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人頭一案後,流光飛縱,已是端午時候。
白馬寺講經堂,竹影婆裟,靜得好似辰光慢了半拍。
「世尊在第六重天講經,召集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若有不赴會者,四天門王飛出熾熱鐵輪,追之令集。既集,無有不順應我佛者。當中惟有一魔王,對世尊說,待一切眾生,盡歸佛門,眾生界空空蕩蕩,我乃發菩提心,皈依世尊。」
飄瓦給阿沅講完這一段典故,也不指望伊立地成佛,只是羅嗦不停。
阿沅微微一笑,道︰「這魔王的言語,頗合我心意。和尚,你等眾生界皆空,再來尋我的麻煩,豈不皆大歡喜?」
和尚亦含笑道︰「若有人倚仗一技之長,如口舌之利、妙筆之利、刀劍之利,與人相爭。那此人與觸殺無角之獸的角獸,何異?」
「以有角觸無角,確實不美。可和尚指桑罵槐,難道就是什麼高僧行徑?」
說著,阿沅放下食缽,道︰「要不是你這禿驢把飯堂開在經堂,我會听你講經?」
「哎!檀越你去哪兒?」
和尚氣急,經書隨風翻動,覆蓮急幡也動。
「我去種菜,寺里的伙食,愈發難以下咽。」
阿沅抹抹嘴,邁出經堂,揮手自去。
飄瓦嘆口氣,只好找些閑事打發,想著將近端午,早采了菖蒲艾草,也該懸掛門梁。
這倒是一樁不大不小的要緊事,和尚起身,忙活開去。
誰料飄瓦才走到寺門,就見山下十余騎快馬揚塵上山,領頭的那個不正是掃垢山莊的謝無憂?
轉眼,謝無憂已飛馬上山,轉過幾棵虯枝大青松,挽轡立定。
他瞧準和尚,取出一把雕弓,緊弦一箭,只听當一聲!正中白馬寺匾額!
那匾額受力,打個半跌!和尚一驚,連忙抱頭一退。
那謝無憂哈哈大笑,轉身向手底下十余位莊客道︰「我瞧見那吊楮白額大蟲,鑽進這寺里去了!咱們進去搜他一搜,免得被這寺里的和尚拿去打牙祭!」
和尚這才曉得,端坐寺中,禍從天降!
他急忙忙轉進寺里,緊緊關上寺門。
那門閂才插上,寺門已 擂鼓一般響起來。
和尚也不管,只顧著匆匆奔到後菜園。
此時,日頭底下,阿沅躺在竹椅,手上一個短短竹管,吹動發著暗器。
應聲落處,菜畦地上,每隔三寸,灑下幾粒菜籽。
「阿彌陀佛,檀越好雅興!」飄瓦道。
阿沅看和尚面有難色,道︰「和尚又有什麼見教?」
「檀越有所不知,那掃垢山莊的無憂公子,此時已行獵到白馬寺!」
「打他出去便是!羅嗦什麼?」
「打得了一時,打不月兌一世,檀越,你往日一劍,差點要著他小命!他此番上山,定是尋你出氣。」
阿沅听了,冷笑道︰「豈有主人避不見客人的道理,他自來送死,我自成全他!」
和尚一見阿沅發作,連忙攔住,道︰「檀越,這幾日端午,小僧听聞山下的七柳鎮有龍舟賽會。那里本是揚州城外一處市井,四面八方做買賣的,應有盡有。有這麼一樁熱鬧在,檀越何必在寺中與一個晚輩致氣?」
阿沅提著劍,轉念一想,道︰「也罷,我不與那晚輩計較。」
「是了,是了!正是此理!」和尚方才舒解,卻瞥見菜園東邊,五個土饅頭,一舊,四新,還有牆下幾處瓜架東倒西歪,幾畦菜地腳印凌亂。
和尚心頭一跳,問道︰「小僧記得牆下那一個土饅頭,埋的是檀越正月里打死的老虎,另外四個是?」
阿沅面不改色,也不答話,轉出小門去了。
和尚惴惴不安。
他雖跟著阿沅下山,卻禁不住回頭。
他得空必得掘開那四座土墳瞧一瞧。
且說這時節,山氣蓊郁,清溪幽澗,也有些山花爛漫。不知不覺,兩人山徑里走過一二十里地。
阿沅問道︰「七柳鎮的龍舟賽會,當真不凡?」
和尚道︰「這是當然,年年都有精壯好漢,劃長舟,破長浪,端的好看。」
「這條小路我倒不曾走過,距七柳鎮還有多遠?」阿沅問道。
「和尚左邊是萬竹嶺,有條小道,不過听聞虎狼甚多,不取這條。和尚右邊是赤楓嶺,雖則遠些,但路面清靜,蛇蟲較少,咱倆走這邊。」和尚道。
阿沅道︰「隨和尚帶路。」
那赤楓嶺,因山上楓林秋日變色而得名,若趕上秋獵,丹楓下,呦呦鹿鳴,甚為可觀。
這二人走到嶺下,有座青磚路亭,傍著一口泉眼,供樵夫歇腳解渴。
阿沅與和尚正走得有些乏了,便進里頭歇息片刻。
阿沅自亭間舉目望向深山,這時節春盡,只有碧瘦的千崖萬樹。
和尚卻看著壁上貼一張發白的舊告示,照念道︰「此去半里為萬竹嶺,新有一些虎狼,傷害人命,現今杖限獵戶人等行捕,未獲,如有過往客商人等,切不可過嶺,恐被傷害性命。各宜知悉。」
阿沅也看那告示,道︰「此是三年前的告示,萬竹嶺上的虎狼竟還未尋獲?」
和尚道︰「非是那些獵戶偷懶怕死,實則虎狼殺之不盡。和尚倒听聞有個義士,姓霍名珍,長住在萬竹嶺打獵。」
阿沅微微一笑,道︰「有這麼個好去處,不正是謝無憂用武之地?和尚該用三寸蓮花舌、光明菩提心,勸他去。」
和尚且笑。
他二人談論間,忽有一個婦人,匆匆躲進路亭。
只見這婦人年近四十,上穿淺青舊襖,下著舊裙,荊釵樸素,手里卻抱著一個萬字花紋錦緞包袱。不知包著什麼東西,那般要緊?而那婦人面上,微微驚惶,但見著和尚與阿沅,卻定下心,揀著阿沅身旁坐下。
阿沅將劍移在一邊,並不說話。
和尚卻向那婦人問道︰「小僧法號飄瓦,不知女施主怎麼稱呼?從何處來?往何處去?」
那婦人望望亭外,卻不知她望向何處?听得和尚問話,才略一回神,低聲道︰「不瞞高僧,我家在此去三十里外的月塘鎮,鎮上人都喚我一聲崔大娘。我有一個女兒,在七柳鎮賀家莊上做針工多年。時值端午佳節,不得空回鄉,我特去探她。」
和尚微微一笑,道︰「月塘鎮與七柳鎮之間,有官道往來。崔大娘為何挑山間小道探親?這小路實不好走,還有虎狼蛇蟲出沒。」
崔大娘卻道︰「我一介農婦,平素做些田間農活,一雙大腳,山路也走慣。只是虎狼蛇蟲,我獨行也有些心怯。幸虧在這路亭遇見高僧,不知高僧寶剎何處?往何處去?」
和尚仍是微笑,道︰「小僧在白馬寺灑掃,可巧,也往七柳鎮去。崔大娘若不嫌棄,不妨與小僧結伴同行,正有個照應。」
崔大娘面色一松,雙手合十,連連謝道︰「阿彌陀佛,多勞高僧。」
于是,歇息片刻,三人同行,先是走過赤楓嶺,一路講論許多。
崔大娘雖在鄉野,也听說了揚州城里那樁桃花人頭案。
她曉得曾有個白馬寺的和尚出過力,不由開口多問一句,和尚笑而不答,她便留了心。
又行得幾處山嶺,下山漸漸望見一條長溪。
溪邊屋舍連綿,官道人煙,馬匹往來,岸邊爆竹聲聲、咚咚鼓響,原是鎮上百姓祭神。
三人走到山腳一個丁字路口,槐樹頭下挑出一個旗兒,是間茶棚。
和尚正欲與崔大娘作別,崔大娘卻道︰「有勞高僧一路照應,無以為報,不如借此處,請高僧一壺香茶、幾籠素包子,心意雖淺,高僧莫要推辭。」
和尚擺手相卻,不料崔大娘苦苦相求,阿沅心知有些古怪,道︰「也是午時用飯,吃些素包子,也不錯。」
說著阿沅邁進那茶棚,和尚只得跟隨,崔大娘心上一松,緊隨其後。
只見茶棚里,擺幾張柏木桌,三面蘆簾遮日。店里靠壁的磁盆架上,擺著貼著紅紙的茶罐。瓦甕灶上,蒸著高高籠屜的饅頭。茶棚後邊還有幾個土灶,鐵壺煮著沖茶熱水。
阿沅揀著櫃身對面一個干淨桌兒坐下,小二已上前來問。
阿沅要了一壺龍井,六個素包子。店家應聲,已轉去後院提來鐵壺。不一會兒,包子盛盤上來,三副茶碗也備。
和尚坐在阿沅下首,崔大娘打橫而坐。
崔大娘暗暗將手里包袱放在桌子底下,忽而推說解手,便轉去後園。店家此時已上來沖茶倒水,阿沅慢條斯理,心安自吃。和尚索性也不等崔大娘,吃素包子填肚。
半晌吃飽,那崔大娘卻仍不回來。
和尚有些心疑,阿沅卻已起身,提劍道︰「走罷。」
二人付完茶水包子錢,正走出茶棚沒幾步,那店家卻拿著個包袱,趕出門,叫道︰「和尚落下東西!」
和尚回頭一瞧,向那小二道︰「那包袱是同行那位崔大娘的!等她回來,店家給她便是。」
店家不依,只奔上前來,將錦緞包袱塞到和尚懷里,道︰「那位崔大娘早囑咐了,說這包袱是和尚的要緊東西,不能丟失!」
和尚詫異,阿沅回頭瞧那茶棚,亦不見崔大娘蹤跡。
和尚只得打開那包袱,裹著的,不過一雙繡花鞋罷了。那繡花鞋半新不舊,鞋底沾著干泥,五寸長短,與崔大娘的大腳相合。只是這也是一處疑惑,崔大娘自稱有個叫碧珠的女兒,在賀家莊上做針工。既做針工,縫納新鞋,想必不難,何須三十里路揣一雙髒舊的繡花鞋探親?饒是為了儉素,但這繡花鞋並不值錢,為何用上好的錦緞來包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