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貝貝的腳受傷了,可把段川給急壞了,待媽媽給它包扎好傷口,段川輕輕地撫模它的頭,說︰「貝貝,你怎麼那麼不小心啊!不過,別怕疼,很快就好了啊!」
以後的日子里,段川不像往常對待貝貝那樣粗魯了。♀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每天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是喂貝貝喝水,然後拿好吃的給它吃,邊喂它還邊問︰「好點了嗎?」
孩子要求飼養小動物可能開始是出于好玩兒、好奇,可是日子久了,通過對它的細心照顧,他會慢慢生出愛心來。如果家里不適宜養動物,父母還可以讓孩子養植物,通過讓他對植物的細心照料來培養孩子的愛心。
建議四︰肯定孩子的愛心行為
當孩子做了好事,熱心幫助周圍的人,父母不應該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應該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積極的肯定。
宇航今年4年級,平時不愛學習,家庭作業也總不能按時完成。
最近,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同學李微因為發燒不得不在家休息,因為宇航和李微家住得最近,所以宇航承擔起向李微傳達家庭作業的任務。♀可是爸爸卻打擊他說︰「就你還幫人家記作業呢?你能把你自己的事記清楚了就不錯了。」
這時,媽媽使了一個眼色,說︰「我們兒子說了要幫李微記作業,說明他熱心幫助同學,他一定會對自己的愛心負責,肯定會把作業記準確了再告訴人家李微的,你就放心吧!」
听了爸爸媽媽的話,宇航心想我一定要做給爸爸看,證明我能做到,也不辜負媽媽對我的信任。最後,宇航做到了,連續5天都送作業條給李微,並且內容準確無誤。
最後,媽媽表揚他不僅有愛心,還是個有責任感的孩子。
孩子積極熱心地幫助同學時,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愛心行為,這樣,孩子就會更加願意奉獻自己的愛心。比如,鼓勵孩子為災區、希望工程捐款,表揚孩子在公交車上讓座的行為等。賞識和肯定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從而他才會更積極主動地去愛別人。♀
建議五︰家庭成員要互相關心
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父母之間的相互恩愛和體貼,這對于培養孩子的愛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父母經常爭吵甚至打鬧,孩子經常處在這種恐懼、仇視的環境里,又怎麼能生出愛心去關愛他人呢?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這種關心帶給孩子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在餐桌上,互相夾菜體現和諧氛圍;出門前,叮囑愛人和孩子注意安全;一起散步,父母互相牽著孩子手。
生活中可以處處體現關心,關鍵是父母要付出真心,而不是虛偽地做給孩子看。
金玉良言
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要先培養孩子愛父母,愛身邊的人,才能進一步讓他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表達的對象,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愛,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同時,父母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讓他感受生活的不易,這樣,孩子才會更有愛心。
心地善良︰與善為伴,孩子的成長一路凱歌
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英國)羅素
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法國)盧梭
曹波13歲,學習成績非常好。最近老師給他推薦了一本書——《愛的教育》,他讀過之後,主動向老師提出要求,要和班上一名成績差的同學坐一起。當老師問及原因時,他真誠地說︰「那樣上課時,我可以提醒他認真听講;他有不會的題時,可以直接問我;放學後,我還能給他補習功課。」老師听了非常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從此以後,曹波成了同桌的小老師,每天放學後,總能看見他們一起學習的身影。
最初,媽媽對曹波的愛心有些擔心,怕他耽誤學習。後來,媽媽主動找他聊天,肯定了他的愛心,也說出了心中的疑慮。曹波為此和媽媽保證,絕不會耽誤學習,媽媽這才放心地讓他去幫助同桌。
媽媽通過談話的方式,肯定了曹波的愛心,也讓他在學習和愛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種鼓勵孩子關心同學的態度值得父母學習。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是教子使作善也。」可見,教育的本質是以身作則,教孩子能夠做一個善人。而現在父母在教孩子什麼,是自私自利,送他上學的目的是什麼?賺錢,享受。這一點與古代人有很大的差別,古人讀書志在聖賢,為百姓謀福利。
國學啟蒙經典《三字經》言︰「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人出生之時,天性是善良的,但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話,善良的本性很容易喪失了。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善」的教育,教人心存善良、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可是,現在人認為現在社會提倡競爭,擔心孩子太善良會被其他人欺負。其實,父母杞人憂天了,《易經》說︰「方以類聚,人以群分。」善良的人一定會和善良的人在一起,相反,惡的人一定會結交一些酒肉朋友。如果孩子本性善良,一定會吸引善良的人,懂得分辨好壞,懂得取舍,縱然遇到壞朋友,也會敬而遠之。所以,父母與其擔心孩子長大了會遇到壞朋友,不如把他善的根基扎牢,讓他善惡分明,懂得做人的分寸。
培養建議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