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小妙招
1.不要批評和訓斥孩子
當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去時,父母不要訓斥孩子,因為這起不到積極正面的作用,只會讓孩子對人際關系更加恐懼,讓孩子感覺自己很渺小,很懦弱。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也許有的父母會認為,批評或訓斥孩子才能刺激孩子強大起來。其實恰恰相反,孩子內心的自我形象不但不會強大,反而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變得更弱小,從而不再喜歡人際交往。也就是說,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探索會提前結束,那麼,他的人際關系敏感期也就提前結束了。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2.不要教唆孩子以牙還牙
對于孩子玩具被搶的情形,有的父母則教唆孩子以牙還牙,就像故事2中的那位媽媽一樣,讓孩子也去搶別人的玩具。結果,確實孩子還是比較「能干」的,真的去這麼做了。♀最後,孩子竟然成了「打遍全園無敵手」了。可是,孩子並沒有因此而高興,因為他沒有朋友。實際上,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孩子在人際關系敏感期沒有朋友的話,那父母要希望他在將來的人際關系能順順利利恐怕也很難實現了。
3.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
當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了,或者是他在幼兒園受欺負了,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在精神上的支持。因為開始的時候,孩子會不知所措,會感覺很害怕。那麼,如果他能得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他就會感覺自己很強大,就知道自己如何去應對這樣的問題。
一天早上,一個4歲的男孩要去幼兒園,媽媽想把他的玩具裝到書包里,可小男孩卻說︰「我想把它留在家里自己玩。」媽媽不知道兒子為什麼會這麼說,但她還是很支持兒子的想法,並對他說︰「這個玩具時你的,你自己決定吧!」突然,男孩問︰「媽媽,我的東西我都能做主嗎?」媽媽點點頭表示同意。小男孩說︰「我們班有個小朋友說︰‘你不給我玩,我就打你!’所以,我不想把玩具帶到幼兒園去了。」
媽媽知道,兒子遇到人際交往的難題了,他選擇了逃避。于是,媽媽就用一種比較輕松的語氣說︰「你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打我,我就更不讓你玩。’」看到兒子沒什麼反應,媽媽就繼續說︰「要不要讓他玩,是你的權利,你做什麼樣的決定,媽媽都會支持你的!」
小男孩突然改變主意了,他說︰「媽媽,我帶玩具去幼兒園吧,那個小朋友如果不威脅我,我就讓他玩;他威脅我,我就不讓他玩。」
小男孩之所以改變了主意,就是因為他獲得了媽媽的精神支持,而且他懂得了,要不要讓別人玩自己的玩具是他的權利。即使那個小朋友再威脅他,他也不害怕了,因為他找到維護自身權利的方法。可見,如果父母能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孩子的心靈就能變得強大。
4.讓孩子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父母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也應該注意讓孩子明白一個規則︰別人的東西在沒有經過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拿的。這個規則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它能幫助孩子保護自己的東西,也能
約束孩子不去拿、不去搶別人的東西。當孩子把這個規則內化成他心中的一種秩序時,這個規則就成了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在進入少年期之後,這個內在的秩序就會上升為一種道德、一種自律精神。
6.安全感︰孩子喜歡牽著媽媽的手不放,不願意獨自去收銀台付款(3—4歲)
——孩子需要安全感,是一種正常表現,父親甚至應該表揚孩子,因為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
三四歲的孩子經常會牽著媽媽的手不放,不敢一個人到收銀台去付款。其實,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正常表現。這並不是很多父母所認為的「孩子懦弱」、「膽小」等。相反,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比較強,父母反而應該多表揚孩子。
身邊小故事
故事1︰
一家三口晚上上到樓下的餐館吃飯。吃完飯後,媽媽讓4歲的女兒去收銀台交款,算是鍛煉一下女兒人際交往的能力。可是,女兒並不願意去,媽媽做了好幾分鐘的思想工作,女兒還是不願去。
就這樣,僵持了十幾分鐘後,最終還是爸爸去交了款。這件事讓媽媽很傷心,因為她感覺自己在女兒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女兒「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
故事2︰
只要一上街,3歲半的兒子一定會牽著媽媽的手,一刻也不會放下來。每當這時,媽媽就感覺「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而且也「不像個小男子漢」。
為了照顧好兒子,這位媽媽最近辭職了,想在家做全職媽媽,陪兒子成長一段時間。她這樣說︰「我平時對他非常細心地照顧,就擔心他沒有安全感。我有個朋友,對孩子也沒有我這麼有耐心,可人家的孩子竟然都滿大街跑了,比我兒子還小8個月呢!」
這位媽媽很感嘆︰「我的兒子這麼膽小,我該怎麼辦?」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