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舊事 劉恆的殘局

作者 ︰ 墨如楓

皇帝是一個「被幸福」的職業。

能力強的很痛苦,能力弱的很無奈。它能呼風喚雨,雷霆萬鈞,手握四海蒼生福祉,魂系天下河山萬里。

然而,歸根到底,皇帝也是一個人,一個有心有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七情六欲的人,既然是人,那麼就無法免俗,即便群臣的山呼萬歲听得都出老繭,皇帝自個兒心里明白,萬歲永遠都只能是個夢,夢醒了該上天堂還上天堂,該下地獄還下地獄。

而且,皇帝這個特殊職業,它的痛苦還在于,該員工沒辦法退休,退休也就意味著死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芸芸眾生無數,事情無數,哪一天也難得清閑!有時候,芝麻點大的事都得親自批復,一旦消極怠工,宮殿外就候著一堆大臣搬出三皇五帝湯武晉文齊桓等榜樣來醍醐灌頂了。

劉恆每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就是這麼勤勤懇懇地過來的。

他幾乎沒什麼娛樂活動,年輕的時候,唯一的娛樂活動便是去上林苑打獵,與玩伴鄧通輕松地說說笑笑。二十年多前,他戰戰兢兢登上皇位,朝廷要撥亂反正,劉恆深感責任重大,自然不敢懈怠。

劉恆極少出巡,按現在的標準,屬于不折不扣的宅男,每天到前殿‘打卡’上班,到御膳房吃飯,下班回後宮睡覺,看書,批奏章,偶爾逛個街,打個獵。劉恆也有嫌房子不夠大的時候,他曾經計劃修建一個夜宴的露台,後來臣子報告說要花百金,劉恆清楚百金相當于十戶中產人家,于是打消了修建的念頭。

劉恆寧願宅在皇宮里不出巡,一則他認為皇帝出巡沿路必然雞犬不寧,浪費巨大。二是雖說他很少踏出皇宮,卻仍能對民間疾苦了如指掌,當然,這得益于他一手提拔的能臣干吏。

二十年多來,劉恆可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歲月不饒人,從一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變成了兩鬢灰白的中年人。不惑之年,正是很多人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他的父親在這個年紀還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而他,卻顯露出與年齡並不相稱的老態。

在一片海內生平,朝野鋪天蓋地歌功頌德的時候,劉恆卻仍然保持著一顆冷靜的心。

在這個國度里,並非只有他清楚有多少火山口暗潮洶涌。

二十年前,賈誼就曾上疏指出了問題癥結之所在。

賈兄啊,賈兄,難道朕會不明白你的一片苦心嗎?可是,那時朕若輕舉妄動,形勢將無法預料。賈兄啊,賈兄,你英年早逝,乃朕之過也。你可知,朕讀到你的吊鷙鳥賦,朕何其心痛哉!朕將你召至宣室求鬼問神,實是不得已而為之。若上蒼再給朕二十年時光,朕定然采用賈兄之策,奈何天不假年,歲不饒人啊!

劉恆放下賈誼多年前的奏折,長嘆一口氣,涼風拂過,禁不住咳嗽了幾聲。

猛然間,他想起胞弟劉長,又一陣揪心。

當年自己登基之後,是多愛護這位僅存的手足胞弟,有車同輦,有膳同用,而自己怎麼也想不明白,他竟然會被鼓動參與謀反。難道朕不夠愛護他嗎?難道朕不夠包容他嗎?甚至在謀反案發後,朕還是原諒了他。可是…朕卻犯了無法彌補的過錯,若是當初能听袁盎的諫言,不將他發配蜀郡,或許淮南王就不會死!

淮南王的事情至少證明賈誼對于諸侯王的判斷是對的,這些年,朕極力修養生息,不起兵戈,對諸侯王采取了放縱之策。算起來,老吳王(劉濞)已經二十年沒來朝見朕了,他一定是懷恨太子當年誤殺兒子。老吳王軍旅半生,實戰經驗十分豐富。齊王一支也頗多怨恨。若將來有變,王候們聯手對付朝廷,朝廷該當如何應對?若朕一旦不在,又有誰可听啟兒差遣?啟兒尚顯稚女敕,難道留著殘局讓他來收拾?

劉恆每每想到諸侯王的問題,便頭疼不已,因為他已數次得到密奏,吳王正招兵買馬,召集亡徒,意圖未明。為了富國富民的大計,劉恆每次都盡量避開這個問題,但是避到何時才是盡頭,劉恆心里沒有底。

這些日子以來,劉恆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心里泛起了些許不安。劉恆起身,打開後殿的小軒窗,望著盡頭那一抹絢麗的晚霞,心潮頓時澎湃起來。

如果父皇在世,他會給自己一個怎樣的評價呢?雖然還有諸多問題,但這些年國家富了,海內安寧了,我劉恆總算無愧于天,無愧于地,無愧于江山社稷,無愧于父皇!

念及此,劉恆頓時神清氣爽,他當即決定去邊關巡游。一來看看有沒有可用之將,二來必須鼓舞一下邊關將士的士氣。

劉恆厭惡兵戈。然而,邊患卻時時困擾著劉恆,跟匈奴人和親之後,大戰少了,但小打小鬧卻一直沒停過。

冒頓死後,老上單于即位,邊關安靜十幾年後,漢朝出了個宦官,名叫中行說,被強派到匈奴和親,中行說因此怨恨漢朝,當了漢奸,勸說老上單于攻打漢朝。

老上單于在中行說的鼓動下,變成了無賴,對漢朝使臣威逼利誘,索要無度,如果索要不到,便發兵攻入漢境。匈奴人一直奉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原則。

一旦發現漢軍松懈,便劫掠一番。漢大軍一到,早跑得沒了蹤影。

躲又躲不起,打又打不了,茫茫草原,去哪尋覓那些匈奴悍匪?邊關守將只能望草興嘆。

匈奴人不單劫掠邊境人口財富,而且有時候連邊境的政府機關都會招到破壞。

劉恆到達邊關,看著邊關苦難的百姓,望著茫茫草原,劉恆唯一能做的只是大發感慨︰「為什麼我沒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將軍呢,要是有,我還憂慮什麼匈奴呢?」

听到劉恆的感慨,時任中郎署長的馮唐跳出來說道︰「陛下就是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將軍,也不會用他們?」

馮唐此人非常耳熟,得益于唐代王勃寫的《滕王閣序》中的名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能出現在名篇中,雖說露臉的機會少,但也算一個人物。

馮唐的話讓劉恆很生氣,心想我發個感慨,你也得頂上一句!你以為你是誰?

劉恆礙于百官面前,只能把話吞回肚子里。

等人都散了,劉恆把馮唐單獨召了進來問話,「為何在眾人面前羞辱朕?」

換其他人听到這句問話準要尿褲子求饒了,但馮唐卻面不改色答道︰「鄙人不懂得忌諱!」

言外之意就是說別看你是皇上,老子怎麼想就怎麼說。

如果馮唐面前的不是劉恆,恐怕馮唐這輩子就完了,在皇帝面前敢這麼說話,簡直是找死。

劉恆卻不然,他繼續問道︰「你怎知朕用不了廉頗,李牧?」

「陛下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比如雲中太守魏尚斬敵首六級,陛下卻听信他人片面之辭削了他的職位,把他關了起來,請問陛下就算得到廉頗,李牧,能用嗎?」

劉恆听完,思考良久,長嘆一聲,對內史揮了揮手,下令將魏尚放出,官復原職。

馮唐告退後,劉恆的腦中久久盤旋著馮唐的犀利言語,抬眼望著關城外一望無際的山脈,再次輕嘆一聲,心想自己並非雄才大略之人,匈奴問題只能交給後輩們來解決了。

劉恆懷著深深的憂慮結束了邊關的巡游,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富國富民的工作中去了,雖然自己不喜歡刀兵,但劉恆很清楚,漢匈之間遲早要決一勝負。而他所能做的,就是盡量為這個時刻的到來積累國力。

文帝22年(前158年),常年邊患終于演變成匈奴的大舉進犯雲中,上郡,離長安僅百里之遙。

匈奴的驟然出兵讓漢廷極度緊張,劉恆派出三路大軍拱衛長安,為了鼓舞士氣,史無前例地親自到軍營里去勞軍,勞軍辛苦,不過這一趟跑下來,劉恆總算找到了一個可以依托的人。

他發現了周亞夫的將才。

周亞夫是細柳軍營的主將,軍紀嚴明,連劉恆進入軍營都必須下馬緩行。

劉恆很是高興,誰說本朝無將,周亞夫是也!

匈奴入侵一個月後,也沒有跟漢軍正面交鋒,便鬼使神差地撤了回去。

劉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之後不久,劉恆便提升了周亞夫做中尉,掌管長樂宮的護衛。

文帝23年,夏夜,未央宮後殿一如往常般燈火通明,劉恆閱讀完臣子的奏章,正欲起身,突然一陣奇怪的風將軒窗吹開,緊接著劉恆頓覺頭暈目眩,一口鮮血竟噴薄而出,吐在簡牘上。

在外面隨侍的鄧通見狀神色大變,哭喊著︰「皇上,皇上!」

當太醫趕來的時候,劉恆在病榻上已經昏迷。太醫把脈後,直向竇皇後與太子劉啟搖頭。竇皇後與劉啟強忍的淚水頓時奪眶而出。

可能是听到哭聲,劉恆微微睜開雙眼,向鄧通擺了擺手,傳丞相申屠嘉,廷尉張釋之,還有,還有中尉周亞夫速來候見。

不一會兒,三位大臣急急忙忙趕來。先後進入劉恆寢殿,出來之時,三人均臉帶淚痕,向竇皇後和太子點頭致意,卻都哽噎無話。

竇皇後與太子劉啟隨之被宣了進去。

見著皇後和太子,劉恆示意其他人都出去,劉恆硬是強擠出一絲微笑,讓原本哀傷的氣氛更添幾分,安慰他們母女道︰「皇後,皇兒,朕…朕…要去見先皇了,朝中諸事都已安排妥當,你們盡可寬心…」竇皇後和劉啟早已哭成淚人。

此時此刻,垂簾外又是一陣哭喊。

「兒呀,我的兒呀…」

原來薄老太後听聞劉恆病重,也不顧臥榻多年,在侍女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來到未央宮,她撇開侍女,也顧不得母儀天下的威儀,徑直掀開寢宮垂簾,邊哭邊喊,撲倒在劉恆身上。

劉恆見母親前來,也想支撐起身子,奈何渾身無力,只能說道︰「母後,兒不孝,驚擾了母後了…」

薄老太後悲泣地望著自己的愛子,握起劉恆的手,溫柔地摩挲著,「兒啊,不要說這下話來嚇母後,好生養病,娘親自給你下廚做你最愛吃的玉羹蓮藕湯。」

這一刻,薄老太後儼然如尋常人家,她的眼前只有自己的兒子,所以也顧不上皇家禮制,考校言語了,也唯有這樣,才能章顯母子親情。

看著母親的傷悲,劉恆的眼淚也止不住流了下來,「母後,不要難過,兒此生並無遺憾,遺憾的只是不能侍奉母後終老…」劉恆即而轉頭看著竇皇後跟劉啟,緩緩說道︰「皇後,啟兒啊,朕若歸天,要好好侍奉太後,若有差池,便是不孝!」

竇皇後與劉啟抽泣著連連點頭。

「皇後,朕不能,不能再陪你了,啟兒就交…交給你了,朕走…走後,可從速讓啟兒繼…繼位,以防生變!」竇皇後抽泣著,搖頭道︰「陛下,陛下,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劉恆拉著母女倆的手,用最後一絲力氣對劉啟緩緩說道︰「啟兒啊,朕走…走後,喪事宜簡,薄葬,詔書已轉給,轉給丞相,廷尉各執,各執一份。事若有急,當用周亞夫為太尉。匈奴邊患,宜防不宜攻,勿耗民力…善待…善待鄧通,張釋之…」

說完,劉恆便永遠的閉上了眼楮。一旁的薄後無法承受劉恆的離去,竟然昏死過去。需要說明的是,薄太後因為思子心切,一年之後,也溘然長逝。

病榻旁隨之一陣嚎哭,匆匆而來的大臣們在殿外听到哭聲,也齊齊跪地哭泣。

一代聖君終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終于可以休息了。劉恆,廟號太宗,謚孝文皇帝,卒年四十有六。正如前面所說,文者,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愍人惠禮曰文,不恥下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

劉恆,無愧于此。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朝舊事最新章節 | 漢朝舊事全文閱讀 | 漢朝舊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