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活到一百歲’’
書畫大師袁思齊近況新作之一
「教你活到一百歲」這幅行書作品,是2010年6
月初中央電視台夕陽紅節目攝制組專程到昆明采訪時,
袁思齊老人現場揮毫書寫的作品,四尺條幅,一行大字
神完氣足,外人絕對想不到這樣骨力開張、行雲流水的
書法是出自一百零一歲老人之手!這幅作品不僅藝術水
平高,而且意頭好,最難得的是由一位老壽星親手創
作,因此,字里行間充滿著祝福與豪氣。♀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
活到一百歲算得上是人生最高成就。活到一百歲
已經是奇跡。誰能教晚輩活到一百歲呢?有這個資格的
人,必須得自己就活到了一百歲。
袁思齊老先生過第一百零一個生日之前,我陪同
中央電視台幾位同行,飛赴昆明。制片人溫克建先生曾
經采訪過不少百歲老人,但是,在見到袁老後,仍然感
嘆,袁老先生的健康狀態與精神面貌太好了!
老人家住的是雲南師範大學的舊宿舍樓,沒有電
梯,平常輕易不出門。生日這天,我與黃忠良先生一
起上門來接老人全家在滇池湖畔一起吃壽宴,攝像師在
樓下扛著機器,想抓拍鏡頭。大家沒想到,當袁老終于
在樓門口出現時,他沒有被子孫背負著(相對于他的高
齡,這樣再正常不過),而是自己步行下七樓!兒子只
是在一旁攙扶著。這個鏡頭瀟灑極了,攝像師很滿意,
連連稱奇。
袁思齊老人一輩子追求藝術、追求美,不僅在作品中追求完美,在生活
中也處處追求美感,特別要樣。這不是虛榮,而是自尊自愛,也就讓人既敬
且愛。
中國自古是個尊老敬長的社會,然而,近來社會風氣大壞,老年人也有
為老不尊的,倚老賣老就更普遍。在我看來,病根就在于不自愛、不自重、
不要樣、不要臉。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年紀越大,越應當明白這一
點。人們尊敬愛戴老者,並不僅僅因為年齡大,更重要的是修養、品德與
境界。
教人活到一百歲已經很難,更難的是教人活到一百歲還很可愛、很瀟
灑、很好看!
白天拍了一天紀錄片,
晚上生日宴到了九點才散,
對于百歲老人來說,真的是
非常消耗體力,累壞了老
人。但是袁老精神狀態極
好。走出餐館,站在滇池岸
邊的柳樹下,我和老人合了
一張影。我每次和袁思齊老
人在一起都要合影,至今為
止這是唯一一次在戶外合
影,而且是在美麗如畫的滇
池之畔。這也是我頭一次自
己花錢買機票飛三四個小時專程去為人拜壽。
古人有一句名言,國有顏子而不知,國之恥也。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
缺少真正的天才與大師,缺少高風亮節、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君子。昆明有
袁思齊這樣一位老先生,而且還是百歲老壽星,實在是一種福氣。我真心希
望喜歡藝術、向往長壽的人們,都能知道袁思齊,都能向袁思齊學學,沾點
福氣,沾點仙氣。
老人自己養生保健有心得,他摘抄了古人養生名言與詩詞,創作成一個
系列。這些凝聚了前人智慧與經驗的格言與勸誡,對今人仍然是極有針對性
的、行之有效的養生真理。♀只是由于西醫日漸壓倒了中醫,國人只重治病,
不重保健,很多傳統的精華被當成糟粕丟掉了。書法家們喜歡書寫的要麼是
哲理,要麼是詩文,總之不大注意到傳統養生保健。而從社會對書法的欣賞
習慣角度,似乎除了大夫診所與藥店,也很少有把養生保健作為店堂懸掛的
書法作品內容的。
現在不同了,全民都重視養生保健,養生保健類電視以及圖書滿天飛,
甚至連不入流的張悟本等等都成為大賣特賣暢銷書作者,所鼓吹的秘方如吃綠
豆、茄子什麼的其實都是野狐禪,但是仍然有數以千萬計的追捧者盲信盲從。
這與傳統經典醫學養生保健知識不夠普及是有直接關系的。加強對中國特有的
中醫養生保健理論精華的宣傳,功德無量。書法藝術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
的優勢。一幅字掛在家里,可以讓家人朝夕面對,潛移默化,同時還能讓來
往的客人能夠接觸了解到,有利人利己的效果。而且太多的書法作品字詞內
容盡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詩名旬,不如養生保健名言警語有新意,有內容。
中國書法藝術從古自今,對
于「怎麼寫」可謂殫精竭慮,不
知有多少人花費了多少心血。而
對于「寫什麼」,則大都采取隨
大流、從眾的原則。袁思齊老人
不僅重視「怎麼寫」也即技法與
形式,還重視「寫什麼」也即題
材與內容。
從1931年成都藝術專科學
校畢業至今,袁思齊本科畢業已
經八十年了。在我所認識的人中
間,大學畢業八十年者,唯此一
例。在民國時期大學教育無疑是
精英教育,本科畢業意味著專業高級知識分子,藝術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基本
上就是專業藝術家水平,而在達到專業藝術家水平之後,袁老先生又用了
八十年時間,來提高、完善、探索。他不僅是教我們活到一百歲,還用行動
教我們活到老、學到老。
「仁者壽’’
書畫大師袁思齊近況新作之二
有朋友想求袁思齊老人創作一幅「仁者壽」,篆字詩堂加壽桃寫意畫。
由百歲藝術大師創作這樣一幅吉祥祈福的傳統題材書畫作品,當然是一個絕
好的創意。我知道袁思齊老人寫字是肯定沒問題的,篆字尤其當家本色,但
是作畫則不然,他已經很久不掂畫筆,所以,只能向老人家提出這樣一個請
求,希望他能破例賜畫。
老人對我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當然,我非常注意不提任何過分的或不
必要的要求,6月份我在昆明時當面轉告他這幅作品的題材與格式,以及用
途,袁老听了之後說︰「好。」
然而,過後並沒有下文。一直到了9月份,期間我幾次電話里問老人家
此事,希望能盡快作,得到的回答都是︰「好。」我不由暗暗著急。說實在
的,若是為我自己,老人無論是畫還是不畫、多久才畫,都無所謂。我平素
對人勝過對己,替別人辦事時,總是唯恐有什麼差錯閃失,辜負了別人的信
任與期望。
這是頭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到了9月份見面時,老人告訴我,他年輕
時就「畫圖畫」(這是他用四川話的表達方法,不單稱「畫」而稱「圖畫」
更近古人用法,畫史名著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就是例子)畫得好,
現在很長時間不畫了,壽桃動了幾次筆都不理想,覺得拿不出手,一直在構
思、推敲,就想把這事做好點。♀原來如此。
按照預定要求的格式畫好
了之後,老人說,他還想用另一
種形式來處理,于是他用篆字寫
了三個字「仁者壽」,兩邊的字
都矮,中間的字最長,排列在一
起,非常美觀。他沒有再抄錄
《論語》那段「仁者樂山,智者
樂水」的話。在我看來,這樣處
理,確實更精當,突出重點。如果裝裱的話,「仁者壽」三字可以作為詩堂
的畫題來看,與壽桃圖珠聯璧合。
對于藝術創作態度嚴肅認真,從來不圖省事、走捷徑,不隨意應酬人,
把每一幅作品都當成創作,這就是一百零一歲的老人袁思齊的工作作風。
一般書畫家在五六十歲功成名就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套路,十有
**就不會再作改變,大都從此就用一種面貌的作品以不變應萬變,干篇一
律。這種現象,甚至連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都難以避免,書法
家就更是如此。在七十歲以後還有求變、探索新形式、新技法的書畫家,鳳
毛麟角。而袁思齊老人直到過了一百零一個生日,還親口對我說︰「我還想
學新東西,還想試試創新。」每一件作品,無論是印章、匾牌還是書件、畫
件,他都要斟酌推敲一下怎麼做才好,我就不止一次听他用征求意見的語
氣談起創作設想,這不是因為他在技法與形式上還有什麼不會、不能的,
而是他深知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的道理,因此,不斷在往前走,哪怕是一
小步一小步地走,也不甘心吃老本,持庸守常。我新得一畫室齋號「樂之
廬」,自己試刻了一方篆字銅印「樂之廬」,沒好意思拿給老
人看。我希望老人家賜寫一篆書匾額,他就在思考之後與我商
量,他感覺這三個字用草書最好。他的三兒子從香港回昆明省
親,听了我倆的對話,在一旁說,「樂之廬」這三個字,怎麼
寫都好看的。
昆明不少店招是出自袁思齊的手筆,也有一些圖書是袁思齊的題簽,不
拘是哪種形式,老人都是鄭重其事地對待,從來沒有草率應付。
袁思齊老先生于書法遍習百家,有人以為他
的行草是二王一路,偏于柔媚,有時失之于軟。
老人听說後微微一笑,大不以為是知者之論。後
來,他寄給我一副對聯「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
春」,大有米元章、張即之神采飛揚、斬釘截鐵
的風格,我請幾位書界朋友看,都不敢相信是出
于一位百歲老翁的手筆。老人用作品證明,對他
書法的誤讀曲解是毫無道理的。他熟讀古代書論
畫論,對于書法藝術有自己的理解與體悟,老人
笑道︰「我還不是知道‘書貴瘦硬始通神’!」
書法真草隸篆行五體皆擅,在過去是能書
善書的名家的分內之事,但是五體都能達到相當
高度的書法家並不多,因為這五種字體其實在結
字、筆法上是各不相同的,趙子昂是具備這種實
力與才能的屈指可數的大名家。就我親眼所見,
在我所接觸或認識的當代書法家中,能做到楷字
可以寫字帖、草書可以合規矩、篆字不離古意、行書瀟灑面貌多樣的,只有
袁思齊一位。啟功先生的隸、篆,黃苗子先生的行、楷,就都不能算是專業
水平。余子更不必論。
上海戴月明先生求袁老墨寶,點題想要隸書筇竹寺大門長聯。袁老這
兩年幾乎沒有寫隸書,他的興趣主要在鐘鼎文,精研毛公鼎、散氏盤爐火純
青。但是他早些年在隸書上也用過不少功夫。因此,他答應試試,後來專門
臨了多日漢碑隸書,找著感覺才寫成了四尺整紙一大幅,果然寶刀不老。
「仁者壽」,這是中國古人對于仁義道德之士的最高祝福,也是最美
好的酬謝回報。能得百歲高壽,已經是無上的造化福份,而袁思齊老人在活
過了一百周歲之後,不僅健康,沒給家人與單位、社會增添麻煩或負擔,還
在勤勞創作,不斷在創造更多、更美的藝術珍品。因此,袁思齊既是「仁者
壽」,又是「壽者仁」。
現在提倡和諧社會,提供綠色宜居,要我說,百歲老人袁思齊就是雲南
與昆明最理想的形象代言人。
2010年9月26日寫于樂之廬
「游于藝’’
書畫大師袁思齊近況新作之三
中央電視台的夕陽紅節目第191期,播出了百歲傳
奇袁思齊老人的專題,我當時沒有來得及收看,事後是
通過百度視頻檢索「夕陽紅第191期」看的網絡版,效
果很好。有了互聯網,電視節目也不再是一閃而過,而
是可以隨時隨地檢索觀看甚至研究了,這要拜科技進步
之賜。
節目里有一個特寫鏡頭,是袁思齊老人給女兒的一
幅巨印,三個字「游于藝」,老人還用四川話講解了其
內涵。說起來很有趣,他一百歲了,為了在中央電視台
的節目里出鏡,自己學會了普通話,還幾次對我練習講
過,雖然咬字還準,但是明顯還是有點怯生生的。後來
拍攝時,老人還是干脆依然故我,講他的四川話,他倒
是有解釋︰「四川話這麼生動,不講可惜了!」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是《論
語》里的名言,也是中國古代士人所遵循的生活原則,在禮制宗法社會,仁
義道德是至高無上的,而藝則是末技。只有道、德、仁都有了根基,其藝才
有可觀的價值,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不會立住腳。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而深
厚,從兩干多年前開始,文人士大夫就把「游于藝」視為一種最高境界的生
活享受。
袁思齊老先生自己就是奉行的「游于藝」的原則。他把書法、繪畫、篆
刻、鐫刻都當成「玩」,當然,他是專業地玩、認真地玩。從工作態度到作
品質量,他的藝術創作都是專業水平的,只是他的心態與精神狀態不是那種
負擔沉重的勞動狀態,而是「游于藝」。
我很欽佩袁老先生能夠「游于藝」,自己也
想朝這個方向努力,所以便跟袁老先生學刻銅,後
來自己也仿刻過幾件鎮紙,如「游于藝」「壽如金
石長樂永康」,拿給朋友看,都說好看,其實我
知道功力還差得遠。在昆明時,有一次參觀民族工
藝品展覽會,買了兩對木鎮紙,請袁老刻了字,一
對是「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一是「上善若
水厚德載物」,款分別刻在背後。擺在畫案上,
看著不僅僅美觀雅觀,還很沉穩大氣。
最能體玩「游于藝」精神的,是他的刻銅與刻
木,其中他創作的手杖最有特色。中央電視台的制
片人與編導、攝像師很有眼光,重點拍了袁老家里
的一組二三十根手杖一袁思齊老人是國內唯一一
位創作手杖的藝術家,作為百歲老人,他選擇的這
一題材正符合頤養天年長壽安康之意,可謂是最佳
人選。這些年來,兒孫們、弟子們送他的各種竹、
藤、木等材質的手杖不知有多少根了,他刻的也
不知有多少根了,除了自己保存的,其余都各歸其
主。手杖不再是老年人或殘疾人的工具,而成了
極有價值的藝術收藏品,凝聚了百歲老人的祝福
與美意。
2010年9月份我到上海,去參觀世博會,只
看了法國館與非洲聯合館,非洲館里有很成規模
的非洲集市,很多黑人賣各種工藝品、紀念品,
我選了兩根非洲手杖,打算送給袁老玩。看望長
者,我總是帶點什麼禮物才心安,這倒不是別人
教的,而是我自小就會。後來才知道粵語有所謂
「手信」。結果到了昆明,在機場不小心失手,
一根手杖摔斷了。我拿給袁老時,說斷了的這根
就不送他老人家了,我自己留著,請他刻兩
個字留念,老先生高高興興地答應了,當
下就做。這根手杖的杖首原本是大象,袁
老題的是「吉羊」,一般篆字「羊」字通
「祥」,而在這里,卻又諧「象」音,可謂
雙關。這樣,就不再是原先的手杖模樣,成
了一件木雕,而且是結合了非洲風格的木
雕。用現代藝術的觀點來看,這就是杜尚
所謂的現成品。
第二天我又到家看望老人,他正在自己
埋頭修整另一根手杖,他說這兩根非洲手杖
木質都不是太好,木頭刮他的手,他把送他
的手杖也截短了,顯然,打算改成別樣的玩
意。看著老人興致勃勃地用木工工具收拾
手杖,那種自得其樂的勁頭,就像兩三歲的小男孩自
顧自地玩耍玩具。
著名收藏家楊佔線先生對我講,他曾經在迪拜買
到過老紫檀的洋手杖,後來七八萬元讓給了別人。我
想,如果有紫檀或黃花梨手杖,經藝術大師雕飾題字之
後,肯定收藏價值就更高。不過,話又說回來,藝術大
師有點石成金的魔法,作品是什麼材質,其實與其價值
並沒有多大關系。
我想,袁思齊老先生的手杖完全可以辦一個很精
彩的藝術展,同時出版一本很漂亮的圖文本《手杖藝
術鑒藏》。
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社會,由于生活水平與醫療
保健的進步,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這是社會發展的
必然趨勢,而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為老年人創作有利于
長壽養生的藝術品,便成為題中應有之意。百歲老人袁
思齊可能不是早就對此有清晰的意識,他只是隨著自
己高興,就把手杖列入了自己的藝術創
作範圍。天時地利人和,是任何成大事
業者都不可缺少的要素,不管是有意還
是無意,能夠提前或領先地把握到時代
脈搏,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為寫《解
讀畢加索》,最近我在讀畢加索的相關
圖書資料,已經讀了十來種,發現畢加
索的一大特點就是總能得風氣之先,而
且非常自重、自信,所以,不僅在繪畫
上不斷有變化,而且晚年又在雕塑、陶
藝、紙藝甚至首飾工藝等很多方面有所
建樹。
袁老先生很低調,為人謙和平易,
不喜歡唱高調,說大話,所以,他對自
己刻了那麼多手杖,也只是說成為了
玩。對于一位藝術專業本科畢業、從事
了八十年藝術研究與創作的老人,花費
了大量時間心血創作了上百件手杖,當
然不會只是為了玩。當然,袁老創作的
過程也就是玩的過程了,對藝術家來
說,這種境界就是「游于藝」。
2010年10月18日京城小雨
附錄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