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一︰唾棄暴力,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
一些父母認為孩子被欺負了,認為應該「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從小不吃虧」才能更好地保護好自己。♀+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其實,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相反只會激化矛盾,使孩子越來越有暴力傾向。
李楠上小學2年級。一天快放學時,同桌和李楠借鉛筆,可是李楠以收拾書包為由沒有借給他。結果同桌很生氣,推了李楠一下,還說她是「小氣鬼」。
回到家,李楠很委屈,對媽媽說了這件事的經過。媽媽听了,很生氣,對她說︰「記住了,以後被人欺負了,不許哭,誰打了你,你就以同樣的方式打回去。」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兒,李楠的媽媽的教育方式實在不值得提倡,這種情況下,父母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比如,當孩子被欺負時,如果發生在學校,父母就應該鼓勵他找老師來解決。如果在校外,父母先要和孩子溝通,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錯誤主要在孩子身上,父母要鼓勵孩子主動和同學道歉;如果錯誤在對方身上,父母可以和對方的父母溝通,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建議二︰與孩子一起參加愛心公益活動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充裕,他認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理所應當的。那是因為他不知道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上不起學,甚至吃不飽、穿不暖,孤兒院的孩子從小失去父母的關愛。而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參加這種活動,改變他自私自利的性格,讓他奉獻自己的愛心。
12歲的于文是家里的獨生子,從小在4個老人和父母的關愛下長大,養成了自私的性格。可是自從媽媽帶他參加兒童捐贈、義賣等公益活動,他改變了很多。
一年夏天,媽媽帶他去兒童村當志願者。于文主動地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參加勞動時也是積極主動。臨走前,于文身上只剩下3.5元了,可听說一位患白化病的姐姐想吃煎餅,他毫不猶豫地花2.5元給姐姐買了煎餅,然後用剩下了1元買了兩根冰棍,媽媽一根,自己一根。媽媽接過冰棍,很高興,說︰「以前他吃東西從來想不到別人,如今吃著兒子買的冰棍,愜意極了。」
于文通過參加愛心活動變得有愛心了,也懂得替媽媽著想了。可見,愛心活動可以讓孩子找回那顆丟失的善心,也可以讓他懂得感恩父母。因此,父母要多帶孩子參加類似的活動。此外,在參加義賣、志願者、捐助等活動之前,父母一定要讓孩子了解活動的意義。
建議三︰告訴孩子行善是不求回報的
俗話說︰「善有善報。」做了好事就相當于播下一粒善的種子,這粒種子在緣分時機成熟之時,一定會結出善的果實。但人做了好事後,不能總是記掛著這粒種子什麼時候生根發芽,這樣只會給自己徒增煩惱。
父母也應該告訴孩子,幫助別人一定要真心實意,不能虛偽假裝,不要求回報,否則很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結果發生,或者給自己帶來煩惱。
建議四︰當孩子「好心辦了壞事」,也要肯定他的好心
孩子由于能力和認知的不足,往往出發點是好的,卻帶來不好的結果,或者給別人幫了倒忙。這個時候,父母不能只專注于結果,一定要听一听孩子的理由,肯定他的好心。
明哲上小學3年級,在老師眼里是個淘氣的孩子。一次,老師向媽媽反映,明哲用腳把隔壁班同學的腳踩掉了皮,還用鉛筆打別人的臉,當詢問原因時,他只是說了一句「不小心的」,這令老師很頭疼。
回到家後,媽媽向明哲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明哲踩別人的腳是因為一只蜈蚣爬上了同學的腳,他認為蜈蚣有毒,所以用腳狠狠地踩死了那只蜈蚣,也把同學的腳踩破了皮;關于老師描述的他用鉛筆打別人的臉,是他好心地幫同學撿鉛筆,扔給同學時,正好打在了同學的臉上。
當媽媽詢問他為什麼不給老師解釋清楚時,明哲說︰「老師一听我說不小心的,就開始訓斥我了。真不知道你們大人怎麼想的,光讓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了,可是你們誰站在我的角度想了?其實我真沒想做壞事。」
明哲的話值得父母深思,孩子本性是善良的,可是當他們的善心做了錯事時,有誰肯听一听他的辯解。父母往往不顧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頓訓斥,那麼下次他還會願意去幫助別人嗎?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先要了解孩子的出發點,肯定他的「好心」,然後幫他總結「好心辦壞事」的經歷,讓他以後再做好事之前,注意做事的方法。
金玉良言
善良不是軟弱、怯懦,實際上是讓孩子具備正確的是非觀念,懂得善惡的標準,做人做事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要替別人著想。教孩子善,父母可以讓他從小立下「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的遠大志向,鞭策自己做一個善人。
自我反省︰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法寶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中國)曾子
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英國)布朗寧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