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刑警 黑暗與憂郁的哥德龐克式魅力

作者 ︰ 12龍騎

黑暗與憂郁的哥德龐克式魅力——黑暗奇幻

奇幻文學,是一棵枝繁葉茂,根源源遠流長的參天大樹。在這棵大樹上,有著許許多多的分叉,標志著不同作者往不同方向努力的成果。其中,最廣為人熟知的,有以《魔戒三部曲》為代表的史詩式奇幻;有以《龍槍》、《被遺忘國度》系列為代表的,中世紀式「劍與魔法」奇幻;有以《銀河英雄傳說》為代表,架空歷史式奇幻;有以《哈利。波特》前一、二集為代表的青春校園式奇幻;也有以我們中國文學名著《西游記》為代表的中式奇幻。它們各有特色,以其獨特魅力,吸引了無數讀者前赴後繼,為幻想文學這棵大樹提供源源不絕的新鮮血液,使它長盛不衰。

而在這許多風格各異的奇幻分支上,有一類卻總是躲在不見天日的陰暗角落,不為人所深知。它沒有史詩的厚重悲壯,沒有架空歷史的宏大架構,沒有劍與魔法的激動人心,更沒有校園的童趣活力。有的,只是陰森、黯淡、沉默、壓抑。

它就是哥德龐克式風格(gthi-punk)的黑暗奇幻。

要了解何為黑暗奇幻,首先必須了解什麼是哥德龐克式風格。這實際上是由兩個單詞組合而成的名詞。(gthi)和(punk)。所謂哥德式,原意有兩個解釋。前者,為指代一種建築風格。它由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整個歐洲。主要見于天主教教堂之上。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造型宏大莊嚴,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後者,即哥德式文學,則發源自十八世紀後期的英國,具有濃厚的「非現實主義」特性,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恐怖、神秘、驚悚、以及與現實生活最大程度的相互結合,是它最大特色。

黑暗奇幻的特色不僅在于哥德式風格,更在于龐克(punk)文化的滲透。和前者一樣,龐克文化同樣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與延伸意義。簡單說來,就是一種現代工業文明發展到達極限後,彌漫著反動病態的社會現象。它起源于美國的六十年代,人們將心中憤懣以叛逆的言語、衣著、音樂甚至暴力等方式表達出來。毒品、性開放、奇裝異服、怪異發型、重金屬搖滾、改裝機車等都是它的外在表現。而其內在,則表現為悲觀、頹廢、和無處不在的末世情意結。

當歌德式風格與龐克(punk)文化結合,正宗意義上的黑暗奇幻,就此宣告誕生。

黑暗奇幻的故事,不存在于虛無縹緲的異世界,也不存在于沉沒海底的失落大陸。它就在我們身邊發生,在一個充滿了世紀末氣氛的現代化大都會里展開故事。

主角不是不知世間事,整天沒事就玩玩愛情游戲,名字月兌離現實刻意求怪的王子公主,貴族千金,而是落拓失意、滿臉胡渣,飽經風霜磨難的成年人,與英俊瀟灑溫柔美麗等形容詞絲毫沾不上邊。他們身上穿的不是陵羅綢緞、華衣美服,而是充滿頹廢、永遠一成不變的半舊風衣。在他們身邊,既沒有雲影仙山,也沒有海市蜃樓,更不存在瓊樓玉宇的美景。只有昏暗陰沉的巨大城市迷宮。

這座超級大都市,表面平靜,帶著病態的繁榮,實質暗地里暗潮洶涌,形勢緊張得一觸即發。高聳入雲的林立高樓構成華麗眩目的外圍,當你深入觀察時,則到處是臭水橫流、垃圾成堆的貧民窟。絕望而麻木的人們衣不遮體,骨瘦如柴,手里提著空空如也的酒瓶,神情呆滯地凝望著永遠灰沉沉的天空。饑荒和失業困擾著他們,他們居住的房屋殘破不堪,觸目皆是破敗絕望。政府官僚無一不是貪婪**,只手遮天。即使其中罕有地出現了一兩名依舊具有正直良心者,也敵不過整體的沉淪與罪惡。每一名富豪都有不為人知的恐怖內幕,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全都染滿了受害者的血淚。

巨大的歌德式風格建築物,是這座城市的標志。它總是厚重而沉郁,帶著不祥感覺,擁有著無數尖銳高塔,陰森森充滿詭秘。各種詭異雕像裝飾在高塔之上,張牙舞爪地威脅與監視著城市的每個角落。只有那隨處可見的教堂與聖歌,是無力對抗邪惡的人們唯一的庇護所。午夜的街頭上,無數流氓與暴走族駕駛著摩托車縱橫飛馳,不時發生槍擊與械斗。警察們若非政府派來的走狗,專門抓拿無辜者,便是早和罪犯們同流合污,對眼前的罪惡不聞不問。

在黑暗奇幻的世界里,主角們不是救世主。他們雖然同樣大多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但他們無法拯救世界,更無力使這城市的狀況有任何改變。他們唯一能做的,只是盡己所能,在極有限的範圍內構築起一處心靈淨土,好逃避那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巨大邪惡。偶爾,他們會在于邪惡的永恆斗爭中取得一點點上風。然而,邪惡的力量是如此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即使你的勝利看起來多麼輝煌燦爛,都注定了只是暫時的,邪惡終將卷土重來,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具威脅性。無論你擊敗它多少次,都無法動搖得了它的根本,更不用說把邪惡徹底鏟除了。面對邪惡的抗爭本身,就注定了是絕望且徒勞。

在黑暗奇幻的世界中,一切都既激烈極端,又曖昧不清。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一目了然的。人物的正與邪也難以下一個人人信服的定論。這是屬于成年人的奇幻世界,只有在對比現實社會中的種種以後,你才會發現,原來黑暗奇幻的世界是如此真實得恐怖。它總是以一種非常人的視角去透視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達著那種陰郁、痛苦和空虛的感情世界。為半虛構背景表達死亡和痛苦等主題的黑色風格。在這里所發生的一切,並非無中生有的荒誕,而是現在中的情形經過藝術加工放大後的延伸。換言之,當你在閱讀黑暗奇幻時,請別忘記,你不光只是在閱讀一些不可能發生的故事,你實在正閱讀著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人生。

介紹至此,你是否對黑暗奇幻多少有些初步了解,並且產生興趣了呢?如果你想擺月兌幼稚,步入成年人的世界,更進一步探索黑暗奇幻的魅力,那麼,以下的一些作品,就是你的首選之作。

《再生俠spa》

由托德。麥克法蘭所創作的奇幻漫畫,在1997年8月1日改編成電影全球放映。主角再生俠的形象完全顛覆傳統,不再是超人那種完美好男人,而是行事亦正亦邪,道德標準模糊的社會邊緣人形象,他甚至不能算是人,只是一具腐爛的活尸!

在故事中,主角是一名被政府出賣的軍人,對妻子的愛使他寧願用靈魂和地獄魔王撒旦作出交易,換取一個重生機會,搖身變成容貌丑陋、身穿紅披風、掛著鐵鏈的不死怪物。五年後他回到地球,卻發現妻子已經改嫁,地獄也處心積慮地想要摧毀他內心最後的人性,將他收編為地獄大將領軍進攻天堂;無情獵殺地獄爪牙的天使更是毫不松懈的追殺他,使他無處容身,只能在加封中掙扎求存……。再生俠的故事,整體風格大膽血腥、風格詭異。劇情牽扯天堂與地獄的斗爭,曾經令萬千讀者為之瘋狂。

《蝙蝠俠》

蝙蝠俠是黑暗奇幻世界中的老牌英雄。他的外號就是黑暗武士。電影鬼才蒂姆。伯頓在1989年所拍攝的《蝙蝠俠》和1992年的《蝙蝠俠之再戰風雲》,就充分運用了哥德龐克式風格的手法,完美再現了蝙蝠俠故事的冰冷、陰沉精神。電影中彌漫始終的哥德式風格建築、詭異的黑色幻想氣氛,以及古希臘悲劇式的戲劇沖突,使它完全擺月兌漫畫中本來僅有的幼稚成分,成為值得讀者反思的文化大餐。而2005年的《蝙蝠俠之開戰時刻》,則更進一步,讓英雄成為凡人,令白天變成黑夜。陰暗、孤獨、冷漠,充滿悲劇性和超現實黑色幽默感的人物,因為雙重身份而無所適從。主角蝙蝠俠的思想更背負無比沉重的包袱,始終在恐懼中苦苦掙扎,比起蜘蛛俠式的荷里活式簡單直白,可謂遠遠高出了一籌。

《魔鬼代言人》

這部電影根據安德魯。內德曼的小說改編而來,在這個故事中,人們仿佛能感覺到超自然的魔力,正在法庭上空旋繞。由萬人迷的奇諾。李維斯飾演主角——律師凱文。洛馬茲。他和妻子瑪麗。安一道來到紐約,參加曼哈頓著名律師事務所的招聘考試以展示法律才能,這家律師事務所老板叫約翰。米爾頓。起初一切十分順利,凱文夫婦大受老板器重,連接接手重要的案件。然而,由于凱文太忙,無暇顧及他的妻子,瑪麗很是苦惱,漸漸地迷上了玄學。凱文則在工作中喜歡上了一位神秘紅發女郎。表面上凱文功成名就,美滿幸福,實際上過去美滿的家庭正處在破裂的邊緣。而這一切,都是來源于撒旦的陰謀…

《驚情四百年》

月兌胎于史鐸克(brastker)的《吸血伯爵德考拉》,完成于十九世紀末葉(1897年)。

公元1462年,德考拉伯爵受命出征,誰知就在他獲勝之時,謠言卻流傳他已戰敗被殺。他的妻子莉莎悲痛欲絕下自盡,班師回國的德考拉面對妻子尸體。憤怒地責問上帝,用長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酥,從此投向魔鬼,以鮮血作為生命,成了永生不死的吸血伯爵。

四百年後,1897年的倫敦。年輕律師約拿受命到德考拉城堡去辦理地產手續。德考拉伯爵發現約拿的未婚妻美娜與莉莎驚人相象,認定美娜就是莉莎轉世再生。他決定找到美娜,找回自己遺失四百年的真愛……

迷離而淒美,跨越四百年時空,生死不逾的真愛。為吸血伯爵的多情、優雅、高貴形象打下了所有基礎。可以說,沒有這部小說,就沒有了今日在眾多奇幻作品里大放異彩的血族。它一舉奠定了吸血鬼的所有特征。可以說,它正是黑暗奇幻初期歷史上最具有分量的重量級作品。

《變身怪醫》

由英國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于1886年發表。這部作品對于人性善惡的刻畫是如此經典細致,以至于故事書中的主人公杰凱爾醫生和海德在英語中也成為一個習慣用語——dr.(杰凱爾醫生和海德先生),就特指有雙重性格的人︰一面善良(杰凱爾醫生),一面邪惡(海德先生)。

小說主角杰凱爾是個心地善良的醫生,他偶然研制成一種藥劑,喝下去後變得形象猥瑣猙獰,覺得一切社會道義與義務感的束縛都消失,成為邪惡卑鄙的人。天亮前他又配了藥喝下去,恢復了原形。本來是想通過這樣的變化在晚上釋放自己的壓抑與苦悶,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隨著時間推移變身次數的增多,海德越來越強大,在海德即將佔了上風完全佔據他的心志的時候,杰凱爾終于下定決心毀滅了自己。

杰凱爾醫生與海德先生的不斷變身,體現的是善與惡的斗爭。善與惡都是真實的我,一體共存,無法單方面舍棄哪一方。無論單純的善和惡,都不足以支持一個人生存下去,而要生存,就必須不挺地在善惡之間作出抉擇。這種掙扎不但貫穿小說故事,也在真實生活中不斷的重演。因為每個人都具有多重的性格或者心情,這正是人性的縮影。這部經典小說不但是科幻名著,更可當作心理研究類來通讀。曾經被李安導演搬上銀幕的電影《綠巨人》,就受到了杰凱爾醫生與海德先生故事的深重影響。

補充︰

黑暗奇幻最有魅力的地方,不光在于黑暗中的反思,更在于黑暗中的微弱卻不根絕的光芒。

哥特這名詞,最先起源于法國,但在德國發揚光大,哥特一詞在德語里的意思是‘瘋狂‘或‘癲狂‘‘狂亂‘等。德國的許多教堂建築都是哥特式的,最有名的是科隆大教堂。其建築特點是︰廣泛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輕盈剔透的飛扶壁以及彩色玻璃瓖嵌的修長花窗。哥特式教堂外觀巍峨挺拔,內部空間高曠,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崇高的感覺。

哥特式建築的另一個特點是外部裝飾的雕像,(繼續搜得)哥德式的雕刻都是附屬於建築,特別是教堂的建築,其人物造形纖瘦修長是受拜佔庭的影響。柱子和門板沒有一處空著,刻滿了聖經中的人物,及來自異教傳統神話裡的魔鬼。其風格有希臘式的美感,不同於拜佔庭藝術的僵硬衰弱。比其他中世紀美術柔和化,一方面也是民眾信仰形態的轉變,雕像從壓抑的感情轉為溫暖和平氣氛。如大量聖母像之出現。

哥特風格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其實在文藝復興期間,歐洲內部動亂不斷,除了德國,其他國家國王都沒有實權,諸侯林立,各自為政,關稅紊亂,基督教世界也不安寧。有三位教皇之爭、基督教改革運動等。上層社會普遍對基督教心存懷疑,但是普通民眾仍需要心理上的支撐。而當時各種教派邪教巫術迷信也很流行反正就是個亂七八糟熱熱鬧鬧的時期呀。教會聚斂了大量財富以支持文化教育藝術活動,有錢好辦事,教堂建得宏偉盛大繁瑣豪華也是正常的事了。雖然文藝復興其實是極少人發動的,最終也是少數人獲益,但是它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卻是豐富的,其意義和功績是公認的。

恩,再談談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思想。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追求的是生活的快樂和對世俗社會的挑戰,不再滿足于基督教義提供的虛幻愉悅和未來天堂.文藝復興不僅僅恢復了古代的經典文學,還同樣恢復了對快樂、自由的追求。在經歷了1000多年超自然的道德戒律的束縛後,人們更渴望一種異教徒式的精神自由。

另外,不管是什麼藝術活動,都是要花錢的,商人、銀行家和教會雖然是投資者,但是真正使文藝復興發展起來的是中產階級興起所帶來的實用主義。學者們開始懷疑教會的信條,認為教職人員不過是享樂主義的俗人。他們不再受到知識和倫理的束縛,解放的感官充分欣賞著自然、男女、藝術之美。這種新的自由在使人們陷于道德的混亂、個人注意的分崩離析以及國家的奴役之前,為人們創造了一個令人驚奇的時代。

從法國的集市到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貿易城市,大量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在期間往來。各種不同的人混雜交往,促使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通過商業、戰爭和思想的途徑,傳播至整個歐洲。當時以酒神或美神為名的狂歡活動,在意大利可是很盛行啊~~~~(奸笑ing~~)[以上三段引自《歷史中的英雄》美,威爾;杜蘭特,稍有修改]

對照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與以往的教堂建築風格迥然不同,也就基本能夠理解了吧

再說哥德式文學,而是揉合了後現代主義的punk文化以後的新時代的黑暗。「末世情意結」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缺少了這個就只是18世紀的古舊東西了。正如蜀山劍俠傳和誅仙,雖然一脈相承,大其中自有分別。

「不屈不撓永不服輸保持純正良心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固然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俺覺得還不夠。只有徹底的墮落,而且是在保持清醒的情況下完全滑落黑暗的深淵,並且成為黑暗的一部分,才是這類文字的最大魅力所在。在這種觀點上看,舉蝙蝠俠為例子其實並不恰當。因為無論如何蝙蝠俠還是一位英雄,處處受人歡迎和贊揚的。

真正夠贊的是「夜訪吸血鬼」系列。主角已經完全轉變為吸血鬼,不再遵循人類的行為與道德準則。這才是真正徹底的黑暗

因為黑暗系小說比較少見,所以只好拿一些電影出來了

罪惡之城

烏鴉

移魂都市

搏擊會

夜訪吸血鬼、吸血女皇

夜行神龍

其實我很想說《大都會》和《a;i》的,不過那屬于純正的科幻,只好放棄……

作為導引文來說,還未夠班次啊

要在血液里摻入蜂蜜,讓那些稚女敕的孩子在甘美的夢中走入永恆的黑暗之霧中才可以。多加入些引用的文字,似有似無的點撥一兩句。讓沒看過的想找來看,讓看過的想再看,不要一味空洞的自己敘述,要多用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要了解歌德龐克式的風格,那麼,了解白狼的(黑暗世界)是最好的。這系列d10的trpg規則書中刻畫的世界背景,就是充滿了高大威嚴的黑色建築、奢華叛逆而又陰郁病態的世界觀的歌德龐克式的社會。

至于電影《烏鴉》,是鄙貓所看過的電影中極少數以歌德龐克風格的世界為背景的影片之一,另兩個就是蝙蝠俠系列中的某一部(具體哪部……喵忘記了……),和去年或者是前年的電影《吸血鬼女王》。

歌德文化是一種獨特中世紀復古風格的音樂、藝術、文學的文化範疇。在音樂上它承襲了70年代歐美punk搖滾音樂的音樂風格,在藝術上表現為一種對12——16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強烈復古傾向。在文學上演變為那種隱郁怪誕的神秘黑暗文學。哥特文化實際上傾向于那種非暴力和平主義被動寬忍的生活態度,但在許多媒體中卻錯誤地理解為那種極端暴力的,仇視少數民族的和白人至上主義的邊緣文化。哥特文化總是表現出一種孤僻梳離,陰沉的精神氣質。它總是探討那些引人去深思的社會問題、種族歧視、戰爭和仇恨。精神上對死亡的迷戀,驅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試圖于去找尋對生活、痛苦、死亡的另一種思考

歌德龐克,歌德主要用于描述和渲染氣氛,而所表現的中心思想則是龐克主義,一個表外,一個表內。龐克風潮的出現,本身就是在一個類似于歌德式的環境中出現的,以國內的情況看來,如果惡化下去,也差不多快了。主要是人們無法給自身定位,找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和對無望未來的恐懼才帶來這個。以一種異常的反社會的病態的行為方式來宣示自我的存在。以國內來說,憤青這種東西其實就是它的前身了,只不過還沒有發展到那麼極端。

龐克,基本上算人們是對社會不滿的一種宣泄方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地獄刑警最新章節 | 地獄刑警全文閱讀 | 地獄刑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