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捐款驗人心君妃議勞軍
(143)
同時在內閣官衙,所專開的兩間辦公房內——幾位臨時抽調的辦公人員,亦在忙忙碌碌接待各州府前來捐款捐物者——
數日後某天上午早朝,在皇宮太和殿內。當在輪值太監小興子主持下,一應禮儀進行完畢。內閣首輔葉向高,便首先出班奏道︰「皇上,各位同僚,趁今日早朝時間,由戶部尚書畢自嚴大人,向朝廷匯報一下,將近半個月來,落實崇禎朝085號諭旨,內務府與戶部收受內廷與各地,集體和個人,捐獻錢物情況。」
崇禎當即點頭同意;滿朝文武亦將希翼的目光投向畢自嚴那里——
「皇上,諸位同僚,戶部系國家財政機關,負責收存和管理庫銀。前遵吾皇旨意,從本月開始,正式接受全國各地集體和個人,對支援遼邊前線的捐款捐物;截止本月十八日整十三天時間,戶部賬戶計收白銀,暨黃金折合白銀七十萬兩,收金銀首飾折白銀八萬兩,合計七十八萬兩;接收內府賬黃金白銀及首飾,共折白銀二十一萬兩。二賬戶合計共收受折白銀九十九萬兩。另收各類有價實物萬件,現均暫在戶部銀庫存放,等待皇上處置。」
畢自嚴代表戶部,當廷宣布的接收捐款捐物數字,使御座上的崇禎帝,和滿朝文武百官當即情緒大振。原前對崇禎此舉,一直持擁護支持態度的朝臣,如那些年輕新晉閣員自不必說,自活動開始,他們就一直熱心關注,並知每一步進程,但獲爾今明顯收效,還是大大出乎他們意料。因此,他們均發自內心既為皇上,亦為天下臣民高興。更為自己榮幸︰處在了好時代,跟對了領頭人。
而那些原前對崇禎頒布,「開展‘民主化’進程,同廣大臣民協商,自願捐款捐物,支援遼邊前線」的諭旨,深表懷疑,早持異議;且一直等待觀望的閣員朝臣,當看到自有史以來,特別自本朝開國之後,朝廷上首次沒動用皇權強迫命令,而是靠皇帝人格魅力,和朝政清明廉潔影響力,通過說服動員,實現自覺自願基礎上,所達到的理想效果後,不僅大大出乎意料,且驚異得瞠目結舌!
正當朝臣們以不同心態,或竊竊私議,或熱烈討論著這一特大收獲時,突听內閣首輔葉向高,大聲制止道︰「各位同僚,大家靜一靜,靜一靜。本朝收獲特大喜訊,同僚們自有許多感受體會。盡可下去繼續討論。但現在皇上有重要旨意發表,還望大家靜听。」
「各位臣工,諸位愛卿,從剛剛大家表現的情緒看,應是在看到舉國捐錢捐物的顯著成效,而欣喜激動吧?」崇禎激動地從御座上站起來,情緒激昂地道。「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此時此刻,朕同眾卿同樣的欣喜激動。也許有人會說︰一個泱泱大明朝,近億人口,就收獲這不足百萬兩文銀,竟還值得大驚小怪?豈非太小家子氣了。是嘛,就這點銀子,若放在祖皇開國時期,或在萬歷朝時,確實不值得一提。據朕所知,那時過個新年,在全國範圍內,少說也要開支三、二十萬銀子。但朕要說,這九十九萬兩銀子,數字雖然不大;但它既是個吉利數字,‘九十九有是有’嘛,不說,且系在特殊社會背景下,運用特殊手段,在極短時間內所取得的。數字雖然不大,它確能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有了這筆銀子,就能還清遼軍前欠兵餉,防止再發兵變;從而鼓舞士氣,提高部隊戰斗力,為御敵勝敵奠定良好思想基礎。而取得這筆銀子的意義還遠不止此;它還是測驗吾大明現政,君臣君民及官民關系的試金石。既往每年各地所收繳的賦稅,也僅大體這個數字吧?但那需動員多大力量?不僅需官員親自出馬,還需兵丁護駕,強制征繳;且往往需拖延仨、五月半年之久。而我們這近百萬銀兩,不僅只是靠朕兩道詔書,且完全是在說服動員自覺自願基礎上,用了不足半月時間,便圓滿完成收捐任務。
「讓朕與眾卿更值得欣慰的是︰這次在全國範圍所開展的,自願募捐活動,將為吾朝下步繼續推進的‘民主化’活動,起到了良好開端作用;當然更為促進中興大業奠定了良好思想基礎。眾卿懂得,欲推進中興大業,方向路線固然首要,領導作用亦為關鍵,經濟支持更不能忽視,但這一切均離不開思想基礎。只有良好和諧的君臣君民及官民關系,才是中興大業眼下順利開展,最終圓滿實現的根本保證。
「原前做規劃時,朕在眾卿面前,雖總表現出淡定自諾,信心實足;但坦率講,有時卻是裝出來的;內心中卻總猶豫不定;最擔心的還是以上三種關系。現在好了,通過募捐這塊試金石一試,使朕的擔心和顧慮一掃而光;代之以更充足的信心和力量。另外,需告知眾卿的是,為鞏固和擴大此次募捐活動,所獲物質和思想成果,朕準備于最近親赴遼邊勞軍。因為,只有鞏固安全的邊防,才能讓吾等全力以赴從事中興大業。」
崇禎的一席長篇大論即時演講,立即在群臣中產生巨大反響;不僅讓原本對推行朝廷新政,持懷疑觀望態度的前朝舊臣打消了顧慮,更讓「改革派」的新人們增強了信心和力量。而崇禎最後提到的欲親赴遼邊勞軍決定,則更讓群臣深感新奇和振奮。崇禎是個雷厲風行說到做到的個性。頭日早朝當眾決定下來的事,僅準備了半天一晚,次日一早便當即成行。
因是赴遼邊勞軍的苦差,路途畢竟有那麼遙遠,時間又少需半月十天,朝中政事又不能一日無君。按史上慣例︰帝王出行離位,多由太子留京監國;但崇禎後宮不充,田皇後無子,僅一晉封為長奉公主年剛十歲的女兒;唯一的皇子是沈貴妃年僅六歲的兒子,自然尚未晉封太子;皇貴妃徐如玉,一因進宮較晚,加上是個事業心較強的女人,曾向崇禎發過誓︰不助皇上實現大明中興,便決不要子嗣。話是這樣說,也許還有其他想法?
既無皇子可派,便決定由田皇後偕內閣首輔葉向高,共同暫時監國理政。崇禎則偕內廷參議女官、皇貴妃徐如玉,僅帶乾清毓慶二宮近侍宮女太監侍衛長,和百名內廷侍衛。又考慮到畢竟為長途跋涉,乘轎坐車均多不便;故決定一律騎馬簡從。
這天剛交黎明,田皇後帶六宮妃嬪,葉向高率內閣臣僚,便早早來至皇宮午門外金水橋,送別崇禎暨玉貴妃等親帥的「勞軍團」離京登程。臨行前田皇後葉首輔等,還曾擔心帝妃遠行騎馬會吃不消,便暗中早悄悄派人騎快馬通知沿途驛站,讓其備好車攆,隨時侯他們體力不支時棄馬換攆。
但他們那里知道,崇禎自幼習武,早練就一身鋼筋鐵骨,繼位後雖長居深宮,缺乏鍛練,畢竟有嗣前基礎,還是經得起摔打的;玉貴妃現雖金枝玉葉,亦長居深宮,外出鍛練機會亦不多;但畢竟出身武門,入宮前且又堅持習武強身,還曾在當年西城軍營訓練比武中奪冠。且畢竟二人年輕,一次小小的騎馬跋涉,又豈能將其嚇怕累垮?倒是那些雖經嚴格挑選的宮女太監隨從,出行頭兩天尚能支持,到第三天,少數人便覺體力不支,「勞軍團」總管鳳羽姑娘,便只得安排他(她)們在驛站暫歇,恢復後再繼續趕上。
話說這天傍晚,已到掌燈晚餐時間。可在遼軍駐地,兵部尚書兼「督師薊遼」將軍,袁崇煥的指揮部里,當炊事員老徐進帳欲收拾碗筷時,發現桌上早一會送的飯菜還絲毫未動,卻已沒了熱氣時,便關心地道︰「督師大人,您老只顧研究地圖哩。您看,俺給送來的飯菜早涼了。俺端回伙房再熱熱。」邊說邊端起飯菜欲走。「吃了涼飯菜是會拉肚子搞壞身體的。現在這遼邊線;又是兩軍對壘非常時期;主帥的身體健康與否,不僅牽動全軍的心,邊防鞏固;且更牽連著江山社稷長治久安問題。」
「 ,徐師傅一席話,倒使俺這三軍主帥亦大受震動,並好高興!」袁崇煥終從軍事地圖上抬起頭激動地道。「嗨,吾大明連隨軍廚師都有如此高的認識覺悟,又何愁金賊不能抗御,邊防不能鞏固?但請你放心,本帥身子雖非鋼筋鐵骨,卻亦強健著呢。吃一半頓剩飯涼菜亦無大礙。就不必再費事去熱了。更何況這一會兒還吃不下。」
「那咋行。」徐師傅听後一驚,當即佇步道。「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何況您老肩上擔子這麼重,身體健康如何,可不僅是您個人的事,還關系著遼邊和平,大明安危。您近幾天都一直沒好好用餐了。若再繼續下去,身體搞垮了,那可是咱全軍,甚至朝廷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