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敘述語言(二)
在當代中國文壇上,這種語言及用這種語言完成敘述的小說基本上是反映現代社會中現代人生活的。可以這樣形容︰這類小說從里到外都顯出一股現代氣息、現代品格,因之,尤為青年作者在反映現代都市生活時所愛用。
且看深圳青年女作家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中的語言︰朋友給我介紹令凱時說︰"她是個古怪的女孩。"我笑。……不過我又說︰"可聊聊天。約個時間吧。"令凱比我約定的時間早到一小時,非常離譜。我從床上翻起,卷著毯子去開門。
門口立著一個十六歲的少女。
是張典型的廣東人的臉。鼻子、唇的線條分明,顴骨、額的輪廓清晰。嘴生得特別雅致,鼓勵別人對她動情。
我讓了她進屋。她挑了我最好的一張椅子翹腿坐下。……
我苦笑,坐下。她舉起一盒煙︰"你抽煙?"我搖搖頭。"朋友留下的。""男朋友?""男朋友。""哦哦。"令凱若有所解。又問︰"他叫什麼?""亦東。你認識?"她搖頭。又問︰"他姓什麼?"我沒好氣。"你是不是查戶口?"她執拗地︰"他姓什麼?""他姓劉,劉亦東。老天。""喲,"令凱一臉怪相,"你們同姓。你們是同姓!你知道不知道近親不能結婚?"我啼笑皆非。
"怎麼見得我們是近親?""怎麼見得你們不是近親?""我的社會關系不復雜。所有親戚我都叫得出名字。""怎麼見得你們不是失散的兄妹?"……
我伸手拍拍她的臉蛋。"我們只是朋友,怎麼見得我們一定結婚?好了吧?"她不作聲。良久。抖出盒中的一支煙,啪地點著火,熟稔地吐出一口白煙。
非常快的速度。我驚駭。"你抽煙?你怎麼能?""你信有愛情這樣東西?"她問,很老道的樣子。
"令凱,"我端正起臉色,"我非常歡迎你來找我,非常歡迎你來找我,非常歡喜你的自來熟,可是你至少應問問我這屋子允不允許抽煙。"她馬上摁滅頭。"你有男朋友,你真相信有愛情這東西?"我一點不遲疑,答︰"我相信有。""好奇怪。上了年紀的人都不信。我媽就不信。"……
以上就是曾倍受稱賞的這篇小說的開頭。其簡煉明快的風格是十分突出的。這種語言,對表現現代社會快節奏的多變動的生活,對現在喜歡快節奏接受生活信息的現代青年人,無疑有其優越性與吸引力。因為人們無暇或不再耐煩去閱讀那種過于細膩的描述語句,而只想快速成直接地看到"實在的硬貨",猶如生活本身總是直接明快又客觀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一樣。而且,這種不加作者情感傾向指引的語言敘述也給讀者一個自己理解、認同的機會,這就由于沒有了讓人左右之感而受讀者歡迎了。
這種語言在小說界已被相當作者所不同程度地使用,對拓展小說敘述風格起了積極作用。
但運用這種語言也有它的弊端或曰弱癥。就是在當前現代化傳播手段諸如電影、電視、錄象等面前,這種敘述語言就顯得以已之短競人之長了︰你想通過硬朗直接的外部形象完成小說內容的表現,可你忘了︰無論如何,你還是需要用"語言"(文字)為中介物,畢竟是通過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想象,作間接地傳達,而影視手段才是真正直接地把形象斥諸讀者感官的。而且,你文字再洗煉、簡明、所敘述出的生活形象也不能比實在的生活形象更完全、更確切、更逼真!因此,現代小說要存在于文學藝術之林,應揚已之長、克己之短︰就是通過展現人物的精神情感世界以及用文學語言的獨特魅力來獲取對影視手段的優勢,而不能只靠與影視拼"形象表達".總之,對戲劇化語言的運用原則應是︰發揚其簡明、迅捷之長,在一篇(或一部)小說中作適當或局部章節式的運用,同時佐以文學語言的其它手段、方法,諸如內心剖示、情感抒發、美文渲染等等。要注意︰小說畢竟要寫成小說,而不能真變成電影腳本或戲劇文本。
前面所舉的劉西鴻小說的全部敘述也表明︰它也不是完全如開頭這樣單純的戲劇式敘述,只不過這種語言在全篇中比重較大、側重較明顯而已,因為小說有許多部分對人物內心世界、情感波瀾的敘述對小說的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若完全只靠開頭那種的戲劇化語言進行全篇敘述,作品就根本無法完成!
五、生活語言(口語)
生活語言可分為兩種模式。其一,民俗語言;其二,生活口語。
1.民俗語言這種語言指那些帶地方民族色彩的語言,用這種語言去敘述產生、流行這種語言的地區的生活,可以起到兩方面作用︰第一,語言與內容極諧調,增加真實的質感,對人事生活的敘述得以自然而然地完成,于是產生鮮明的地域或地區文化特色。第二,對于本地域、本地區的讀者,自然有一種親切感,增加其閱讀興趣。對于外地域讀者則有一種陌生感、距離感,這也可以使之產生閱讀興趣——因為,通過小說來了解、認識自己不熟悉以至陌生的生活內容,本是讀者閱讀小說的目的之一。
在這方面有出色表現的,如老舍用北京風格寫的京味小說《駱駝祥子》,就膾炙人口。他的中、短篇小說也大都運用"京味"語言,象《我這一輩子》、《黑白李》等等。在他身後,涌出相當多的知名、不知名的作者也操演京味兒語言,象鄧友梅、陳建功……等等。由于他們眾人的努力,"京味兒小說"已成為當代小說的一個流派,為相當多的讀者所喜愛。
其它地區的作者們也以各自地方的民俗語言進行小說敘述。就目前而言,象"粵味兒小說"、"川味小說"、"湘鄂贛小說"、以及陝北、東北等地域語言色調極明顯的小說,都有相當的作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創作,應該說,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讀這種小說,使人猶如置身中國文化百花園中,地域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令人陶醉。這種小說對展示中國悠遠絢爛、多姿多彩的總體文化,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有人輕視這類小說,認為土氣,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寫出世界級的偉大作品。這實在是幼稚淺薄之論︰世界是相對的。你寫好自己處身其間的那個地域的生活,本身就具有了世界意義!因為你所謂的"世界"是指異域它國,而在異域它國人的眼中,你的縱使是一隅之地的家鄉山水、人情世態,也正是他們的"世界"!正因為如此,老舍寫好了北京,才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候遠人。相反,一些目前操"世界語",寫"現代生活"的作者極力想獲得世界的青睞,卻反因生活無根。語言造作,只能成為西方文學典籍的膺品。
當然,運用地域性民俗語言也要特別注意︰凡事不可過,過猶不及。如果過分炫耀、極度渲染民俗語語言中不宜為外地域讀者所理解的成分,則也難免造成語言障礙,反有害于小說內容的完美、通暢的表達了。我們運用民俗語言,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因為勿庸置言,各地民俗語言固有它別具一格的神采,也同時存在著瑕瑜共在的弊端。比如京味兒語言雖有它親切、活潑、譏誚、靈動、詞匯別致的特點,卻也有著。嗦繁雜、油滑虛浮的毛病。我們在進行小說敘述時,應該運用"具有京味特色的小說語言",而絕不可照搬街頭巷尾"純粹的北京俗語。"對其它地域的民俗語言,也應如是處理。
2.生活口語這是指將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自然語言不加文學修飾地運用到小說敘述中的那類語言。
隨著目前小說愈益貼近生活的趨勢,這種語言也較廣泛地被運用。作者們開始不大願意在文辭上花過多功夫,而是將生活語言直接鋪述生活事件,而使生活的原型、生活的樸素的真實擺在讀者面前。近幾年中,所謂"新現實主義"小說開始被廣大讀者喜愛,用這種語言寫出的小說諸如《煩惱人生》、《一地雞毛》《單位》等等"生活流"式小說攻得眾人稱賞,就反映了這種語言的生命力。
使用生活口語進行小說敘述的作者及成功作品很多、象劉索拉、徐星、王朔、馬原、洪峰、王蒙、張潔、陳村的一些作品,都有鮮明體現。
在生活口語的使用中,同時出現兩種傾向,也可以說是使用生活口語必然會伴之而生的兩種傾向,即"粗俗化"與"戲謔化"傾向。
"粗俗化"傾向是指由于不加文學修飾、不重語法規範而必然產生的語言的粗糙、野性的自然色調。它與一般意義的"粗野、粗俗"還不能完全相同。
比如它可以把從不入大雅之堂的文辭、形象坦蕩地擺進小說進行文中,而特意造成某種氣氛或情調。且看下面幾段文字︰我他媽是個人,可誰也不知道,要是有一天我從腳手架上摔下來死了,不就他媽白活了?所以我不干活兒,我一上腳手架就他媽渾身篩糠,他們把我送這來了,其實這也不錯。(徐星《無為在岐路》)
拖拉機一步一個響屁,往收購站去了。……拖拉機的響屁,震得地皮發顫。……他坐起來……坦露著沒有一點兒肥膘的肚子,和往外鼓著的肚臍眼兒。(張潔《他有什麼病》)
"戲謔化"傾向指模仿或夸大人們口語中常見的游戲、調侃成分,使敘述語言自然中有種幽默,"離譜兒"中含著某種真實。
比如徐星《無為在岐路》中的一段語言︰我他媽根本就不是文明人,我要文明干嘛?……我也不知道什麼是野蠻人,也許就是那種男女都赤條條,只在怕羞的地方圍一塊獸皮的那種人。要是那樣,我也不是野蠻人。我究竟是什麼人,我他媽也不知道。
有一次我在街上吐了一口痰,一幫管市容哥們兒跟我要五毛錢。我知道隨地吐痰不對,可有個文縐縐的老太太說我不文明,我一听馬上就樂了,我根本就不是文明人,我要文明干嘛?我要是文明人,我能和我二十出頭的妹妹擠在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嗎?這他媽算什麼文明?我還想為這事去找誰罰上點錢呢!
嘿,我一說完,那幫哥們兒都樂了。……沒準他們也和老大不小的妹妹擠在一間小屋里,沒準還他媽擠在一張床上呢?沒準他們听我一說,想想自己也不是他媽什麼文明人。
再看王蒙在《來勁兒》中所操演的語言︰您可以將我們的小說的主人公叫做向明,或者項銘、響鳴、香茗、鄉名、湘冥、祥命或者向明向銘向鳴向名向命……以此類推。三天以前,也就是五天以前一年以前兩個月以後,他也就是她它得了頸椎病也就是脊椎病、齲齒病、拉痢疾、白癜風、乳腺癌也就是身體健康益壽延年什麼病也沒有。十一月四十二號也就是十四月十一、二號突發旋轉性暈眩,然後照了片子做了b超腦電流圖腦血流圖確診。然後掛不上號找不著熟人也就沒看病也就不暈了也就打球了游泳了喝酒了做報告了看電視連續劇了也就根本沒有什麼頸病干脆說就是沒有頸椎了。親友們同事們對立面們都說都什麼也沒說你這麼年輕你這麼大歲數你這麼結實你這麼衰弱那能會有哪能沒有病去!說得他她哈哈大笑嗚嗚大哭,哼哼嗯嗯默不作聲。
這兩段語言都含調侃、游戲成分,可以說是戲謔化口語的代表性例子。
運用口語,無論是有"粗俗化"傾向,還是有"戲謔化"傾向,若有適當的把握,均可有益于小說的敘述表達。但也要切忌︰不要一味放任、過度夸張。不要將"粗俗化"等同于一般語義的"粗野"、"粗劣"、"粗俗";不要將"戲謔化"流于玩弄文字游戲或"逗貧嘴".而這種缺憾,由于一些評論者的偏頗宣揚,(包括對王蒙《來勁兒》這類敘述的過份吹捧)已經造成了一些不良後果︰曾有一段時間,小說敘述不罵幾句就不夠灑月兌,不逗幾句"貧嘴"就不夠風流,致使小說的藝術品格下降。象馬原後期的小說便陷入自己設置的敘述語言的羈絆中,致使語言成了小說表達的累贅。這實應引以為戒。
六、"原生態"語言(質語)
這種語言主要是借鑒、參照西方"意識流"文學及"超現實主義"小說等的語言特點而在中國當代小說的一些篇章中出現的。其特點是將作為人腦思維物化形式的"語言"直接轉錄在小說敘述中,以求"絕對"的客觀與真實。因此,這種語言不講語法、不需要邏輯,跳躍性極大,甚至不要求語言(或語言代號)一定去表現或傳達某種確切的意念。嚴格地說,"原生態"語言不能也不該作為小說的敘述語言出現。
但是,借用、模擬"原生態"語言的某些特點,比如跳躍性、輻射性、聯想性、想象性以及表面無所羈系的模糊性、夢幻性、還是有助于現代小說的藝術表達的。尤其對表現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的精神生活的小說,更為有利。
且看馬原在《岡底斯的誘惑》結尾處的那段行文︰……其實我是想說應該還有別的。比如很久就流傳下來的炊煙和這些村莊的名字。而今這些村莊也只有了黃昏才變得美麗/于是我們來了。帶著口紅、畫箱、和避孕用具。(我們可是來過日子的,真傻,真糊涂透了。我們不是早說好的,要在這里生一大群兒子嗎?)我突然意外地興奮。/不再只有愛情才帶給我靈感。你看沒有熟悉的鴿哨鳴空,棲在白居寺後面的那群野鴿子仍然飛來了。
這段語言,幾乎沒有邏輯可言,而成了一時心態的如實寫照。但若閱讀全篇,則便可以從這段文字中產生多向的非線性的感受,而覺得這文字敘述之妙了。
再看王蒙《春之聲》中一段語言︰門 地一關,就和外界隔開了。那愈來愈響的聲音是下起了冰雹嗎?是鐵錘砸在鐵砧上?在黃土高原的鄉下,到處還靠人打鐵,我們祖先的胳膊有多麼發達的肌肉!呵,當然,那只是車輪撞擊鐵軌的噪音,來自這一節鐵軌與那一節鐵軌之間的縫隙。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輕柔的歌曲嗎,叫作什麼來著——《泉水叮咚響》。如果火車也叮叮咚咚地響起來呢?廣州人可真會生活,不象這西北高原上,人的臉上和房屋的窗玻璃上到處都蒙著一層厚厚的黃土。廣州人的涼棚下面,垂掛著許許多多三角形瓷板,它們伴隨著風,發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悅著心靈。美國的抽象派音樂卻叫人發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們的楊子榮詠嘆調時有什麼樣的感受。京劇鑼鼓里有噪音,所有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嗎?反正火車開動以後的鐵輪聲給人以鼓舞和希望。
這段語言,敘述列車啟動後主人公的感受與情懷,確有些"天馬行空"的味道。但通過這些似乎雜亂、隨意的語言,不可以從總體上窺見或體味主人公(或通過主人公而傳達出來的作者)的情懷與心境麼?
在當代小說中,"原生態"類語言的適當借鑒,可以產生特定的藝術敘述效果。但也要有所節制。"原生態"語言畢竟還不能直接等于小說的敘述語言。因此,不考慮小說敘述的藝術需要,而肆無忌憚的照搬,一點兒也不顧人們習慣的語言規範,毫無意義地故意不要任何標點符號,專門以描摹人的潛意識或半睡半醒的朦朧狀態中的思維為唯一興趣,就必然寫出令人無法讀懂因而也就毫無價值的東西了。
小說的敘述語言本難以人為分類、嚴格區別的。上述六類介紹,只是就其傾向、特色而言,而實際上,它們往往是互相包容、彼此滲透的。這一點,望讀者體會,並在自己的小說敘述中作有機的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