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的「摳門」故事,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但最經典的,是他穿破褲的故事。道光帝的套褲長期穿用,膝蓋上磨出一個窟窿。道光帝沒有扔掉,令人補好繼續穿用。曹振鏞身為宰輔,立即帶頭效仿,第二日便穿上打補丁的褲子上朝,其他大臣也隨之效法,一時滿朝文武都風行穿破褲上朝。其實,並非人人都真穿破褲子,不少大臣只是在好褲子上打了一個補丁而已。一日,道光帝召集軍機大臣議事,領班軍機曹振鏞離皇帝最近,道光帝見曹愛卿的套褲上也有一個補丁,便問︰「爾的套褲也打補丁嗎?」曹振鏞答︰「換件新的要費不少銀子,故打了個補丁。」道光帝听了龍顏大悅,接著又問︰「爾打塊補丁花了多少銀子?」曹振鏞怎麼也沒想到皇上會關心這種細枝末節,愣了好一會兒瞎編道︰「臣花了三錢銀子。」道光帝听了吃驚道︰「宮外的價錢真是便宜。宮內打這個補丁,足足花了五兩銀子哩!」
曹振鏞跟皇帝跟得很緊。道光帝好求全責備,曹振鏞喜挑剔微疵。對乾隆帝出生地之誤事件的處理,就可看出道光帝此人愛挑小毛病。曹振鏞進士出身,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三次充當學政,四次主持鄉試,「凡纂修會典、兩朝實錄、河工方略、明鑒皇朝文穎、全唐文,皆為總裁」,會做文章、會看文章是必定的,但此公與道光帝保持一致,判定他人文章竟專來剔挑微疵,見小不見大。「衡文惟遵功令,不取淹博才華之士。」八股文章做得循規蹈矩、滴水不漏,皇上肯定喜歡,若是出了紕漏引起龍顏震怒則是不得了,因此,文章里有沒有治理天下的真知灼見,反倒無關緊要了。道光帝朱批用楷書,于是楷書幾成衡量文章、奏折優劣的最高標準。陳康祺《郎潛紀聞》載︰「當時殿廷考試,專尚楷法,不問策論之優劣,甚至有抄襲前一科鼎甲策仍列鼎甲者。」不但試卷苟求楷法,奏折也苟求楷法,「遂至一畫之長短,一點之肥瘦,無不尋瑕索詬,評第妍媸」。如此一來,不僅造成學風不正,「末學濫進,豪杰灰心」,而且進言質量嚴重下滑。
道光帝講得多做得少,曹振鏞干脆為皇上創造一個「抽查法」。道光帝雖也有勵精圖治願望,但拿不出革除積弊的勇氣和措施,往往就事論事,不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諭令很多,檢查很少,雷聲大雨滴小,結果往往執行受阻、詔令落空,「積習相沿,牢不可破」,弄得他本人也心灰意冷。♀道光帝除了每日披覽奏本外,還要批閱蠅頭細書的中外題本。奏折、題本堆積如山,日搬日增,怎麼也搬不空,令道光帝苦不堪言。認真看吧,怎麼看也看不過來;不認真看吧,又恐被臣下欺蒙之弊。一日,道光帝向寵臣曹振鏞訴苦,問有何好辦法,曹振鏞獻計道︰「皇上幾暇,但抽閱數本,見有點畫謬誤者,用朱筆抹出。發出後,臣下傳觀,知乙覽所及,細微不遺,自不敢怠忽從事矣。」道光帝听了暗暗稱絕,按曹愛卿計策行事,果然自己省時省勁,臣屬戰戰兢兢,把很多精力花在細枝末節上。
史學家蘇同炳先生說︰「曹振鏞瑣鄙無能,養成了道光一朝政治風氣之柔糜泄沓,所以他實際上是道光帝的罪人。在他所養成的風氣下,官吏以不負責任之圓滑彌縫為做官之能事,不但有用的人才因之而消磨殆盡,國事亦因之而不堪聞問。」
上行下效。有道光帝,就會有曹振鏞;有曹振鏞,就會有曹振鏞式的中小官吏。
曹振鏞的做官之道,對當時官場風氣影響很大。有一首《一剪梅》描述了這一柔糜頹靡、圓滑世故的官場習氣︰
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
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通,一味謙恭。
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
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
大家贊襄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
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謚文忠,也謚文恭。
這首《一剪梅》,是曹振鏞做官六字訣的絕妙詮釋。「多磕頭、少說話」上升為官道理論,成為官場沒有期限的通行證,是曹振鏞的貢獻。
「多磕頭、少說話」,論其中道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而曹公走紅背後,功夫極其深厚。
要說曹公平庸,他會笑你淺薄。
大智大愛
9?咸豐朝紅人/杜受田
大智大愛
在復雜、微妙、漫長的皇權角逐中,年齡小、入仕晚、官餃低的杜受田取得最後決定性勝利。杜受田的成功在于,經過反復揣摩,知道讓學生如何表現,道光帝必會打滿分。卓秉恬的教訓在于,只顧按自己設計的方案塑造學生,一廂情願,卻不理會道光帝欣賞什麼。勝者為王敗者寇,歷史就這樣把嘲諷留給了卓秉恬,將微笑送給了杜受田。
咸豐朝滿漢文武,最受寵信的漢大臣是杜受田。
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間,六十四歲的杜受田死在抗洪賑災現場。噩耗傳入紫禁城,咸豐帝痛哭流淚,十分悲痛。他立即晉贈杜受田為太傅,使其位列「三公」,成為嘉道兩朝以來唯一追贈太師者;晉贈他為大學士,給予文官最高品級的職餃;賜謚「文正」,使其獲得咸豐朝大臣中唯一最高謚號;親臨賜奠,撫棺痛哭,如喪考妣,以示痛悼優隆。如此死後哀榮,實屬罕見,史稱「終飾之典,一時無比」。
杜受田獲得咸豐帝寵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大徹大智,幫助奕奪得皇太子之位。其二,鞠躬盡瘁,贊襄咸豐帝對付內憂外患。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十七歲的杜受田踏進上書房,擔任皇四子奕師傅。按傳統算法,奕這年六歲,這是虛齡;論周歲,奕僅四周歲。
道光帝為皇四子挑選師傅非常嚴格。因為,皇四子對他乃至愛新覺羅氏江山社稷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皇四子奕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1831年7月17日)。這位皇子在圓明園湛靜齋(後改稱基福堂)的呱呱墜地,對心里灰暗的道光帝是一個巨大的慰藉。這一年,道光帝已五十虛齡,他的十六位後妃先後生了三個皇子,但他們在皇四子出生前都已死去。皇二子奕綱、皇三子奕繼系博爾濟錦氏所生,他們是後來出生的恭親王奕訢的長兄,但很短命,于道光七年(1827年)、九年(1829年)相繼夭折;長子奕緯,系烏拉那拉氏所生,道光帝對他十分喜愛,十一周歲那年還沒有任何建樹就將他敕封為貝勒,在清室皇族十二個爵位中僅次于親王、郡王。他長到二十四周歲時,正是英姿颯爽,卻突然死去,而且沒有為道光帝留下皇孫。這就是說,從道光七年至道光十一年,每隔兩年,就死一個皇子,以至道光帝膝下諸子死得干干淨淨。「少怕殤妻,老怕殤子」,這一時期是道光帝一生中心情最為沮喪的時期之一。當時軍國大事也令他心煩意亂,回疆張格爾正鬧叛亂,英吉利販運鴉片為害越來越大,到道光十年(1830年)輸入大清國的鴉片達二萬箱,民眾吸食鴉片之人越來越多,每年因此流失白銀達數百萬兩之巨,家里又接連發生天崩地裂之事,無異于雪上加霜。道光帝與很多帝王一樣,也很相信風水命運。在皇二子、皇三子夭折中間那一年,也就是道光八年(1828年),正在建造的遵化清東陵寶華峪道光帝地宮竟然出水,大水嘩嘩流入壙內。墓地出水,被視為大不吉,道光帝勃然大怒,將負有責任的大學士英和、戴均元投牢下獄、籍沒家產。國運家運連遭不幸,莫不是與地宮出水有關?不幸和打擊難道還要繼續下去?對年屆五十歲的大清皇帝來說,難道還有比國勢日衰、膝下無子更悲哀的事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兒子、龍脈斷絕,誰來繼承大清江山社稷,如何對得住龍馭升天的列祖列宗?皇四子的一聲啼哭,使已步入老年的道光帝眼楮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頓時喜上眉梢。而且,皇四子出生是一個大大的吉兆,似乎宣告他道光帝的厄運就此畫上句號,好運氣就要連綿降臨。就在皇四子降世後六天,皇五子奕也來到人世;次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皇六子奕訢也一聲啼哭降臨人間。後來,道光帝在六十歲前後高齡,還喜得奕、奕、奕譓三個皇子。皇四子奕對于道光帝而言,具有老樹逢春的意義。
皇四子奕在諸皇子中最受父皇重視。他雖是皇四子,但事實上等同于皇長子。他的生母是乾清門二等侍衛、一等男爵頤齡之女鈕祜祿氏,進宮時被冊封為全嬪,是皇帝的第五等妻子,地位次于皇後、皇貴妃、貴妃、妃,高于常在、答應。母以子貴,自鈕祜祿氏生了皇四子後,在宮中的地位火箭般上升,兩年升了三級,道光十三年(1833年)就升為全皇貴妃,奉旨統攝六宮,雖無皇後名分,實際上已獲得皇後的地位。第二年,也就是杜受田入宮當師傅前一年,鈕祜祿氏的地位攀至絕頂,成為道光帝的第三任皇後。滿洲民族入主中原後,漸為漢風漢俗浸染,在確立皇位繼承人問題上,中原王朝傳統的嫡長制深深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意識,康熙帝、乾隆帝早年都想立一位元後之子作為皇太子,但均未遂願。道光帝系嘉慶帝嫡福晉(嫡妻)喜塔臘氏所生,「有清一代,皇帝嫡出者只此一帝」,為此,道光帝私下常沾沾自喜。道光帝第一位皇後、第二位皇後在道光十三年前已先後死去,她們都沒有生育皇子,因此,第三任皇後鈕祜祿氏所生皇子、事實上的長子奕,對道光帝來說,也就相當于元後嫡子。因為上述這一獨特原因,皇四子奕在道光帝衡量遴選皇位繼承人的天平上具有非常的意義。
按清代宮中典制,虛齡六歲的皇子就該進入上書房讀書了。皇四子奕與皇五子奕同齡,同時進入上書房,皇六子奕訢要待下一年才有這個資格。清歷代皇帝對皇子教育培養都非常重視。上書房教學情況,從《東華錄》記載可窺一斑︰「我國之制,諸皇子六歲以上即就上書房讀書,皇孫、皇曾孫亦然。既選京堂翰林以分課其讀,復派大學士、尚書數人以總視其成。更簡滿洲、蒙古大臣、侍衛等肄之國語騎射。長幼相聚,昕昕程功。」上書房的教課方式是,「皇子與諸王世子同學于上書房,選詞臣教之,與民間延師無異。」學習內容,既有詩文,也有騎射訓練。學生每日讀書時間排得很滿,從早晨六點左右到晚上六點左右,其間可到下屋休息一二次,每次不超過一刻鐘,若要離開課堂須經師傅準許。讀書暇余只能講書,或者討論掌故,不得閑扯與此無關內容,更不準隨意到下屋閑聊。學生們的教課進度無明確規定,視個人接受能力而定。道光時上書房位于乾清宮左側,與皇帝經常辦事的南書房並列,皇帝能听到皇子們瑯瑯的讀書聲。處理軍國大事之余,皇帝不定期地對師傅教學和皇子學習情況進行抽查,不合規矩和要求的,皇帝要進行嚴厲訓斥,甚至予以懲處。皇四子就是在這樣嚴肅的氛圍中讀書學習的。
上書房師傅,負有教育培養大清王朝未來接班人的重任,非常人可以勝任,選拔十分嚴格。皇帝親自過問,均挑選品行端正、學識淵博的內閣學士、翰林院翰林擔任,同時還要委派殿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為總師傅,負責稽查督飭。道光帝挑剔的目光 巡來 巡去,千挑萬挑,最終將目光落在杜受田身上。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