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十章

作者 ︰ 高冕

現在,這條蛟龍揮率水師、揚帆出征的時機到了。♀特麼對于+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一日,施瑯在銅山召開誓師大會,各鎮、協、營等隨征官員全部出席。會上,遐邇聞名的大力士、提標右營游擊藍理挺身而出,自薦出任先鋒。十四日辰時(7—9時),清軍二萬一千余人,各型戰船二百三十六艘,浩浩蕩蕩從銅山出發,向澎湖進發。

十五日辰時,鄭軍澎湖守軍主帥、武平侯劉國軒獲得這一情報。在此之前,他已令澎湖各島守軍沿岸構築堡壘、布設火炮,岸外以炮船列陣,並調集重兵環泊于娘媽宮前口子及諸要口守備。申時(15—17時),清軍水師抵達澎湖外圍,兵船分別暫泊于貓嶼、花嶼等澳。這些小島上的鄭軍守兵不戰而退,在清軍到達前已撤奔澎湖本島。

十六日,清軍抵近澎湖本島,施瑯隨即下達進攻命令。劉國軒率領部屬二萬多名、戰船二百余艘,迎擊猛撲而來的清軍。論兵力,兩軍旗鼓相當、不相上下。殺聲震天,槍炮齊鳴,慘烈的征台大決戰,在澎湖打響。

就在這緊要關口,颶風突發,怒濤山立。施瑯所率水師前鋒簸蕩漂散,戰斗陣形被狂風打亂,遭到敵艦四面圍攻。見狀,施瑯親率艦船沖擊敵船,不幸右眼被槍銃擊傷,啊呀倒地,血流滿面。危急時刻,藍理率船沖入重圍,接連擊毀三艘敵船,其他敵船畏怯稍退。于是,主帥、先鋒得以聯手攻敵。戰斗正酣,藍理被敵一炮擊傷,頓時月復破腸流,遭受重創。但藍理一聲不吭,咬牙挺立,稍加包扎即投入戰斗。因此英勇壯舉,藍理後來榮獲「破肚將軍」美名。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千總游觀光喊殺連天,率部乘風直撲而來,救回主帥、先鋒。

在主帥、先鋒均遭重創的情況下,清軍急忙撤退。劉國軒因軍中缺糧,恐怕部屬潰散,不敢追擊。當日戰役,鄭軍損兵二千余人,毀船約二十艘。

第二天,施瑯回師停泊于八罩島。施瑯對海事稔熟于心,明知艦隊停泊之處屬于危地,卻沒有良策,因為澎湖三十六島凡能用于停泊兵船的軍事要地,均被鄭軍佔領。施瑯對天嘆道︰「三軍命懸,悉听之天。」當時,海流湍急,兵船難泊,海潮驟漲,忽與島平,看上去又一場摧天颶風就要襲來,情形萬分危急,但不知為何,老天蓄勢造作了一陣子,竟突然平息。施瑯慶幸非常,用手撫額說︰「天佑我師也!」

按照常例,六月時節,澎湖難有五日和風,常常驟起颶風,怒濤山高,變幻莫測。因此,這次清軍攻台,施瑯心中沒有百分之百勝算。利用天賜良機,施瑯下令整軍五日,申嚴軍令,審定功罪,賞懲官兵。

鄭軍望見敵軍泊于八罩島,冷笑道︰「此不足煩吾兵,潮至自碎耳。」

二十一日晚,清軍艦隊。劉國軒正要整兵迎敵,望見一團黑雲從天邊突起,便說︰「不用排兵,但排酒來作戲。」他斷言,清軍艦隊將很快葬身魚月復。原來,黑雲是颶風驟起的前兆。酒筵擺開,忽然听得有殷殷之聲,劉國軒非常驚愕地環顧眾將說︰「何聲遽鳴遽息?」邊問邊飲酒自若。過了一會兒,殷殷之聲又起,劉國軒道︰「豈雷聲耶?」語音未落,只听轟隆一聲,雷聲大作。原來,澎湖一帶海面有一個規律,烏雲起必颶風起,雷聲作則風雲立散。劉國軒大驚失色,跳將起來,將筵席一腳踢翻,仰天長嘆︰「此天也,非人也,罷!罷!速具舟楫。」隨即,劉國軒將日常乘坐、樹有主帥旗 的大船,換給他人乘坐,自己乘坐一條小船作好敗逃準備。

二十二日,清軍兵分四路出擊︰施瑯親率戰船五十六艘,均分為八股,進攻鄭軍主陣娘媽宮;都督陳蟒、魏明等率戰船五十艘為東線,自內直奔雞籠嶼、四角山為奇兵,夾擊娘媽宮;總兵董義、康玉等率戰船五十艘為西線,自西側突入牛心灣,佯動登陸,做疑兵牽制西面之敵;其余八十艘戰船作為後援。辰時(7—9時),清軍發動總攻。

鄭軍二百余艘炮船、鳥船,在劉國軒指揮下四處迎敵。其中二十余艘大炮船,各裝備三四千斤紅衣大炮一門,發二十余門,銃一二百門不等,火力強大。兩軍對壘,一場惡戰,炮火連天,矢石交攻,彈矢如雨,煙焰蔽天,咫尺莫辨。總兵林賢、朱天貴等清軍將領率先沖入敵陣。朱天貴尤其勇猛,力敵三船,身負重傷,寧死不退,在追擊敵船時炮穿其肋,立時陣亡。戰至巳時(9—11時),南風大作,施瑯立即令火器船乘風縱發,用火桶、火罐攻擊敵艦。這場鏖戰,直至申時(15—17時),以鄭軍大敗而告終。鄭軍主帥劉國軒僅率大小船只三十一艘逃回台灣本島,清軍佔領澎湖。這場海戰,鄭軍主力被殲,官兵陣亡一萬二千三百余人,投誠五千余人,澎湖外圍三十六島兵民全部投降,戰船損失一百九十四艘。相比之下,清軍損失要小得多,從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官兵亡三百二十九人,傷一千八百余人。

澎湖系台灣門戶,劉國軒所率艦隊乃鄭軍主力。攻佔澎湖、消滅劉國軒艦隊,等于給台灣鄭氏政權敲下了最後一顆棺釘。

七月十五日,正逢中秋佳節。這一天,澎湖大捷喜訊馳抵紫禁城。康熙帝遙望天際一輪圓月,喜不自禁,立即月兌下所穿御衣,令人快馬加鞭,馳賜施瑯。隨即,這位熱血奔涌的青年皇帝,詩興大發,揮毫潑墨,寫下一首特賜施瑯的五言律詩︰「島嶼全軍入,滄溟一戰收。降帆來蜃市,露布徹龍樓。上將能宣力,奇功本伐謀。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

在康熙帝眼里,此時的施瑯,是善伐謀、建奇功的一員上將。

澎湖被攻克,台灣失去屏障,島內人心渙散,鄭克塽喪魂落魄、手足無措。在此形勢下,施瑯當年在京師時醞釀成熟的「因剿寓撫」之策,得以付諸實施。他提出「我軍暫屯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近巢穴,使其不戰自潰」的作戰方案,邊整軍備戰,邊對台灣鄭氏集團展開和平攻勢。但姚啟聖提出與其截然相反的主張,建議迅速進擊,「乘勝直搗台灣」。對此爭議,康熙帝出來裁定,批準施瑯之策,否決姚啟聖之策。在施瑯以戰逼和策略面前,鄭克塽不得不宣告無條件歸順大清。施瑯遂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日抵台受降,向鄭氏集團宣讀皇帝赦詔。十八日,鄭克塽及所屬官員全部剃發歸順。

征台大功告成,施瑯晉將封侯,成為康熙朝大紅大紫之人。

九月初十日,康熙帝晉升施瑯為靖海將軍,官秩武職從一品,榮獲京外武職官員的最高軍階,並晉封他為靖海侯,準許世襲罔替,以獎勵其「矢心報國」的赫赫功勛。同時,破格優敘、獎賞征台官兵。康熙帝還允準施瑯之請,破格賜予施瑯戴用只有皇帝特別賞識的官吊、貴族才有資格佩戴的冠飾——花翎,賜予內大臣殊榮——成為由上三旗子弟組成的、翊衛扈從皇帝的侍衛親軍頭領。隨後,康熙帝御書「忠勇性成」匾額賜給施瑯,使其永享蓋世榮耀。

雖然近二十年里官餃沒有晉升,爵位也只上升一個台階,但今非昔比,施瑯征台成功後的榮耀絕不是往日可以比擬的。昔日將軍、伯爵之施瑯,朝廷和皇上均滿月復狐疑,說罷就罷,說免即免,根本無根基可言。今日將軍、侯爵之施瑯,皇上寵信備至,深信不疑。

可以斷言,施瑯若是沒有京城十三年修煉而成的超級堅韌,就沒有後來的平台偉業和大紅大紫。

統一台灣之後五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七月,施瑯入覲,康熙帝在乾清宮召見施瑯,對施瑯說︰「今爾來京,又有言當留爾勿遣者。朕思寇亂之際,尚用爾勿疑,況今天下太平,反疑爾勿遣耶!」

直至此時,朝中竟仍有人懷疑施瑯,竟還有人要將他扣留在京!

試想一想,當年施瑯若不將京城當做淬煉堅韌之爐,若是英雄氣短、脆弱易碎,會招致何等結局!

交出自我

4?雍正朝紅人/胤祥

交出自我

雍正帝即位後,在眾兄弟中,與胤祥關系最鐵,史家稱之為「親密無間」。胤祥從雍正帝那兒得到的榮寵極高,從整個清代來看,也是頂級水平。將自己與胤祥的關系,界定為千百年一遇的「聖王賢臣」關系,足見雍正帝對胤祥的滿意程度。胤禛生性刻薄寡恩、殘忍多疑。在這麼一個君皇跟前,胤祥要得寵固寵絕非易事。他到底有何秘訣?

雍正一朝,最得寵走紅的臣子當屬怡親王胤祥。

康熙帝共生育兒子三十五個,除早夭者外,敘齒排行的二十四人。雍正帝胤禛排行第四,胤祥排行第十三,比胤禛小八歲。雍正帝君臨天下後,在眾兄弟中,與胤祥關系最鐵,史家稱之為「親密無間」。胤祥從雍正帝那兒得到的榮寵極高,放到整個清代來看,也是頂級水平。雍正帝說︰「朕實賴王(胤祥)翼贊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謂聖王賢臣之相遇千百載而一見,今且于本支帝冑之間得之。」將自己與胤祥的關系,界定為千百年一遇的「聖王賢臣」關系,足見雍正帝對胤祥的滿意程度。

胤禛生性刻薄寡恩、殘忍多疑。在這樣一個君皇跟前,胤祥要得寵固寵絕非易事。他到底有何秘訣?

胤祥為人做事很絕,胤禛因此由衷地感動,由衷地信賴,由衷地以一個皇帝所能使用的方式給予褒獎。

胤祥之絕一︰替人受過,願把牢底坐穿。

在慘烈的皇位爭奪戰中,胤祥投靠勢單力薄的胤禛,並且關鍵時刻肯效死命。康熙朝皇太子之位爭奪血腥殘酷,激烈程度為整個清代之最。眾多皇子結黨謀奪皇太子之位,朝野文武大臣各附一黨,多派勢力縱橫捭闔、明爭暗斗,都想置政敵于死地。當時,勢力最大的是皇八子允派,當時暗里挖空心思謀奪皇太子之位、明里裝作富貴閑人的皇四子胤禛,將皇八子允視為自己的勁敵,以巧妙的、幾乎不為康熙帝察覺的各種手段與之較量。皇八子允有才干、人望好,皇子多投靠依附于他。相比之下,皇四子胤禛勢孤力單,連同母胞弟允都不幫他。特別是皇十四子允,先是依附于允,繼而自立門戶爭奪皇位,成為胞兄胤禛的死對頭。胤祥是胤禛的同父異母弟,他不嫌胤禛勢孤力薄,與他結成一黨,積極謀奪儲位,卷入黨爭漩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將皇太子胤礽廢黜後,懲處爭奪皇太子之位的皇子,胤祥與皇長子允禔、廢太子允礽同時被捕圈禁。為救胤禛,胤祥大包大攬,將罪責攬到自己身上,使胤禛得以開釋,擺月兌干系。

胤祥為保全胤禛,失去皇父寵愛,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本來,他也是一個頗受皇父寵愛的皇子,自幼受過嚴格教育,日常侍奉康熙帝于宮廷內外。胤祥「生秉粹質,至性過人」,童真無瑕,對皇父十分崇拜,「嘗隨行,以稚弱未能前視,聖祖過,循履跡伏地嗅之,其孺慕誠切如此」。他為皇父所鐘愛,經常參加祭陵、出巡等重大活動。十三歲起就跟隨父皇巡幸,康熙帝一生六次南巡,他參加四次,成為參加次數最多的皇子。這顯然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殊榮。他對治水很有一套,堪稱諳練,曾多次跟隨康熙帝巡視永定河等河道工程。在以農為本的華夏中國,治水歷來被視為重要的治國本領。他還精于騎射,具有過人的膽魄和勇氣。有次出巡狩獵,一頭猛虎突然呼嘯而出,直撲過來。在性命交關之際,胤祥「神色不動,手利刃刺之」,目擊者無不為其神勇所折服。他多才多藝,善寫書法、著詩文。具備如此綜合素質的皇子,康熙帝喜歡時常帶在身邊、出入扈從,實屬自然。若不是卷入黨爭,不成為鐵桿式人物,生性寬仁的康熙帝完全可能給他一個很不錯的政治前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復立允礽為皇太子後,為求得諸王子間的政治平衡,加封諸子爵位,封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為親王,皇七子允祜、皇十子允為郡王,皇九子允、皇十二子允祹、皇十四子允為貝子。這次晉封爵位,比胤祥年齡大的兄長有份,比他年齡小的弟弟也有份,獨沒他的份。獲得封爵的這些皇子,大多是爭奪儲位的活躍分子,但他們善見風使舵,有討取皇父歡心的能耐,生性仁厚的康熙帝寬宥了他們。按照清朝定制,皇子十五歲著封。而時已二十三歲的胤祥,死心眼,不回頭,是頭 驢,因而被皇父一直禁錮牢中,皇恩浩蕩時,他也未能沾上一星半點。胤祥從二十二歲那年關入牢獄,到康熙六十一年父皇去世那年才重見天日,在牢里度過近十四個春秋,走出牢籠時已年屆三十六歲。身在禁所,壓抑落魄自不待言,還有性命之虞,很容易中政敵的陰招,被害奪命。皇長子允禔、廢太子允礽、皇八子允、皇九子允等失勢之輩,就是在牢中困斃或遭陰招而死的。胤祥踱步在牢獄的黑暗中,並不料知胤禛會有榮登九五之尊的那一天,也不知自己這份苦難何日是頭,但他為了保全胤禛的政治前途,置生死于度外,願把獄底坐穿,這怎能不叫胤禛撼心動魄呢!

胤祥用自己的牢獄之災,終于換來四阿哥胤禛的皇帝寶座。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去世,胤禛掌控皇權,立即下令將圈禁于內務府高牆內的胤祥放出。第二天,胤禛任命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與貝勒允、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共同佐理朝政。同日,將胤祥從閑散皇子破格晉封為和碩怡親王。對胤禛而言,總理事務大臣四人中,允及其黨羽馬齊為死對頭,將他們推上高位,是出于斗爭策略的需要;隆科多幫助他用非常手段奪得皇位,動蕩時期不得不加以籠絡;而胤祥曾為他坐牢賣命,是兩肋插刀、肝膽相照的鐵桿兄弟,是足可信賴的心膂。因此,總理事務大臣名為四人,核心靈魂人物實際只有胤祥一人。

胤祥從前朝落魄囚徒,一躍成為威勢顯赫的親王,實掌輔政大權,成為朝廷二號人物。

這是當上皇帝的胤禛,對肯效死命之人的天恩地謝。

胤祥受到如此器重,對胤禛更加忠心耿耿,辦事更加賣力,輔佐胤禛渡過初政難關,坐穩龍廷,鞏固皇權。雍正帝後來回憶這段歷史時說,「輔政之初,阿其那(允)包藏禍心,擾亂國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實賴王(胤祥)一人挺然**于其中,鎮靜剛方之氣,俾奸宄不得肆其志。」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