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個人要純白手起家,很難。
難在哪里?難在要有貴人相助,而且要是合適的貴人,既然是貴人,就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之所以叫合適的貴人,是有原因的,人這一生,勞碌奔波,可能會踫到很多的貴人,可是他們並不會對你有實質性的幫助。所謂合適的貴人,就是這個貴人能真真正正的改變你的人生軌跡,讓你的人生真正有了轉機。
一個人要成功了,可能要感謝很多人。但是一定會有那麼一個人,你回過頭來想想,他給你帶來了轉機。
對劉邦來說,張良就是這麼一個合適的貴人。雖然漢初三杰蕭何功勞排第一,那是因為他工作做得多,做得細,做得好。而張良,他給劉邦帶來得是方向,是戰略,行軍打仗,建功立業,爭霸天下最需要的就是戰略。
戰略是什麼?它是理想,它是目標,它是方向。我描述的比較簡單,還是舉例來說吧,比如三國諸葛亮的隆中對,讓劉備有了奮斗目標,不用四處寄人籬下,它就是戰略。比如宋初趙匡胤定的先南後北統一天下策略。又比如朱升給朱元璋提出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九字訣。再比如毛澤東的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論持久戰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等等,這些都是戰略。
一個人,有了理想,會飛得更高更遠更堅定。
一支部隊,有了戰略,會更有斗志更有精神更有勝算。
此時此刻,打算投靠秦嘉的劉邦恰恰最缺的就是這個方向,推翻秦朝,怎麼個推翻法?推翻之後應該干什麼?投靠秦嘉對嗎?真的就一直寄人籬下?怎麼跟諸侯處好關系?
這些問題估計是深深困擾著劉邦,別以為劉邦整天游手好閑不干活,手腳不動並不代表他腦子不動,試想一下不動腦不動手腳的人怎麼能取天下?我相信他其實沒有史書寫的那麼懶散,而恰恰相反他願意動腦,才能善于納諫,善于分辨,善于將將。
相逢不如偶遇。
劉邦和張良實實在在是偶遇。劉邦在去投秦嘉的路上看到前面一隊人馬,為首的更是相貌不俗。張良也看劉邦人數不少,劉邦更是額寬鼻挺,頗為神氣。
互相打量一番,便搭起話來。
在下是城父縣的張良,要去投楚王景駒,您是哪位?
在下是豐邑的劉季,早就听說你的大名,可不可以下馬聊聊?
看出來了吧,劉邦四十幾年雖然游手好閑,可真不只是吃喝拉撒睡,他能結交張耳,更听說了張良,還能跟蕭何,曹參打成一片。請問流氓能做到麼?
真是流氓,可能結交的就是斧頭幫的李老大,廟街的十八少,村東頭的小霸王等等之流。
兩人下馬找了個安靜的地方便細談。萍水相逢,就促膝長談,到底談了什麼,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不妨猜猜。
漢書,史記,都有‘遂屬焉’的記載,資治通鑒上是︰道遇沛公,遂屬焉。
關鍵是這個屬字,很明顯,就是歸附,歸順的意思。別忘了張良是要投景駒的,而劉邦也是去投景駒的,一個要投景駒的韓國貴族後裔在途中遇到另外一個投景駒的落魄頭領,前者竟然改變主意投了後者。
他們能談什麼呢?能讓張良改變主意。讀書不多的劉邦當時對于未來是沒有什麼概念的,他有的就是先混口飯吃,偶爾做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夢,而熟讀兵法的張良卻素有賢名,胸中頗有韜略,對未來肯定有長遠的打算,這樣地兩個人是不會談些市井八卦,家常瑣事的。
一個人願意跟隨另外一個人,必定是後者對前者很肯定,很重視。如果你的老板對你毫不重視,你還會為他打一輩子工麼?老板有自己的抱負,打工者同樣有自己的抱負,那時候的張良,做良臣能臣輔佐明君就是他的抱負。
這番談話只有一個可能,張良說出了他心中的抱負,說出了做良臣的理想,說出了起義發展的方向,天下的形勢等等之類很有見地的話,而劉邦大悅,認為他說的很對,認為自己就應該這麼辦,這讓祖上五代輔佐韓國君王的張良來說,真是良禽遇到了明主,所以便毫不猶豫轉投劉邦,盡管劉邦現在還很弱小。
也就是劉邦與張良的這次談話,以後劉邦對張良幾乎是言听計從,而且張良有個感嘆,「沛公殆天授也!」
張良是劉邦的貴人。那張良是何方神聖呢?
張良,字子房,祖居韓地,祖父開地,曾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張平,也曾扶佐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張平去世。死後二十年,韓為秦所滅。韓國被秦國滅亡後,張良就散盡家財找人謀刺秦始皇,得到一個身長九尺的大力士,便為他打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鐵椎,在平武縣博浪沙這個地方,張良與大力士埋伏正來東巡的秦始皇,沒想到擊中了秦始皇的副車,惹得始皇帝大怒,在全國嚴查刺客十天,沒有追查到,秦始皇只好把博浪沙附近的村民全都殺了,以泄心頭之恨。
張良改名躲到了下邳,身為逃犯,卻依然仗義,經常藏匿朝廷的重犯,也是當時的豪杰。而項羽的另一個叔叔項伯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項伯與張良的關系非常好,才會有後來鴻門宴前一晚的一幕。
張良之所以這麼神奇,據說是得到了黃石公贈與的兵書《太公兵法》,這書得來的可不容易。張良去邳橋閑逛之時,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故意將鞋子扔到橋下河灘里,叫張良下去取回來,張良見是老人家,不便拒絕,跑下去拿了上來,那老人又叫張良幫忙穿上。張良果真畢恭畢敬的幫他穿上,老人很高興,叫他過五天來橋上詳談。過了五天,張良去了,卻發現老人先到。老人不高興了,又叫他等五日,結果張良又遲到。第三次了,張良干脆半夜就爬起來,老人才滿意,送他一本《太公兵法》,叮囑他讀懂就能縱橫天下了。
張良日夜攻讀,終有所成。
看到這里,我悟出個道理,去某某橋的時候,如果有老人家叫你提鞋,你就提吧,說不定也能獲贈什麼,,要沒有就當孝敬老人家了。
一部兵書就能讓張良滿月復韜略,我想不是兵書神奇,還是跟張良自身的聰慧,融會貫通有關吧。
所以,不要以為得到一部九陰真經就能練成九陰真經,還有可能練成九陰白骨爪。看各人的慧根了,繞來繞去,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迷信于一部書就能學到真本領,還是要學習跟實踐相結合,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