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 第七十章

作者 ︰ 張振鵬

行為心理學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適度的懲罰是必要的,也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對孩子責任感的養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沒有懲罰的教育是脆弱的。懲罰並不是體罰,而是一種教育手段,是為了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教育研究發現,天才少年之所以聰明,是他們往往比平常兒童有更多的責任感,從而促進這些孩子認真思考、有效學習。責任感是導致天才少年學業突出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孩子來說,責任感能夠讓他以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所以,具有責任感的孩子往往能以負責的態度對待學習,能以友好的方式與同伴相處,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周圍發生的事情。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在生活和學習中,不僅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還要對關愛他的父母、老師和同學負責。孩子也是社會的一員,所以,一定要讓他學會對國家、對社會負責。那麼,就要讓孩子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使他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第一,要做孩子的榜樣。

如果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對工作、對家庭、對家人、對自己都有責任感,做敢于負責的父母。♀父母對自己的言行是否負責,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一方面應該加強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識地注意自己對孩子的影響。

第二,讓孩子從小事做起。

日常小事往往會對孩子責任感的養成發揮巨大的作用。比如,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他自己盛飯,自己拿凳子,自己吃飯,等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太習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做,父母多做點,讓孩子學著做。慢慢地,孩子做起這些小事來就會比較自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放手讓他多做一些事。這樣,孩子就會明白,這些小事都是他的責任,他必須自己完成。由此,孩子的責任感就會慢慢形成。

第三,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父母不要輕易原諒孩子的過失行為,要讓他從小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茨格拉夫人說到做到。

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時,茨格拉夫人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兒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

這樣,就讓兒子意識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後果,他就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孩子自己承擔過失,看似很殘酷,好像不近人情,其實這正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深沉的愛。一般來說,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就是父母教育他的時候,因為此時,他的內心會感到愧疚和不安,使得他更容易听進去道理,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必須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過失負責,養成可貴的責任感,這樣他才能**應付生活的考驗。

第四,父母要堅守教育原則。

有時,父母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比如,孩子沒有按要求整理好書包,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父母也不應該作出讓步。

第五,要讓孩子履行承諾。

教育孩子從小就學會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一旦許下的諾言,就要盡力去履行。告訴他,自己承諾了別人的事情,即使不情願做,也必須認真對待,這既是對別人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

教子小貼士︰

責任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需的。作為父母,應該從孩子懂事的那一天開始,就把對他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到養育他的每一個細節。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必須逐漸學會承受生命中的一些份量,必須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成績好並不代表有好未來

很多父母都十分關注孩子的成績,但是只有好成績就一定會有好的未來嗎?未必。如果孩子除了會考試之外,什麼都不會,他能有立足于社會的真正本領嗎?當然不會。

每年的六七月份,都有很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其中不乏學業成績優秀的碩士生、博士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難道是因為他們成績不好嗎?不是,是因為他們沒有達到用人單位要求的綜合素質能力。

所以,為人父母者,在關注孩子成績的同時,也應該鍛煉孩子其他方面的重要能力。孩子只有具備了立足社會的各種能力,包括德能,孩子才會真正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李紅讀初中二年級,她的生活簡直就像公主一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李紅是什麼家務都不會做,甚至連自己的衣服都沒有親手洗過一次。雖然說听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這是事實。

李紅的爸爸經營著一家大公司,她的媽媽是標準的家庭主婦,家里還雇佣了一個小保姆。所以,李紅的小手從來都沒有沾過家務勞動的邊。媽媽常常對李紅說︰「這些家務活,你都不用干的。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考一個好成績,其他的都別管,知道嗎?」

就這樣,李紅被嬌生慣養著成長。老師了解到李紅的情況後,對李紅進行了一次家訪,並真誠地建議她的媽媽︰「現在必須要讓孩子學會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以後,她要是上了大學,你難道還跟著她上大學?或是幫她找個保姆跟著,幫她干活?」

媽媽听了老師的話,也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要是光想著干活,哪還有時間學習?做父母的不是讓孩子好好安心學習就可以了嗎?」

孩子的確應該好好學習,但未來的路並不是一個考試成績就能決定的,孩子必須有**自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等。如果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除了學習考試之外什麼都不會的人,成為一個精神上有殘缺的人,那麼孩子將怎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呢?

很多孩子從小就是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諄諄教導中成長的。無論什麼時候,要孩子好好學習都沒有錯,但是問題在于,在今天這個強調綜合能力發展的時代,僅要求孩子「好好學習」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教孩子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存……這些都是孩子必備的基本素質。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最新章節 | 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全文閱讀 | 父母不該說的10句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