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狙擊手 初戰淞滬(20)

作者 ︰ 獨孤手

那剩下的一顆手榴彈,是為了在最後關頭用的。

拄著步槍站起來的時候,左臂的傷口猛地疼了一下。這人緊張的時候不覺著,一放松下來就感到不好受的滋味了。

「是該歸隊啦。」——他對自己說。

他把步槍背在肩上。盡管已經打光子彈了,但三尺來長的槍身還是顯得那麼有生氣。

胡桃木的槍體貼著自己的身子,讓他覺著非常的親切。

突然,他記起自己忘了做一件事,于是又把槍放下來,然後從左胯上的刀鞘里拔出刺刀,接著整個人也坐下來了。

他準備在槍托下方補上後來的幾條刀痕。

起風了。帶著暑氣的晚風撩動他身上殘存的草葉偽裝。

他一下子想起了剛才的戰斗情景︰

那架負傷的中國飛機從他的頭頂掠過,雙翼激起的氣浪撲打在他的頭上、身上。

他慢慢停下了手里的活兒。

蕭劍揚重新站起來,收起刺刀。

數目已經不重要了——

打就是了,直到打光子彈,或者打光鬼子。

他背好槍,朝西面偏南的方向走去。

晚風吹過他破碎的軍衣。殘霞的血色浸透了他滿是泥土的面龐,並且滲進他的眼里。

遠方,炮火正濃。

?51師——抗日戰爭中有代表性的部隊,為當時國民革命軍的主力部隊。首任師長為王耀武。

該師幾乎參加了抗日戰爭中每一個階段的每一場意義重大的戰役︰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大捷、上高大捷、常德保衛戰,以及對日寇的最後一戰——湘西雪峰山會戰。

?中正式步槍——又稱二四式步槍,為抗日戰爭時期中**隊主力部隊的制式步槍。該槍仿制自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口徑7.92毫米,槍全長1110毫米,槍全重4千克,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

該槍性能優良,操作簡單,結實耐用,火力強大,其殺傷力超過三八式步槍。

?「見紅就立正」——當時國民革命軍軍服的左胸上都有一塊胸章,官兵們把它稱之為「符號」。

「符號」的內容包括軍餃標志、姓名、部隊番號、兵種、官餃、職務、佩用年度等等。

「符號」的大小一般是長9厘米、寬7厘米,周圍有一圈寬約0.5厘米的邊框。邊框的顏色︰將官紅色、校官黃色、尉官藍色、士兵白色。

當時的官兵經常在隔著很遠的地方,就能憑「符號」邊框的顏色來大致判斷對方的餃級,以決定自己是否要先敬禮。

如果看到紅色邊框,那麼對方肯定是將級軍官。趕緊立正吧,伙計!

?作為一名神槍手,不但要講究準頭,而且要講究彈著點的分布。一般而言,彈著點的分布越密集越好。如果能像一朵梅花,那說明該射手的射擊技術相當出色。

?濛江——今日吉林省靖宇縣,位于吉林省東南部、白山市北部、長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當地群山連綿,林木茂密。1946年2月,為紀念在此犧牲的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濛江縣易名為靖宇縣。

?飛龍——東北的一種珍禽,上國宴的。很好吃,但很不好打,打頭就更難了。但打頭就可以不傷到它身上的肉,這樣獵獲的飛龍更美味,價值更高。

?「對眼穿」——紫貂毛皮珍貴,好獵手會盡量讓子彈從紫貂的一個眼楮射進,從另一個眼楮穿出,這樣一來,得到的貂皮上就不會留下槍眼。

?綹子、胡子——舊時東北地區對于土匪、綠林好漢的稱呼。

?響窯——指有錢人家的莊院,一般有武裝家丁護院。

?灰色的鋼盔——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革命軍的主力部隊比如87師、88師、51師配發的都是德國造的35頭盔。

1935年年內,國民政府從德國進口鋼盔95000頂;1936年5月,國民政府代表團訪德期間,訂購了鋼盔220000頂,同時訂購了用于生產德式鋼盔的「花樣」241000頂。

?羅店——上海市的一個歷史名鎮,素有「金羅店」之稱。它位于上海寶山區西北部,距市中心28公里。

在「8.13」淞滬會戰中,中日兩國的精銳部隊在羅店一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雙方反復沖殺,傷亡慘重。羅店因此得到一個形象的稱呼——血肉磨坊。

?奮勇隊——那個時代所稱的「奮勇隊」,就是我們常說的「敢死隊」。

?擲彈筒——當時侵華日軍裝備的一種輕型支援火器,相當于一種微型迫擊炮。口徑50毫米,發射微型榴彈,無支架及瞄準具。可以用來填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

它攜行方便,操作簡單,不佔編制。作為一種單兵面殺傷武器,它曾普遍裝備日軍一線部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抗戰狙擊手最新章節 | 抗戰狙擊手全文閱讀 | 抗戰狙擊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