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掠奪了我們的臉 第十三章

作者 ︰ 陳染

往日,時間的疏松使得人們的感覺與思維密集,而今,生存的緊迫與焦慮壓縮出來的一些人,只能是擁有麻木的神經、空洞的感受以及一份對實利社會瘋狂進取的畸形的野心。♀特麼對于+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

難受了整整大半天,吃了無數種藥,到了晚上終于穩定下來,疼痛也漸漸消失了,覺得身心交瘁。這時已是大年三十吃年夜飯的時候了,母親、哥哥和哥哥的狗都在那邊的房間里邊看電視邊吃東西。我搖搖晃晃爬起來,喝了半杯牛女乃、吃了一小塊素面包。

電話鈴聲響起的頻率已開始越來越高,我知道到時候了,那鈴聲令我心倦神疲,煩躁不安。現代人真是太容易了,那邊的人腦子一想,這邊話音就到了。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太容易的事物,帶來的就不再與深度有關。缺乏節制的現代人的內心已慢慢失去了積澱的能力。有些事情,往往在失去了難度的同時,也失去了分量……信息時代是如此地輕而易舉,甚至如此地浮鬧!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便完全地被電話佔領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拜年運動」就在大年三十晚上8點多鐘正式拉開了帷幕。我一手握住話筒,另一只手垂在腿側攥緊拳頭,嘴里連聲說著謝謝你,心里卻吶喊著快說再見吧。

晚上9點多鐘,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之後,決定把電話關上。可心里又牽扯著什麼放不下,擔心好朋友的電話也打不進來了。最後,終于還是關了機。然後服了舒樂安定和胃復安,踏實地躺到床上。

我一邊在腦子里權衡著電話這東西給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便利和使我們的內心所失去的,一邊信手翻著一本閑書。♀書上談到,一個人從出生的一刻起到死為止所能遭遇的一切其實都是他本人事前決定的,因此,從某種層面講,一切疏忽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一切邂逅相遇都是事先約定,一切失敗都是神秘的勝利,一切死亡都是自盡……

患得患失中,我想,其實電話這東西所造成的矛盾局面也正是我們制造和想要的,是我們自己想要如此,怨不得別人,只不過我們有時並不十分清楚或不肯承認罷了。

然後,覺得是自己有些矯情了。放下書,慢慢睡去,如同那台被拔下電線的話機一般終于與現實生活切斷了線路。

9、我和另一個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心里經常被一些復雜而莫名的感受填得滿滿的,以至于身處任何一種周遭環境之中都感到有點不吻合,都不能完全落到點上,無法完全進入狀態,有些茫然若失,似乎心在別處,在某個「遠方」。讀書、看電視、吃飯或者做家務也顯得神思恍惚,甚至有時候家里來親戚與母親聚會,我竟會找理由一個人跑到街上去買東西,胡思亂想瞎走半天才回來。

許多年後,我才發現,原來是身上隨時並存著的「另一個我」在作怪。

晚上,聚會散了,我回到自己的房間里,心似乎才踏實下來,兩個我仿佛都落到某個位置上。鄰居家電視的熱鬧之聲從我微掩的窗縫鑽進來——這種遠處的喧嘩與近旁的靜寂,總是對我構成一種復雜而且難言的心理狀態。♀記得小時候看電影《紅樓夢》,春風得意的賈寶玉正在鑼鼓喧天、燈紅酒綠、觥籌交錯之中舉辦著婚慶大典的時候,鏡頭忽然一轉,落到淒涼的秋雨中黯然而蕭瑟的瀟湘館,縴瘦荏弱的林黛玉病臥于床榻之上,疾恨交加,病體難支,她內心的感受自不待言。記得小時候,這一段看得我潸然淚下。今天再看,雖然這個鏡頭古典得令現代人所不齒,但遠處的喧嘩與身旁的寂然這一掀動內心復雜感受的意境,依然終生難忘。我想,這就是一種與靈魂有關的內心活動吧,一種由我和另一個隱蔽的我共同參與的狀態。

我的情形不知為何有時就處于這樣一種對一個莫名的「遠方」的思慮之中。

但是,倘若我已置身于上述所謂的「遠方」了呢?那麼,我依然會繼續思慮「遠方」。

比如,平時,思念的人終于遙遠地來到身旁,我有時候卻不知說什麼,依然願意沉浸在思念之中,仿佛近在咫尺的切膚的存在,並無法消釋內心深處的思念。這一活靈活現的人的直觀性似乎與自己靈魂深處那種隱性的東西,無法同時在此刻得以實現,對這個人由于距離而產生的深深的思念並不會因為這個人的在場而消失。它們似乎是在兩股道上——一種情形是在可見可感的平面上完成,另一種情形在看不見模不著的心底里涌動。

于是,我會說︰「我想你。」

答︰「我不是就在這里嗎!」

我說︰「那不一樣。我依然想你。」

仿佛被思念者是兩個,一個在場;另一個避匿在很深的「遠方」。其實,真正的原因也許在于,我並存著另一個隱蔽的我,一個我在他面前,有著真實的軀體和感覺;而另一個我,在一定距離之外的隱蔽處,現實的手怎麼也無法抵達。

再比如,有一年,我終于抵達了渴望已久的溫暖的友人身邊,我的指尖、眼孔、額頭和耳朵到處是友人纏繞相連的情誼。然而,我卻經常站立在窗口,惆悵地眺望遠處陰霾的天空、紅瓦頂以及大片無人的草坪,如同一片斷梗飄蓬的孤葉,滿月復心事,抑郁寡歡。我已經到達了思念的「遠方」,卻依然深深思念著「遠方」,整個歐洲低垂的綿綿雨霧仿佛都浸滿我的雙眼。

這里,仿佛此「遠方」與彼「遠方」不是一回事。或者,我仿佛同時是兩個我。一個我,包裹在友人感性的溫馨之中;另一個我,有時候寧願關上自己的房門,獨自沉浸在由假想的距離造成的思念當中。

……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有時候覺得,這種「遠方」的看不見的在靈魂里涌動的事物,比近旁直觀的事物更為深邃,也更難以抵達。

生活中,這種奇怪的莫名的「遠方」總是牽動著我。但其實我知道,「遠方」哪兒也不是,它不過是一個假想物,一個大幻想——它是我們內心中冥冥守候的一個人!

其實,它就在我自己身體里邊莫名其妙地秘密地存在著。任何牽動我心的事物,都會成為我自己的「遠方」。

現實的人們在慣性中生活已久,幾乎忘記了一點︰「我」和「一個隱蔽的我」經常同時並存。

人有時候同時也是另外一個人。

10、身在別處

我已經有許多年謝絕任何形式、任何名目的「作家筆會」了。為了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而不被邀請人的煽動所誘惑,我硬是把「不參加任何作家筆會」的「標榜」,白紙黑字坦然地公布到文章里去,即作為自我的約束,也作為「請別來找我」的歉意提示(就算是自作多情也罷)。雖然我偶爾沖動有過一次半次的違約,但每每總是提前要思想斗爭好幾天,像是準備去吃「禁果」或者冒險去吃江南三月以後的河豚一般。

我害怕參加作家筆會的原因有四︰

首先,來自我天性方面的困難。試想,每日永遠都掉在人群堆里的生活,是多麼的勞累啊!在我的感覺中,當綿延不斷的人影無間歇地在你身邊晃動著,當人們的語聲失去「休止符」地長久在你的耳畔鳴響著,這對于一個過慣了平凡安靜、家居日子的我,無異于是一場「吞沒」和「爭戰」。正如同人體營養過剩會導致一種富貴病一樣,完全失去自我規避的長時間的群體歡樂,對我來說就是一場精神的「奢侈病」,一場神經系統的洗練、磨難甚至是浩劫。大家不停地戲謔發噱,貧嘴著、**著、戒備著、「牛」著、「熊」著、「葷」著、「素」著、墨韻書香著也鎮江米「醋」著……雖是一番熱鬧非凡景觀,但也煞是勞累自己的耳朵、「嗅覺」以及面部表情們,無論外出參觀、餐桌相見,還是回到「下榻」的賓館飯店房間里,幾乎沒有一時屬于自己的私人領地(通常是兩人一室),沒有一刻可以拿掉各種各樣「表情」的個人空間,即使洗上好幾遍臉,臉孔上也依然如同僵持著一層揮之不去的「硬殼」,洗也洗不掉。更沒有一會兒時間可以退回到自己思路走廊的「內部」,靜心整理或反省一下屬于自己的什麼問題——而這個習慣嗜好已經成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此,我便總覺得自己的腳沒有扎扎實實地踩在大地上,而是懸浮在半空中。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誰掠奪了我們的臉最新章節 | 誰掠奪了我們的臉全文閱讀 | 誰掠奪了我們的臉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