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賴性太強,媽媽怎麼辦? 第七章

作者 ︰ 魯鵬程

7.你們從來不敢「放養」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

所謂「放養」,其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自然環境來飼養動物。+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

比如,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雞,很多都是被圈起來養在籠子里的,可是這樣養出來的雞沒有活力,每天吃的都是我們給它們準備好的飼料,下出來的蛋也很不好吃。

但當我們將這些雞放出籠子,把它們散養在有保護措施的草原或山林時,雞的活動空間就變大了,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它可以奔跑,可以上樹。而且,它吃的也都是山林草原上的自然食物,它的身體也會更加健康。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需要「放養」,只不過這個「放養」並不是像放養家禽那樣,隨便把他丟出家門。♀我們所說的「放養教育」,就是要給予孩子更加廣泛的自由,讓他在更大的環境之中發展,讓他能自己去成長。

也許有的媽媽覺得,如果對孩子「放養」,那他可能就變「野」了,就會變得不好管教。真的是這樣嗎?

暑假之前,曾經有記者到一所小學去進行調查,看看孩子們暑期都有哪些願望。

有的孩子說︰「我希望我的暑假能勞逸結合,希望媽媽別給我報那麼多學習班,但我也同樣不想一味地玩。而且,暑假里我想多運動運動,我希望能放松放松。」

有的孩子說︰「我想過一個自主的暑假,之前都是媽媽幫我安排,我覺得我現在長大了,完全可以自己安排假期了。」

還有的孩子說︰「我不想上補習班,我想在暑假里學習做點家政,好好鍛煉一下自己。」

……

孩子們的暑期願望都很簡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都想要能自由一些。但就是這麼簡單的願望,也許很多孩子都實現不了。

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經這樣建議父母︰「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讓他們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並能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我們該好好思考一下他所說的這番話。

想想我們平時的做法,我們總是不願意讓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總是禁止他與太多的人相互接觸;總是讓孩子在家庭這個小小空間內去做一切活動……我們給孩子搭建了溫室,但卻在不知不覺中使他變得「營養不良」。

孩子要成長,我們用所謂的「愛」與「保護」做成的安全網對他來說只是一種禁錮。是時候打開那張網了,讓他盡情呼吸外面世界的自由的空氣吧!

我們要讓孩子多接觸各種新鮮事物,可以多給他準備各方各面的書籍,可以帶他走進大自然,可以帶他看看其他的城市,帶他去了解他想了解的知識,讓他去親眼看看、親耳听听這個世界。

我們要讓孩子多做些事情,不只是讓他埋頭學習,也不只是讓他學各種各樣的書本知識。除了學習,孩子還要有玩耍的本領,還要有勞動的本領,他要會鍛煉,要有好身體……別總用愛為名義禁止孩子動手,如果他沒有經歷過,他永遠都好奇,也永遠都膽小。

我們還要讓孩子多接觸人,除了親人,他還要和同學們打成一片,還要能與人正常交談,更要能和人合作共事。我們要多為他創造些機會,在保證其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他的人際交往能力。

……

不過,是不是我們只要對孩子「放養」,他就一定能好好成長了呢?凡事無絕對。所以,放養也不是絕對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將「放養」與「圈養」相結合。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一棵小樹苗,不去管它的話,它的確在哪里都能扎根,可它的成長卻是隨意的,繁亂的枝杈長得到處都是,很不美觀;但如果我們將它嚴嚴實實地包起來的話,它的生長被壓制住了,它要麼是掙月兌禁錮盲目瘋長,要麼是因為得不到更好的成長空間而遺憾死去。

孩子就是那棵小樹苗,這樣的兩種結局顯然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立一些規矩,讓他沿著正確的軌道生長,讓他在正確的道德行為約束下去成長,這樣他才有可能成長為有用之才。

「放養」是一個讓孩子不過分依賴我們的好方法,有很多書上也介紹過這樣的教育。但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去實行這樣的教育,千萬不要照搬他人的經驗。而且,我們也要明白,放養是我們自願的行為,所以也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一旦獲得自由,一定可以成長得更好。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孩子依賴性太強,媽媽怎麼辦?最新章節 | 孩子依賴性太強,媽媽怎麼辦?全文閱讀 | 孩子依賴性太強,媽媽怎麼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