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能力 第十二章

作者 ︰ 張振鵬

建議二︰找出孩子的興趣所在

俗話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如果孩子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不用父母的逼迫,他也會積極主動地做這件事,所以父母要找出孩子的興趣所在,並尊重他的興趣。

有一位母親在經濟上入不敷出,孩子患有嚴重的哮喘,可是他卻渴望參加學校的籃球隊。這位母親不僅沒有因為家庭狀況和孩子身體的原因讓他放棄打球的念頭,而是鼓勵他堅持下去,自己還節衣縮食為孩子購置球衣。

這位母親說︰「如果孩子對某項活動真的感興趣,我會想盡辦法,讓他如願以償。因為只有孩子感興趣的事,他才會主動地去做,也才有信心把他做好。現在孩子已經上高中了,哮喘病好了,而且成了球隊的主力。」

當孩子對某一方面感興趣,父母要盡量支持孩子的興趣。因為有時孩子的自覺性是靠興趣培養出來的,所以父母平時要經常表揚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從而激發他的興趣。

建議三︰給孩子選擇權和決定權

現在父母只想著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學習,而忽略了給孩子選擇的權利,甚至人生道路都已經給孩子鋪設好,他只要照著父母的意願行事就好了。這種現象導致孩子**意識慢慢變弱,遇到問題和困難,缺乏思考的能力,不會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而只會想著向別人求助。

曾有一名大學生寫道︰「小的時候,我的目標是長大;讀小學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是考初中;上初中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目標是考上高中;考上高中了,父母給我的目標是上大學;現在大學畢業了,要找工作了,父母不再給我意見,我卻迷茫了……多少年來,我生活在這種被動的生活模式中,從今天開始,我是不是應該積極主動地為自己而活了呢?」

听到這名學生的自白,不禁為他終于有選擇的權利而感到歡欣鼓舞。但是,現在不知有多少年輕人依然在被動的道路上迷茫地活著,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而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告訴我,我該怎麼做。」而這些孩子從小到大,都是以父母的目標為自己前進的方向,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父母放手的那一刻,孩子卻不知道怎麼辦了。

父母一定要從小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不要怕錯,錯了可以改正,因為偉人就是在無數的犯錯誤之後發現真理的,科學家就是在無數錯誤的實驗中發現科學真相的……所以當孩子作出一項合理決定時,父母應該為孩子的勇氣感到自豪,要支持他。

建議四︰訓練孩子積極的講話方式

語言表明一個人的心態,而態度直接影響人的行為模式。父母應該教孩子摒棄消極的語言模式,用積極的語言表達想法。

13歲的文明因為要隨學校籃球隊去外地比賽,所以他向老師請假。

老師問他︰「你是自願去的,還是不得不去?」

文明無奈地回答︰「老師我是真的沒辦法不去。」

「不去會有什麼後果?」

「校隊會把我開除。」

「你不希望有這種結果,是嗎?」

「是的,不希望。」

「那你是為了留在校隊所以請假了?可是缺了我的課,會有什麼結果呢?」

「不知道。♀」

「仔細想一想,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

「您不會開除我吧?」

「那是人為的結果,如果不能加入籃球隊就不能打籃球,那是自然後果。缺課呢?」

「大概是失去學習的機會。」

「不錯,你必須二者權衡一下,作個決定。我知道,換了我也會選擇籃球隊,但請不要說你是被迫這麼做的。」

最後,文明還是選擇了打籃球,但是這個決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

老師知道學生會參加比賽,他為什麼要故意糾正他的說法,絕不是挑刺,而是要學生明白他的選擇絕對不是被誰強迫,而是自己主觀意願選擇的,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決定。

在生活中,孩子容易出現一些消極語言,而父母要教孩子將這些消極語言轉化成積極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我也沒辦法了」變成「我再試試有沒有其他方法」,「我是被迫的」變成「我能做出恰當的選擇」,「我不能」變成「我再試試」,「如果」變成「我打算」,「我不得」變成「我願意」……父母可以通過這種減少孩子消極的語言,來逐漸削弱孩子的消極情緒,讓他變得積極起來。

建議五︰讓孩子減少被動的活動

被動的活動是指看電視和玩電腦游戲,這類活動會減少孩子思考的機會,同時也會縮短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上初中2年級的姚騰飛說︰「這段時間我感覺周末很充實,因為家里的電腦壞了。所以,我只能選擇學習。以前的周末時間我都用來玩游戲、上網了,玩兒的時候很過癮,但是玩完了覺得很空虛。希望我們家的電腦就一直壞著吧。」

听听這個孩子的心聲,他並非真想玩電腦。其實,每個孩子都不願意墮落,而有時這個大環境就是這樣的,他身不由已,或者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不能自已。

父母往往容易陷入一個誤區,當孩子吵鬧、無聊時,父母就會給孩子找點事干,讓孩子看電視、電影,從中尋找樂趣,而這只會讓孩子更加依賴電視來解悶兒。其實孩子正處在對什麼事情都感興趣的年齡,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尋找有趣的活動。比如,試著讀讀中華傳統經典,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弟子規》《三字經》等,讀經典是不會累的,而且這樣還能讓他有一個積極主動的生活態度。

金玉良言

孩子喜歡依賴于父母,習慣于接受父母的想法,習慣于父母幫忙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會逐漸失去積極主動去動手的能力,孩子在做事情中體會不到成就感,也就沒有一個主動的態度。所以,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意識,鼓勵孩子不會的自己學,能干的自己干,讓他逐漸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把握機遇︰促使孩子早日成功的利器

一個明智的人總是抓住機遇,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

——(英國)托•富勒

好花盛開,就該盡先摘,慎莫帶美景難在,否則一瞬間,它就要凋零萎謝,落在塵埃。?

——(英國)莎士比亞

有一個孩子,從小他就立志要成為一名斯巴達斗士,于是他進入了斗士學校,每天都刻苦練習擊劍。但每次回家,他都垂頭喪氣。細心的母親發現了他的情緒,這一天,她叫過自己13歲的兒子,問他︰「你為什麼總是悶悶不樂?」

兒子沮喪地說︰「我的劍太短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每次當我揮劍,我都還沒刺到對方身上,他的劍已經扎到我了。」

母親笑了,她拍拍兒子的肩說︰「不,兒子,你前進一步,你的劍不就長了嗎?」

孩子茅塞頓開,從那以後,他遵循母親的教誨,每次擊劍,都會搶先前進一步佔得先機,擊敗對手。

多年以後,這個孩子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斯巴達斗士,他作戰勇猛,無所畏懼,為眾人所稱贊和敬仰。而在別人詢問他一生中最讓他受益匪淺和難忘的人和事是什麼時,他總是回答︰「是我母親的一句話,它讓我受用終生。」

有人曾這樣說︰「不要怨天尤人,命運其實就在你手中。」是啊,只有把握機遇,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故事中的那個孩子,正是母親對他的點撥,才讓他最終成功。而他也只不過向前邁一步,就擁有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

機遇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問題,關鍵是一個人面對機遇能不能真正把握住。對于能夠把握機遇並利用機遇的人來說,機會隨時都存在,一切皆有可能;而對于不會好好把握機遇的人來說,就算機會擺在眼前,他也看不見,一任好機會白白流走,而他反而還會抱怨連連。

一個人要抓住機遇,也要認識到機遇對于他的成長、事業以及人生的重要性,要善于觀察與分析,積極地追求與爭取,避免在機遇來的時候,行動遲緩、疏于決斷,從而造成一時甚至一生的遺憾。

因此,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把握機遇,讓他為自己未來的成長與成功創造條件,抓住屬于自己的機會,並為之努力奮斗。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教孩子把握機遇呢?

培養建議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能力最新章節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能力全文閱讀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能力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