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孩子小的時候不會使用筷子和勺子,父母喂他吃喝,以此滿足孩子饑餓的需要。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等孩子慢慢長大,再喂他飯時,他就會把頭躲開,並伸手去抓父母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動作告訴父母,他要自己吃飯。父母應該從孩子的動作中察覺到他的需要,並為他做好自己吃飯的準備,比如,給他準備好不怕摔的碗、適合他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適合他坐的椅子等。當孩子再吃飯時,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讓孩子自己拿著勺子或筷子吃飯。當孩子把第一勺飯送到嘴里時,孩子的表情就會變得非常滿足。
另外,當孩子在正確需要驅動下表現出「我要做時」,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贊賞,必要時還應該創造一定條件使孩子親自動手做事,滿足自身需要。
有個初中二年級男生的自行車腳蹬壞了,回到家里,他自己拿出工具準備修理一下。♀
母親看到了,就對他說︰「你會修嗎?修不好倒麻煩了,送自行車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錢。」
這位母親的話有兩層含義︰第一,懷疑孩子的能力;第二,想通過花錢代替孩子解決問題。這樣的話,孩子的很多積極需要就在父母隨意的問話中被抑制了。將來孩子一旦不會做這件事情,父母又會說︰「這點小事都不會做,真笨。」孩子感覺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後什麼都不想做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麼家務都不讓他做。有個初中一年級學生說︰「媽媽掛在嘴邊的總是學習學習,作業作業,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當然,父母關注孩子的學習並沒有錯,但是,如果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就片面了。♀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書本知識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覺。
孩子應該和成年人一樣,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是讓孩子干一些不太費力氣的細活,例如,讓孩子剝洋蔥皮、去豆角筋,以及洗菜等簡單的家務活。父母要知道,這種勞動可以孩子的手指得到運動,能刺激大腦的成長發育。
穎穎讀初中了,心想終于可以幫媽媽干點家務活了。因為過去想幫媽媽干活時,媽媽總是說︰「你還小,別添亂,等上初中再說吧!」每听到這句話時,穎穎就默默地祈禱自己快點長大。
其實,穎穎並不任性,她很懂事,總想幫媽媽分擔一些,因為看到媽媽每天下班回來還得干一堆活,很心疼。可是,媽媽總是不讓她干活,說她是在添亂……
這天,穎穎放學回到家時媽媽還沒下班,她就跑到廚房,準備洗米做飯。長這麼大了,她還是第一次做飯,也不知道該放多少水。最後,穎穎放了一大鍋水。當她正要打開煤氣時,媽媽回來了。媽媽看到穎穎一個人在廚房里忙活,立刻叫了起來︰「小祖宗呀,你可別在里面給我添亂啊!」媽媽把穎穎拉出廚房,說道︰「煤氣多危險呀,你可千萬別動!」
穎穎說︰「媽媽,我都上初中了,還沒進過廚房呢!」媽媽大聲說︰「上初中也是小孩,等你長大了再幫我吧,趕緊回房間做作業去吧!」穎穎撅著嘴,不情願地進了房間,心想︰「我到底還能做什麼呀?」
穎穎的媽媽不讓穎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總是對孩子說,等上初中再說。結果,孩子就會因此放棄很多努力,乖乖地等著「長大」,可是,等上了初中,媽媽還是認為她小,不讓她幫忙,這就在無形中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生活中,很多父母害怕孩子不會削鉛筆,就幫他把鉛筆一一削好;害怕孩子一個人回家不安全,每天都是接送……這些行為一方面夸大了事情的危險性,給孩子徒增畏懼感;另一方面,也剝奪了孩子體驗真正生活的機會。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分階段地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當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時,父母應該在一旁鼓勵他做好,即使他有可能犯錯、做不好也不要緊,可以教給他做事的方法,關鍵是給他嘗試的機會。另外,不要因為孩子做不好就責備他,剝奪他做事的權利。
教子小貼士︰
一位著名美籍華裔學者曾說,中國留美學生與美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不一樣。中國留學生鑽研書本很刻苦,但是動手能力差,一旦儀器出現故障,往往解決不了;美國學生就不一樣,他們一接觸儀器,就一邊擺弄,一邊思考,七弄八弄,很快就把儀器出現的問題解決了。
其實,很多孩子不敢實踐是因為害怕自己犯錯誤,實際上,來自實踐的錯誤並不可怕,它可以讓一個人認識到自己行為上的錯誤。法國作家沃韋納戈說︰「不要擔心犯錯誤,最大的錯誤是自己沒有實踐的經驗。」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動手實踐的機會。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