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 第101章 崇禎思子嗣 君妃細商議

作者 ︰ 文苑新兵

第101章崇禎思子嗣君妃細商議

(133)

王永光退出之後,小興子立即進來探問道︰「爺剛才同王大人已說了半天話,定是又腰腿襁硬了。要不要讓奴才扶您外出走走?」

「不必了。你先出去辦其他事去。讓朕一個人在屋里靜靜。」崇禎和顏悅色地揮揮手道。崇禎半躺在龍案後的御座上,微闔雙目,平心靜氣,讓思緒重新回到多日前,大內總管安曉元,才開始向己提出,有關「袁崇煥寓所,竟藏有個天姿國色,知書達理,品貌俱佳;且尚待字閨中的舍妹」,「萬歲爺現時後宮不充,子嗣空虛;正可選進宮來,封為嬪妃。」;隨即是自己嚴厲訓斥對方「別忘了‘內臣後宮不得參政’的《大明律》規定。」安曉元當場卻以「後宮選女封妃嬪,完全是主子和皇家家事,與朝政無涉」據理立爭的鏡頭;隨又是後來者內閣副首輔王永光,會後特以留下,將此事專程奏稟的鏡頭——

崇禎原本是位具有遠大理想,立志厲精圖治的有為皇帝。他生平不近,不貪私欲。繼位前為後繼有人,僅經父母「包辦」娶了一妻一妾;尚龍潛海底為信親王時,為繁衍子嗣,听人勸又納一妃。到正式入繼大統當上皇帝後,亦就順腿搓繩將原配妃嬪加封後妃。因其從其兄熹宗手,接受的原本是個爛攤子,既要撥亂反政,恢復原氣,厲精圖治,還想促王朝中興。每常工作總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即便現有後妃亦常受冷落,又有何閑情逸致再納新人?

但經不住屬下大臣,身邊近侍們的婉轉規勸,旁敲側擊;尤其皇後田氏和皇貴妃徐如玉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都力勸他「即便不為自己兩情生活,亦應為大明江山社稷後繼有人考慮;也該听眾勸告再納新妃」。他記得很清,前些日子,因先听了安曉元在耳邊鼓噪,勸他再納新妃;並繪聲繪色說那袁崇煥的舍妹「如何如何好」。意即「過這村沒這店,錯失佳人,後悔莫及」。因他了解安曉元這小子原本不地道。干啥事均沒利不早起,他那麼下勁的勸說撮合,鬼知道他葫蘆里賣啥藥?而後緊接著又是內閣副首輔王永光正式上奏折勸導此事;後還緊跟不少朝臣上表章規勸——

這才不能不讓崇禎開始重視起來;當冷靜下來一想,深感事態的確嚴峻︰是呀,古聖人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時朕後宮雖有一後三妃,但皇後田氏自15歲入宮,至今不育;貴妃李氏生來體弱有病,太醫診斷不能生育;登基後晉封的皇貴妃徐如玉,同朕感情最好,人亦絕頂聰明,她若生育兒子,定有較高素質;但彼是位事業型女性,生性看重文韜武功,願助夫君重振朝綱,促進王朝中興;卻不願生育兒女,嗣後為其拖累。剩下個能生育願生育的偏妃張氏,至今也僅生了個公主朱崧倫。

「爾今看起來,勸朕選女進宮封妃,充實後宮,繁衍子嗣,不僅是當務之急;且還是眾望所歸呢!」崇禎認真深入地想道。「是呀,時下朕正值壯年時,若只顧忙于國事,料理朝政,卻忽略了後宮之事,妃嬪不充,子嗣空虛;百年後繼位乏人;難道還能像皇兄熹宗那樣,來個‘兄終弟及’?但朕卻又無親兄弟呀!」

想到此的崇禎帝不由一陣冷驚,汗亦 濕內衣——

從而便當即下決心道︰「既然如此重要,立馬付諸實施。」但回頭一想不僅又產生諸多疑問︰那袁崇煥的舍妹曉頻,真像安曉元說的那麼好嗎?當真至今仍待字閨中?她願嫁朕為妃嗎?他兄崇煥願否將其嫁入深宮?

于是,像往常遇到軍國大事難題,立即前去同愛妃商討那樣,當即一 轆從龍床爬起,兩只腳習慣性向著毓慶宮走去——

「既然皇上已理解了臣工們,紛上奏疏,建議皇上迎娶新人,是為大明江山社稷後繼有人考慮的一片良苦用心,您就該當機立斷接受建議,立即采取行動才對。」在毓慶宮里,當近侍宮女分別給君妃上過茶水,玉貴妃用眼神摒退宮內閑雜人等;當崇禎也已簡單講述了事情經過後;玉貴妃便嚴肅地道。「何況人家已將迎娶的新人目標都選好了。這是多麼周到細致的用心啊!甚至讓臣妾有點妒忌哩。」

「愛妃呀,你這話啥意思?咋听著有點酸味呢?」崇禎當即訕訕問道。「你是朕的至愛,正怕你誤會多心︰朕會像史上那些昏君,來了新人忘舊人;所以听了臣工奏疏後,雖感覺有道理,卻還一直猶豫不決。這便趕過來征求愛妃意見。卿說成朕便行動;卿有異議朕便否定。」

「看您五郎,連點詼諧幽默感都沒有!臣妾給開句玩笑您倒當真啦?」怕自己一句玩笑話,引起對方誤會,從而耽誤了一樁好事,玉貴妃慌忙解釋道。「其實,莫說是臣工們,在時時憂心著皇上後宮不豐,子嗣空虛問題;建議皇上迎娶新人,改變現狀。而身為局中人的臣妾等幾位姐妹們,又何嘗不為此事憂慮得常常寢食難安?並時時打听著合適的人選,想建議皇上迎娶?卻又擔心皇上批評後宮干政。不信您找皇後和李貴妃二位姐姐落實一下︰吾等可不止數次在一起探討此事呢。

「另者,皇上亦大可不必擔心臣妾為此吃醋。臣妾為事業,為協助皇上重振朝綱,促大明中興,決心不要孩子,就已愧對皇上,愧對朱家祖宗了。因此,巴不得皇上盡快迎娶新人,抓緊為皇上生個兒子;給朱家添續煙火;使大明江山社稷後繼有人。這一來可安定天下臣民之心;亦彌補了臣妾的虧歉。

「至于五哥您會否喜新厭舊?那就各自憑心啦。皇上啊,話語談透,目的明確,那就別猶豫了,趕快頒布諭旨,詔告天下,擇吉日迎娶新人。」

「只是僅听見過當事人的安曉元說,袁崇煥這位舍妹還不錯。但你我尚均未見過本人,究竟如何呢?」崇禎仍猶豫不決地道。「再娶新人可是望著為大明生育接班人呢。本人基本素質一定需保證上等。可不是男子進妓院,隨便找個臉蛋漂亮妞都行。」

「民間娶媳定婚之前,男女雙方還有個‘相親’程序哩?何況是為天子納妃?」玉貴妃大抱大攬道。「五哥放心,既是為皇上迎娶新人,在迎娶進宮之前,臣妾定有辦法先讓二位見上一面。」

「愛妃,卿等等朕——」正仰躺乾清宮正庭龍椅上,回憶往事的崇禎帝,突兀間夢囈似地叫了一聲。驚動了正在門外走廊下,垂手而立,準備隨時听候主子召喚的近侍太監小興子,當即跨進門詢問道︰「萬歲爺是叫皇貴妃娘娘嗎?奴才這就去宣娘娘進宮。」邊說邊欲起步。卻被崇禎搖手攔住了道︰「不。剛才是在座上打盹,想起些過去的事情,不禁下意識叫了一聲,其實沒什麼事。你還先出去吧,有事再叫爾。朕還想獨自靜會兒想些事情。」

小興子先為崇禎面前御案上茶杯中續了水,爾後答一聲當即退了出去。崇禎在龍椅上換了個姿勢,坐舒服了又重新眯起了雙目。于是,又一段剛經歷的事,重又在眼前閃現——那還是數天前某日上午。一頂四人暖轎在城內某街道口停下,隨即便裝的小興子,將一身道士裝束的崇禎帝,和書童裝束的玉貴妃相繼攙出。而保護帝妃緊隨而來的二便衣侍衛,當即隱身于附近暗處。改裝的帝妃下轎後,手擎道幔,隨便來至袁崇煥兄妹租住的民宅大門前。

于是,書童裝束的玉貴妃,當即煞有介事地搖起了手鈴;並邊搖邊拉著長腔,江湖道人般唱道︰「南山修行三年整,功成得道降凡中;能測君子身後事,可算凡俗吉與凶。女士們,先生們,你若想予知你和家人近日吉凶,測算未來命運前程,不妨請俺師傅一算。測算準了隨意付費;測算不準分文不取。」

鈴聲與唱白聲剛落,便見一大家丫鬟裝束的年輕女子款款出門。

「這位小哥,俺叫袁銘,系袁府主事丫鬟。剛剛听您唱白,尊師當真是剛從南山道院修道成功的測字算命大師?」

「那還有假?大姐,別的先不說,您先看看這南山道院專發的道幔,若非在哪兒修道畢業,準予出行善事的話,道院住持又豈肯將此修道標示贈發?這道幔亦像座堂醫生憑證,沒道幔便無出世宣經布道資格。」

「哦?听小哥如此說,尊師既有如此道行,俺自深信不疑。那就應我家小姐約請,親造家主寒舍一趟。」袁銘點頭深信,並誠懇相邀道。「我家小姐近幾日,正為某些事未得答案愁眉不展。原還讓俺去寺廟求簽問卦呢!正好尊師來家門前,豈不省卻俺跑腿之勞?為此,小婢先在這兒謝謝了。」

邊說邊雙手相扣側身一揖。「袁姐不必客氣多禮。」書童裝的玉貴妃邊還禮邊客氣道。「為人測命運算前程,釋迷意解困惑,原本吾等出家修行人的本份。既如此就請袁姐前邊帶路,咱好及早為你家小姐測算。」.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最新章節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全文閱讀 | 輔帝理政之大明智妃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