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xc`p``p`*wxc`p`作為明朝開國將領,洪武帝的好戰友,徐達受封魏國公,賜開國功臣鐵,死後追封中山王,只有常遇春可與其並列。♀
在洪武帝大殺功臣的浪潮中,徐氏一族沒有倒下,反而三世為王爵,後人世鎮南京,堪稱明朝罕有的常青樹,勛貴之家。
洪武年間,徐達屢出塞外,徐輝祖曾北平練兵,朱棣娶了徐達的長女,同徐家的關系一直不錯。直到建文登基,大刀闊斧的削藩,徐輝祖才同朱棣漸行疏遠。徐增壽則不然,兄弟倆在這件事上經常發生爭執,掀桌子摔凳子,乃至于打上一架都不是稀奇事。
比起徐輝祖的穩重,徐增壽的性格有些急躁,建文帝信任徐輝祖,卻對徐增壽抱有懷疑,曾當面問他朱棣會不會造反。
徐增壽很光棍,肩膀一聳手一攤,「燕王為親王,富貴已極,怎麼會造反?」
要是相信這話,建文帝就真是個傻子。
可徐增壽是徐達的兒子,徐輝祖的親弟弟,哪怕知道他睜著眼楮說瞎話,建文帝也不能把他怎麼樣。
滿朝文武都在看著,削藩就算了,突然對勛貴下手,還是魏國公府的嫡系,皇帝到底想干什麼?繼續洪武帝未完成的事業,把開國功臣全都殺干淨?
勛貴多是以武起家,建文帝重用文臣,打壓武臣不是秘密,一旦不小心觸動了某根敏感神經,後果會相當不妙。
圍繞在建文帝身邊的多是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一類的書生,卻也不乏明眼人,例如翰林編撰楊士奇,戶部侍郎夏元吉,都曾拐彎抹角的提醒過建文帝。
夏元吉充任采訪使,糾察百官的不法事,回京期間曾上疏建文帝,不能繼續任由身邊這群書生蹦了,現在不滿的可不只是藩王,一個不好,真有哪個藩王造反,皇帝雖是正統,仍會眾叛親離。
楊士奇沒有直接上疏,而是在文史館的考試中,于文章中針砭時弊,獲得吏部尚書的賞識,認為只讓楊士奇編經太屈才,點其為第一名之後,立刻奏請皇帝給楊士奇升了官。可無論張尚書還是建文帝,欣賞的都是楊士奇的文筆,對文章內容卻不是那麼重視。
如果建文帝能開一下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或許永樂帝不會在建文四年就奪取了南京城。
此時,燕王正在醞釀造反,建文帝正大刀闊斧的削藩,叔叔和佷子都打著自己的算盤。于滿朝文武來說,怎麼站隊,該支持誰,將決定一家乃至全族的命運,不得不走一步看兩步,謹慎從事。
徐輝祖考慮得很長遠,設想過多種結果,徐增壽多是從親情和己身考慮,這也注定了兄弟二人未來命運。
徐增壽興沖沖的帶著外甥回到國公府,卻在大門前被攔住了,一瓢冷水直接潑在了頭上。
徐輝祖下令,外甥進府可以,護衛免談。
「大哥真這麼說?」
听到徐輝祖不許護衛進府,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臉色也是相當不好看。
「我去同大哥說!」
徐增壽火氣沖頭,之前明明說好的,大哥這又是怎麼了?
意外的,朱高煦拉住了他。
「魏國公此舉孤能夠體諒,舅舅不必氣惱。」一個魏國公,一個舅舅,嘴上說能夠體諒,話中卻暴露了朱高煦真正的心情。
「可……」徐增壽還是氣得想殺人,這算什麼?外甥好歹是個郡王,帶上些護衛又怎麼了?魏國公府還養不起不成?
「舅舅,我兄弟進京是為拜祭太——祖-皇帝,臨行前父王曾叮囑,到京後一切听從舅舅安排。魏國公遣護衛回王府,必有其考慮,孤照做便是。」
說著,朱高煦回身,召來孟清和,吩咐他帶人回京城燕王府,「回稟世子,孤與三弟在舅舅這里一切妥當,請世子不必擔心。」
「卑下遵命!」孟清和應諾之後,接著說道︰「郡王同公子的習慣,怕是國公府的下人並不十分清楚。卑下斗膽,待回稟世子,遣隨行宦官火者數人過府,可否?」
「可。」不等朱高煦點頭,徐增壽先一口答應下來。
護衛不讓進,伺候的宦官也攔在門外?未免太不近人情。說句不好听的,是打算將朱高煦朱高燧同世子隔絕,軟禁不成?
目送朱高煦兄弟隨徐增壽進府,孟清和仰頭看向魏國公府門楣上懸著的「大功坊」匾額,面容平靜。
金漆獸環大門在面前合攏,孟十二郎勾了勾嘴角,他能猜到徐輝祖此舉的用意,不外是避免朱高煦兄弟對外傳遞消息,也是給皇帝擺出個忠臣的姿態。後世赫赫有名的南京瞻園,不過是徐府的花園,開國功臣,一門兩公,在靖難中站錯了隊,仍屹立不搖,徐輝祖,果真是了得。
「百戶,可是回王府?」
「回去。」孟清和扣住腰間長刀,對隨行的鴻臚寺左寺丞說道︰「還要勞煩寺丞一次。」
鴻臚寺左寺丞不過從六品,孟清和身為百戶,正六品,本不必如此。但文官和武官的品級卻不能這麼比,不見七品的言官能指著一品都督的鼻子罵?
這就是大明官場,尤其現下情況特殊,還是客氣點好。
見派去的護衛都被攆了回來,朱高熾有些吃驚,打發走了鴻臚寺寺丞,從孟清和口中听到了詳細經過,嘆息一聲,「魏國公也是為難,罷了,王安。」
「奴婢在。」
「你帶上幾個可靠的去魏國公府。在京期間,你就跟在二弟三弟身邊伺候。」
「奴婢遵命。」
王安躬身退了出去,世子發話,不願意也不成。高陽郡王和三公子都不是好伺候的,得找兩個耐揍又機靈的,必須從帶來的人里挑。京城王府里的這些個,不說世子,他也是一個都信不過。
王安離開後,朱高煦派人去請沈瑄,決口不提一同負責王府安全保衛工作的倪諒。
沈瑄到後,房門關上,朱高熾對兩人道︰「來時,父王曾對孤兄弟三人言,此行凶險,在京中務必謹言慎行。一路行來,孤可信任者,除了兄弟,便只有汝等二人。」
听到這番話,即便是孟清和,也不免心頭發熱。
高智商,高情商,為人謙和,樂于禮賢下士,無論大事小事絕不糊涂,除了外在條件差了些,幾乎無可挑剔。
要是換個人,高陽郡王的掀翻太子之路,或許不會走得那麼困難。
成功的可能,至少提高五個百分點。
朱高熾同沈瑄說話時,孟清和一直保持沉默。
直到兩位大佬就加強王府守衛,與府外傳遞消息,揪出府內細作諸事交換若干意見,做出妥善安排,才輪到他開口。
「孟百戶可有想法?」
「回世子,卑下唯有一點提議,可供世子參考。」
「孟百戶盡管道來。」
「是關于太——祖—皇帝祭日……」
房門外,一名端著茶水的宮人從回廊處走來,距離房門還有幾米,被護衛攔了下來。
宮人作勢爭辯了兩句,到底沒能靠近廂房。
待她轉身離開,周榮立刻遣人跟上那名宮人,「小心點,看看是誰安排的。「
「是。」
一名不起眼的火者跟了上去,房門恰好在這時打開,沈瑄邁步走了出來,周榮上前低聲道︰「有個宮人可疑,,標下已派人盯著。安排在倪千戶身邊的人回報,不見異常。」
「繼續盯著。」
「是。」
周榮領命,沈瑄回首望了一下室內,又道︰「稍後孟百戶出來,讓他去見我。」
「若孟百戶問起?」
「換藥。」
「是。」周榮應諾,隨即一愣,換藥?
孟清和受傷的事他知道,還在奇怪他哪來的傷藥,竟然是千戶給的?既然千戶好心,把傷藥給孟百戶不是更好,何必讓人再多跑一趟?
周百戶晃晃腦袋,想不明白。
朱高熾兄弟三人抵達京城翌日,皇宮中的建文帝派人前來慰問。
來人的身份有些特殊,一個是翰林學士黃子澄,另一個是曹國公李景隆。
兩人被迎進燕王府正殿,數名宮人送上茶水,倪千戶恰好在正殿守衛,看到兩人,規矩行禮,不見任何破綻。
不久,朱高熾被兩名宦官從殿後扶出,看到他的樣子,黃子澄和李景隆都是一愣。
一身道服,滿臉倦容,坐下之後,還听到了咕嚕嚕的一陣月復鳴。
饒是李景隆,此時也不知該說些什麼才好。
黃子澄更是無語。
燕王世子不是好讀書嗎?沒听說他喜好修道啊?
難道是情報工作出了問題?
朱高熾很快為兩人解惑︰「不瞞兩位,孤已決定太——祖-祭日前後,修身茹素,每日誦經,另抄經書奉于-太——祖-靈前,盡子孫之孝。」
「世子大孝!」
不論立場,身為讀書人的黃子澄,對朱高熾此舉頗為贊頌。
李景隆則在心下嘀咕,朱高熾會這麼做目的為何?真是為了孝道?
接下來的時間,黃子澄完全忘記了建文帝派他來此的真正目的,開始同朱高熾大談仁孝之義。李景隆插不上嘴,只能坐在一邊喝茶。宮人送上點心,拿起一塊,聞著挺香,咬一口,硌牙。
捂著腮幫子,李景隆怒視送點心的宮人,這送上的是什麼東西?
「曹國公見諒,孤茹素期間,每日餐點主為蜀黍,另有粟粥,稻麥皆不用。不用葷腥,只用菜蔬,如此靜心養身,抄錄經書奉于祖宗,方為誠孝。況-太——祖-皇帝早年生活貧苦,此舉也為不忘祖先之苦,記百姓之難。」
朱高熾說得感情十足,黃子澄感動得差點流淚,李景隆卻捏著咬了一口的高粱餅子,嘴角直抽。
燕王是個狠角色,他兒子也一樣!
每天高粱餅子小米粥,魚肉沒有,光吃青菜,還要誦經抄錄,傳出去,怕是京中的讀書人都要大加贊揚。
孝義大過天,有了朱高熾此舉,皇帝要辦他,哪怕是軟禁他,都找不到借口。
朝廷正嚷嚷著恢復周禮,敢對此等大孝之人動手,就算是皇帝,照樣被噴一臉唾沫星子。
換成洪武帝,哪怕是永樂帝,管他是罵是噴,抓人砍頭不耽誤。可皇位上坐著的是建文帝,讓讀書人抖起來的正是他本人,只能啞巴吃黃連,苦果自己嘗。
走出王府,黃子澄仍對朱高熾贊不絕口,李景隆有心提醒一下這位現在的立場,剛起了個頭,就被堵了回去。一通之乎者也,繞得曹國公兩眼蚊香圈。
難得好心一次,卻受到這待遇。
干脆一甩袖子,不管了,隨他去吧!
王府中,朱高熾拿起一塊高粱餅,慢慢的咬著。
孟清和從側殿走出,「世子,天氣甚好,散步正當時。」
朱高熾拿著餅的手一僵,模模肚子,盯著手中的高粱餅,目光中表達著無形的渴-望。
「孤……」
「世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世子,難道您不想有一天能揚鞭大漠?」
「……」
「世子,堅持,堅持就是勝利!」
朱高熾一咬牙,站起身,「走!」
一旁的宦官連忙上前,卻被朱高熾揮開,「孟百戶扶著孤。你去魏國公府,告知孤的兩個弟弟,自今日起全部茹素,吃高粱餅子小米粥,日進兩個雞蛋,三日可進一餐魚肉,每日抄不完經書不許睡覺!」
「奴婢遵命。」
宦官領命離開,孟清和扶著朱高熾,沒走出正殿,汗出得比朱高熾還多。
朱高熾笑道;「孟百戶,如此,孤與汝都能強身健體,甚好。」
孟十二郎咬牙,到底是永樂帝的兒子,洪武帝的孫子!
魏國公府,朱高煦和朱高燧剛同徐增壽在校場較量過,一身汗水,肚子轟鳴。
洗漱過後,正一人半只雞伏案大嚼,冷不丁的听到朱高熾派人來傳話,從今天開始茹素抄經,兩人頓時有種被雷劈到的感覺。
世子想干嘛?他不吃肉,別人也不能吃?
徐輝祖得知此事,獨坐良久。
世子身邊有何高人,竟能出此計策?
不出三日,朱高熾三兄弟的孝行傳遍了京城,連激進派的削藩人士也夸贊世子敦厚。
翰林侍講方孝孺,當著建文帝的面夸獎朱高熾各種仁厚,各種孝順,各種好。他一表態,京城里的讀書人都是一面倒的交口稱贊,連身負囂張驕橫惡名的高陽郡王,名聲都好了許多。
在孟清和提議時,朱高熾預料到會有這種結果,只是沒想到影響這麼大。朱高煦和朱高燧卻是震驚了,見徐輝祖對他們的態度都轉變許多,兄弟倆拿起筷子捧起碗,高粱餅子小米粥,加上點咸菜,說實話,也是挺香的。
由于朱高熾三兄弟鬧出的動靜太大,進京的藩王也紛紛表示要為老爹抄經吃素。
身為皇帝,建文帝不能不表態,干脆一咬牙,打包行李搬進右順門外的武英殿,齋戒!
洪武帝若是泉下有知,不知會感動于子孫們的孝行,還是因其目的不純從地下蹦起來?
只有天知道。
京城之外,北平布政使張昺和采訪使暴昭,接連向京中傳送秘信,燕王的確是沉痾難愈,之所以對外界嚴防死守,謹防消息泄露,全因燕王病況著實特殊。
不只舊病未愈,還出現了新病。
學術性用語為間歇性-精-神-病。
通俗點形容,就兩個字,瘋了。`p`*wxc`p``p`*wxc`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