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為揚州六郡之一,治下十四縣。其地東接丹陽,西臨江夏,南依豫章,北靠九江、汝南,乃是連接揚、豫、荊三州的戰略要地,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然而廬江太守陸康生性優柔懦弱,郡內武備廢弛,治下雖有數十萬人口,卻僅保留了不到萬人的軍隊,舒縣守軍也僅有四千余人,這才給了孫策鳩佔鵲巢的機會。
不過,孫策自然不是陸康之流,奪佔廬江後,坐未安席,就已經開始了變革。用周瑜的話說,廬江四戰之地,強敵環伺,若不思變,只怕不久便會成為別人案板上的肥肉。
為了幫助孫策早日立足江東,成為亂世中的強者,孫翊沒少費心思。到廬江沒幾天,他便根據孫策集團的現狀,規劃了一整套的改革措施,並將他們一一羅列出來,介紹給孫策。
「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听孫翊說完,孫策驚訝得合不攏嘴,一雙眼楮瞪得像燈籠一般。
「是啊!」孫翊大方的承認,到了現在,為了幫助孫策,他也不再顧忌太多。
孫策微微吸了一口氣,起身在後面的架子上取下一卷竹簡來,遞給孫翊。
「你看看這個。」
孫翊接過來,緩緩展開,一目十行的閱讀起來,不一會兒,他的臉上便露出了和孫策剛才一樣的表情,嘴巴半天也沒能合上。
上面一條一條的羅列著廬江改革的各項舉措,每一項都有詳盡細致的介紹,還借用古時的各種事例予以說明,可謂面面俱到。然而真正讓他吃驚的卻不是這個,而是上面所羅列的各項措施,居然有一大半和他剛才對孫策所講的不謀而合!
然而,孫翊翻來覆去看了幾遍,也沒有在竹簡上找到作者的署名,只好對孫策問道。
「大哥,這是誰寫的?」
「此人乃是公瑾的摯友,姓魯,名肅,表字子敬。」
魯肅?!
孫翊又驚又喜,忙道︰「大哥!此人有不世之材,可堪大用啊!」
當然可堪大用!人家可是歷史上周瑜的接班人,江東的第二任都督,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的全能型人物!不管是戰略眼光還是謀略膽識,魯肅都屬當世一流,孫劉為荊州的歸屬問題關系緊張時,他曾單刀赴會約見關羽,聲色俱厲,據理力爭,一向目中無人的關羽在他的面前也沒能討得半點好處。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只要給他安排一個合理的位置,對于孫策集團,他便可以發揮出不亞于周瑜的作用。
孫策笑著點頭道︰「難得你只看了這份竹簡就有此見識,不錯,就連公瑾也對此人贊不絕口,我也覺得他是個人才,所以已經委任他為皖城縣令,先在外磨練一番,隨後再委以重任。」
在周瑜的協助下,孫策對孫翊和魯肅的改革方案進行了分析、改進和整合,而後迅速開始緊鑼密鼓的施行起來。
亂世之中,一支強軍乃是立世的根本,所以,加強軍備是孫策變革的重中之重。
在孫翊的建議下,孫策首先對廬江境內的人口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普查,旨在清查那些並未入戶載冊的散民。一個月後,結果出爐,讓所有人都大吃了一驚︰廬江一郡,在冊有戶八萬五千,口三十二萬六千余。然而經過人口普查,居然多出了將近十萬人口!
四十多萬人口,若是強兵黷武的話,已經足夠拉起一支四萬多人的龐大軍隊了!
但孫策顯然不可能那麼做,因為那樣的話,幾乎相當于將治下所有的青壯征調一空,便會導致從事生產的將全是老弱婦孺,造成外強中干的局面。再者,廬江一郡之地,也很難養活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糧食和餉銀姑且不論,單是裝備這些軍隊的軍械,所需的鐵材也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三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在甘露二年,曹魏征東將軍諸葛誕叛變,司馬昭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往討,在當時來說,即使是對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這也幾乎已經算得上是傾國之兵了。而同時期的季漢,全國兵力不過十萬人左右,姜維屢次北伐,前期規模不到萬人,後期不過數萬人,卻也使得有天府之國美譽的益州一境民生凋敝,人人面有菜色。
廬江一郡之地,雖然富庶,但卻也經不起那樣折騰。孫策所部原有六千之眾,拿下廬江後對郡縣兵進行了收編和遣散,留下了其中的五千精壯。經過集思廣益,孫策決定再征兵九千,將全軍擴充到兩萬之眾,在保證廬江的經濟不崩潰的前提下,這幾乎已經是養兵的極限了。
由于北方連年征戰不息,廬江境內聚集了大量流民,征兵的消息發出後,流民們紛紛涌向設在各縣的征兵點,不到半月,便有將近三萬人報名。經過幾番嚴格篩選,最後留下的九千人個個都是難得的精壯!
孫策本想將黃忠的無當軍擴充到兩千人,但考慮到治下鐵礦相當緊張,最後從這九千新兵中挑選了數百名佼佼者,將他們編入無當軍,使其滿編千人之數。而其余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將,則分領打散重編後的萬名老兵。剩下的九千新兵,經過兩個月的訓練之後,其中表現最差的三千人分派駐守各縣,其余的六千人,孫策和周瑜則各統三千。
新軍初成,除了加強訓練,裝備的跟進也刻不容緩。好在皖城附近的潛山鐵礦豐富,孫策專門調集了兩千民夫和工匠,由魯肅全權負責,一面在潛山開礦,一面就地修建軍備作坊,打造軍械。所有的兵器和防具,都優先滿足無當軍的需求,再配給其余各部,程普、黃蓋等舊將雖然心中微有不快,但一則他們都見識過無當軍的戰力,二則孫策以身作則,將自己所部三千人的配給排在最後,眾將最終再無二話。
在魯肅的主持下,皖城的開礦和軍械打造進行得如火如荼,不到一個月,便已經將黃忠的一千無當軍全部裝備完整,其余諸部的各類軍械也開始源源不斷的有了補充。
至此,孫策軍各部氣象初成,雖然進行重新整編後,離恢復孫堅時的戰力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卻也逐漸走出了襄陽大戰慘敗的陰霾。
而在軍備得到擴充後,解決後勤問題便成為了當務之急。
孫翊和魯肅的建議中,都提到了屯田,以征兵時未能入選的兩萬多流民進行屯田,為他們提供農具、種子和耕牛,使其開墾荒地,自力更生。雖然之後的收成有八成要上交,但廬江境內荒地甚多,所以只要能力所及,開墾荒地不限面積,並且成為他們的私人財產!相對于之前食不果月復的處境,兩成的收成和土地的所有權已經足夠吸引他們了。
不同的是,孫翊之所以提出這項建議完全是借鑒了曹操在兗州的屯田改革,而魯肅憑的卻是自己的真才實學。
但在這一點上,孫翊自己也有所創新,提出了藏兵于民的想法,就連周瑜也對這個建議贊不絕口。
藏兵于民,說白了,就是民兵!
讓這兩萬流民作為民兵,農忙季節則墾荒屯田,為大軍提供糧食補給,農閑時,則由各部派出專門挑選出來的百戰老兵,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軍事訓練,每六日進行一次演武操習。不過,由于管理較為松散,為了避免這兩萬民兵成為不安定因素,操練之後,所有的武器裝備都必須收歸各縣武庫。
由于在廬江境內有了自己的土地,在小農意識的驅動下。這兩萬民兵便被緊緊的和孫策集團綁在了一起,若是有外敵來犯,孫翊相信他們定能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但也正是由于這一點,這批民兵只能用于保土,卻無法用來開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