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郭二人被敖烈斬殺于馬下之後,混亂的叛軍失去了主心骨,變得更加混亂了。幾名願意接受漢化的羌人首領又開始約束自己的部下,把兩萬多羌人從紛亂的戰場摘了出來,這樣一來,叛軍的抵抗就變得更加無力了,趙雲等人沒費多少手腳,僅僅在經過半個多時辰的激戰之後,就打的叛軍死的死,降的降,十幾萬叛軍就此煙消雲散。
能夠迅速擊潰叛軍,並非是叛軍的戰斗力不強,涼州軍素來勇猛,其還摻雜著不少羌人,這樣的隊伍,原本不是那麼可以輕易擊敗的。可是叛軍的問題卻是出在了自己的身上,彼此之間各懷鬼胎,相互之間連最基本的信任都做不到,輕易就被敖烈挑起了內戰,在內戰消耗掉了大量的體力和精神力,之後再面對如狼似虎的血殺軍、虎賁軍精銳,焉有不敗之理?
叛軍另一個戰敗的因素,就是戰術運用的不合理。攻堅戰的時候,有利的一方永遠是守城的人,攻城的一方最合理的做法應該是一鼓作氣,集優勢兵力強行攻克城池,可李傕、郭汜的遲疑,卻讓他們做出了與此相反的戰略,他們出于私心,把自己的兵馬放到後排,卻讓心存不滿的韓遂所部為先鋒,頂到最前面去當炮灰,這就給了敖烈從容施展手段的機會,接連用了幾條計策,最大程度的消弱了叛軍的戰斗力,叛軍戰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敖烈等人的計策實在是運用的太合理了,環環相扣,直到最後一刻才讓李傕等人醒悟過來,可是等它他們發現的時候,卻已經太晚了。再加上敖烈一直慣用的擒賊先擒王手段,好好地給叛軍以及劉協為首的洛陽城大員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現實版戰術課。讓所有的人都真切的領會到。打仗不但要靠勇猛,還要靠靈活的戰術。正如賈詡昨日對劉協說過的一句話,兵者詭道也,出奇才能制勝。
戰後,敖烈連同劉協對叛軍降軍做了清點,此役,叛軍共計投降了八萬余人。其有兩萬是羌人。對這些人的處置權,敖烈交給了劉協來處理,因為,敖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留在洛陽,北方的戰事吃緊,敖烈還要馬不停蹄的帶兵趕回河間去。敖烈相信,經過這一次真刀真槍的戰場體驗,劉協一定會比以前變得更加成熟。再說,涼州的叛亂已除,三五年之內是不會再生霍亂的,洛陽的西邊已經沒有了威脅,有鐘繇、皇甫嵩等忠臣、名將輔佐劉協。敖烈也放心的很。
當天,劉協召集鐘繇、皇甫嵩等十幾位重臣,連夜制定出了處置降軍的方案,敖烈也參與其,但自始至終都沒有發表過自己的觀點,而是一直面帶微笑的看著劉協,趁著自己還停留在洛陽,敖烈也是想借著這個機會在磨練一下劉協。加速他的成長。劉協向著一代明君的方向成長,是敖烈樂于看到的事情,等將來天下平定了,大漢所有的民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了,敖烈也就放心把大權交回到劉協的手了,在敖烈心目,始終認為自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這個時代的事情,還是由這個時代的天,去處理比較好。至于自己,敖烈早就已經想好了。等天下一統了,自己就帶著三位嬌妻去游歷名山大川,做個山野閑人也挺好。這一刻的敖烈,顯然並沒有意識到,偌大的江山,最後兜兜轉轉的依舊落入了自己的手里。
對降軍的處置,劉協在一眾大臣的建議下,做的很是到位。首先,兩萬羌人被留在了洛陽城,和城內的大漢自民進行民族融合,那幾位羌人首領,劉協卻沒有留下來,讓他們返回到了護羌校尉部;其次,在剩余的萬多降軍,劉協挑出來兩萬最為精壯的軍士,編入洛陽的正規軍,由朱負責統領,其余的四萬多人,被消去軍職,充作平民,願意留在洛陽謀生的,就留下來,願意回到故鄉的,則是遣散回涼州。
對于劉協的一系列措施,敖烈沒有任何的反對意見。把羌人軍士留下來,是加快民族融合的最佳辦法,這樣也有利于洛陽的安定團結,反而若是把他們放回去,說不定有朝一日,他們又會拿起武器站出來叛亂呢,那可就得不償失了。而那些涼州精壯,敖烈認為他們都是好兵,只是沒有遇到好的將領來領導他們,劉協也正是看了他們的良好素質,才把他們編入正規軍,有朱統領,相信他們早晚都會變成大漢精兵。
另一方面,劉協對洛陽城以及周邊城市的人員,也進行了相應的調動。原本駐守在長安的張濟部,在長安城被攻破的時候,一半的人都戰死了,另外一半人卻被李傕囚禁在牢獄之,現在叛亂已經消除,劉協任命皇甫嵩為新的長安太守,領京兆尹之職,到長安城把張濟舊部都放出來,每人賞賜一壇西風烈酒,以表彰他們的忠誠,同時這些人也將作為新人太守皇甫嵩的部下,繼續坐鎮長安,以為洛陽西邊的屏障。
洛陽城,劉協任命朱為新任河南尹,加輔國將軍之職,統領洛陽的正規軍。在正規軍,除了兩萬降軍之外,馬騰留下來的四千胡兵也被編入了部隊,其不少人還都擔任了騎督或小隊長的職務,以他們為底層軍官,對撫平兩萬降軍內心的恐懼情緒,促生他們對劉協的忠誠,是有著積極的作用的。三萬正規軍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原來的洛陽郡兵,他們原本是歸伍瓊、伍習兄弟統領的,隨著這次擴軍,伍瓊兄弟也隨同部隊被調入了正規軍,出任朱的副將。這樣一支混編的部隊,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掉叛軍帶來的隱患,讓那些降軍接受現實,開始為劉協效忠。
另一支直接歸劉協掌控的部隊御林軍,則是沒有絲毫的變動,依舊由王越和曲阿擔任正副統領,負責對劉協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保護。經過這一場大戰,御林軍的人員也得到了補充,由原來的兩千多人擴充到了五千多人。這樣一來,被劉協直接掌控在手的軍隊,里里外外共計達到了萬人,分別駐扎在長安和洛陽兩個地方,形成一道可以互為屏障的交叉線,如果沒有特別大的意外,敖烈以後也就不用再為劉協的安危擔憂了,畢竟不是誰都有膽站出來造反的。
大基調定下來之後,敖烈覺得沒有什麼破綻了,不等大方案具體實施下去,就向劉協提出了辭行。劉協心很是舍不得敖烈,但他也知道河間戰事吃緊,強留敖烈不得。于是,在第二日朝政的時候,劉協當著武百官的面,正式提出了冊封敖烈為王的事情,劉協的提議,立刻得到了武百官的贊同,畢竟,這次如果沒有敖烈的千里來援,這些武大臣的身家性命可就不一定能保得住了,說起來,敖烈也算是他們的救命恩人呢,既然當今天都已經開了金口了,他們也樂的順水推舟,借花獻佛了。
沒想到劉協會在這個當口舊事重提,敖烈大感意外,要知道,在大漢的歷史上,已經數百年沒有出現過異姓王了,敖烈身體里的血,雖然是劉氏的血脈,可畢竟已經改為外姓,如果被封王,那就是數百年來大漢的第一位異姓王,那得是多麼的樹大招風啊?因此,敖烈對此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堅決不答應。
當著百官的面,敖烈第一次開口稱呼劉協為聖上︰「聖上,微臣功勞淺薄,實在不足以封王。況且微臣若是被封王,就等于是打開了一扇後門,日後若是再有外姓大臣立下功勛,聖上是封王還是不封王呢?所以,還請聖上收回成命。」
誰料這一次劉協卻是鐵了心的要給敖烈封王了,一口回絕了敖烈的請求︰「皇兄,你我雖非親生兄弟,卻情同手足,此一節,天下皆知。先帝在時,也已經御口親承皇兄是皇族人,這也是天下共知的,從始至終,皇兄都算不得外姓,而是皇室人。再說,皇兄先後數次拯救我大漢與水火之,若無皇兄,天下間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另外,皇兄不辭鞍馬勞頓,接連為我大漢開闢出光、明、通三個新州,這份功勞,誰認可及?有功必賞有過必罰,這可沒什麼可說的,眾卿以為如何?」
劉協的最後一句話,明著是在詢問武百官的意見,其實任誰都听得出來,劉協是想讓大家幫襯兩句,勸敖烈接受封王。百官們也都不是傻,怎麼能听不出劉協的話外之音呢,再說,敖烈確實對大家有恩,正是因為敖烈的及時趕來,才將涼州的叛亂消弭與無形,否則以李傕、郭汜的秉性來推斷,洛陽城的百官們,可就要遭殃了,當初董卓進洛陽的時候,涼州軍燒殺搶掠的教訓,可是還歷歷在目啊!
于是,臣以太傅鐘繇為首,武將以輔國將軍領河南尹朱為首,百官們齊齊上前一步,齊聲高呼︰「陛下聖明!請陛下授予冠軍侯王位!」
PS︰PS︰這一章大琨寫的並不好,因為女兒發燒,大琨有些心不在焉,可是情節趕到這了,大琨也沒法修改了。好在敖烈封王只是打了個前站,下一章才正是封王,大琨力爭下一章封王的情節寫的精彩一些。謝謝大家長久以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