為在意的。
第一類是學術上的成就︰得高分,獲獎勵,或者公開表揚,取得優秀的大學入學會考(sat)成績或成為學校數學隊的隊員。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可以進入哪一所大學就讀,而進哈佛是最享有盛譽的殊榮。
第二類是職業上的成就︰成為一名醫生或獲得博士學位被看作是最高的成就,因為這意味著你可以從普通的「謝先生」變成受人尊敬的「謝博士」或者「謝醫生」。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