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號,李芳澤一行人到了漢口碼頭,有句老話說︰裝不進的吳城,卸不完的漢口,是說這兩個地方的水運繁忙。
因著江上太陽及辣,李芳澤、神秀、馮嵇三人就沒出過船艙看江景,等到了漢口碼頭時,卻是被漢口的繁榮景象給震驚到了。
一般的內陸城市,一到炎炎夏日,街上就少有人出沒了,漢口這地方卻不一樣,太陽再毒辣,那街上還是人來人往,一個個精神的很,大著嗓門吆喝,嗓門大,也是漢口人的特征之一。
漢口的繁榮,是因為湖廣的漕糧都要在這里交兌,銷往湖廣的淮鹽也要在這里轉運,所以漢口商賈雲集,貿易繁忙,所以這里的商業、交通頗為發達。
李芳澤忽然想起的武漢的熱干面,後世的人常說,到了武漢,不吃一碗熱干面那是白去武漢了。她還記得以前在武昌或漢口火車站停腳的時候,總能看到來往的人手中有端著一碗熱干面滋溜溜吃的爽快。只可惜,現在熱干面還沒誕生,吃不到。
他們始一下船,就有一堆抬著有遮陽頂的滑竿的漢子們跑了過來圍住了他們,紛紛說︰「列三個大爺,來錯翹子撒,要克哪希我們帶難們克」(三位大爺,來坐轎子喲,要去哪里我們帶您們去?」)
這架勢,就像後世一到車站,就有一堆開摩的圍上來接客一樣。
這可苦了李芳澤他們來自外鄉的三個人了,一句也听不懂,不過這不打緊,看樣子是叫他們坐滑竿,李芳澤心想漢口這地方雲集四方之人,想來碼頭上的轎夫們會有懂江淮官話的,于是微笑著說著官話︰「我們要去驛站,煩幾位帶我們過去。」
大熱天的,一群人在這里等顧客坐滑竿掙幾個錢,確實有些不容易。其實驛站一般離碼頭不遠,稍走幾步就能到,只是李芳澤看著心軟,就應下了。
沒想到有幾位確實懂官話,且還會說︰「好 ,大爺上坐,咱們這就把三位送到驛站!」
三人在驛站歇了一晚上,次日,李芳澤穿上青色的七品鸂鶒補子官服,在碼頭找了個會官話的本地人當翻譯,帶上禮物,坐了驛站的轎子去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去拜訪左右布政使。
為送這禮物,還花了好一通心思,她不清楚左右布政使分別是什麼樣的人物,那麼就不好有的放矢。還好馮嵇提醒,甭管是什麼樣的人,總之都是讀書人,只管往「文」的方面送。李芳澤就想到了自己穿越時帶的書,還有一本《昭明文選》和影印版《御賜澄清堂法貼》,這兩樣禮物在當下看來也是不輕的,且很體面。
到了衙門口,按照以前的慣例,李芳澤給門子送了小荷包,讓後報上名號,遞上名刺。不想這門子挺規矩,還道︰「我們列希不興搞列套。」然後拿著名刺往里頭報信了。
翻譯人立刻翻譯,說這里這興送門包這套規矩,還小聲跟她說,兩位布政使大人管人嚴厲,衙門里當差的人都規矩的很。
能把手下的人管的服服帖帖,說明這位大人本事不小,李芳澤雖還未見兩位大人,但已有些好感。
不消片刻,門子便出來帶著李芳澤去勘驗司驗明部照,然後又去了主簿廳做登記,最後被一個衙役帶到一間屋子,奉上茶水,而後說︰「大人還在處理公務,相公稍坐。」
誰知這一等,便是大半日,一直到了下午,也沒個人管她吃飯的事,早就饑腸轆轆了。翻譯人也餓的不行,又等的不耐煩,便在李芳澤跟前抱怨︰「我的大人,小的家里還有事要忙呢,這要等到什麼時候喲,也沒個飯賞的吃。」
他急,李芳澤如何不急,也不知道布政使大人故意冷著她呢,還是真有事要忙。翻譯人還繼續嘀嘀咕咕著,只是改了口音說漢口話,李芳澤也不懂,心想,反正布政使也不是本地人,大抵是會說官話的,留著翻譯也沒多大用處,便賞了幾個錢給他讓他離開了。
一個人枯坐,更是難耐,李芳澤的心思轉了好多遍,按理說下官匯報,也算是正事,無須以有正事忙的借口忽略掉她這個正事。除非真有特別要緊的事要處理,可看衙門里頭差人的狀態,又不像是有了要事發生的樣子。
一直到了快天黑,李芳澤終于把人給等到了,卻只到了一位,穿著緋色錦雞補服,不知是左布政使張錦修還是右布政使呂文英。
李芳澤彎腰行禮︰「荊門縣知縣李芳澤,拜見大人。」
對方微微抬手,說道︰「小友請起,坐下說話。」
听他這麼說,李芳澤頓時心如明鏡了,「小友」是有科名者對沒考取秀才的儒生的稱呼,然而李芳澤既然已經被賜為進士出身了,這個稱呼便不再適合她了。
這位大人是接到「通知書」了的,應該知道她的出身情況,然而此時故意用小友這稱呼,便是不承認她的身份了。
那麼今天讓她枯等一整天,也不差人管她飯食,很大可能是有意而為之。
也難怪,他們進士出身,都是一步一步考來的,乍一見她這樣秀才都沒考上的人一步登天被賜為進士了,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
李芳澤雖然理解對方這種心思,但並不代表內心不會不介意。只是不好當面翻臉,便堪堪承受下來了。
「多謝大人。」
「本官是左布政使,右布政使呂大人還在處理公務,分身乏術,所以沒能來。」
李芳澤合拳︰「原來是張大人,久聞大人之名,今日下官能得一見,甚幸,甚幸!」說完,拿出包裝好的禮物遞到張錦修跟前,「這是下官備的一件薄禮物,乃是一部《昭明文選》,此書有一奇,印刷之字只有蠅頭大小,遂只一本便容納所有內容。」
誰料張錦修並不看禮物,反問︰「閣下是哪一科出身?」
李芳澤心中一頓,知道張錦修這是有意在為難她,先前呼她為小友,就是不承認她的身份了,現在還要問她是哪一科出身,勢必是有話叫她難堪。
遂先自己揭自己的短,說︰「叫大人笑話了,下官哪里有什麼出身?原本今年四月要府試,誰料遇上了反王叛亂之事,遂俯視為成,自今還是個童生。只是在叛亂中立下了微薄之功,感皇上如天之德,賜了正德十二年丁丑科進士。」
大明的官員從來沒有顧人臉面一說,向來嘴上不饒人,就要當面讓人面紅耳赤下不了台才好看。李芳澤此番雖然先一步揭了自己的短,張錦修還是有話要刺她以刺。
「既不是真正的進士出生,我看著書還是閣下留著自己看吧。」又道︰「這做官吶,須得讀好聖賢書,方能明天理,才能治國導民。否則若是以白丁去料理民生,天下豈非要大亂?閣下說是也不是?」
李芳澤微微一笑︰「大人這話,下官不敢全全苟同,讀聖賢書自然更容易體察天地之道,明天地之理,然聖人雲,人之初,性本善,也有未讀而明理者,否則如何有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之語?且那飽讀聖賢書的,也未必能體天地萬物之心,與父母保赤子之心。反而慘刻無道甚矣,如那蔡京熙寧三年進士第一,反倒做了奸臣,這卻是何故?且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可見,若是有德之人,雖為白丁,亦可成為名揚天下古今的好官,飽讀詩書之人,也會是那遺臭萬年之輩。」
張錦修听李芳澤把他的話批駁的一無是處,面色難看的很,便道︰「閣下此言,似把自己比作虞舜傅說這樣的現賢了,實在不謙虛甚矣!」
李芳澤卻說︰「下官仰慕過往先賢,勢必也要做後世的先賢。」
張錦修听了,三尸暴跳,七竅生煙,大罵︰「狂徒!無知狂徒!汝以童子之身,安敢口出狂言?!」
相比于先前的不安,眼下李芳澤靜心了許多,她淡淡反問︰「難道大人不以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為榜樣麼?」
張錦修吶吶無言,天下間的讀書人,都有個出閣拜相使天下大治名留青史的理想,他自然也想過要做管夷吾這樣的人。然此時,若是贊同李芳澤,便是認輸,若是不贊同,那豈不是打自己的嘴?
李芳澤站起身朝他再次彎身,而後起身道︰「大人,下官雖無正式出生,但有一顆為百姓謀福之心。下官到底配不配做這個知縣,還請大人監督,若是下官真無這個才能,日後下官便卸印辭官,回家去做學問。天色一晚,不便叨擾,下官告退。」
出了布政使司衙門,李芳澤深吐一口灼熱之氣,暗想,這下把上司給得罪了。不過適才她就算不這麼硬氣,也還是會因為出身問題被他瞧不起,若是做小伏低反而會更掉底子,倒不如硬氣點還顯得自己有些風骨。
不過,這下倒是對大明的刀子嘴官員有了些認識,這還只是第一關,以後還不知道要遇到多少這樣人,而最讓她當心的是因為自己身份問題將來會鎮壓不住下級……
李芳澤上了轎子了,郁郁地回到了驛站,明天還要去見按察使,恐怕又是一場口水戰……
作者有話要說︰碼字手殘黨,到現在才更了兩更,著急啊,不知道十二點前能否在再碼一章,求老天發功!
PS︰之前六十三章說趙公公給李芳澤發了紅諭,是我搞錯了,應該是部照,我去修改一下。
再PS;正德年間的漢口其實沒有文中的這麼繁榮,發展才起步,一直到乾隆年間才有這樣繁榮的景象,因為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