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不驚地,劉啟接過了父親劉恆留下的皇冠。
劉恆臨死前為了劉啟的順利登位做了巧妙的安排,他把條侯周亞夫直接提拔為車騎將軍。車騎將軍在軍隊系統里的地位僅次于大將軍與驃騎將軍,關鍵在于,車騎將軍統帥著行動迅速,戰力強悍的騎兵戰車部隊,而且,它肩負著守衛宮門的職責。
劉恆的目的不言自明,誰敢阻撓劉啟接班,誰就得先過周亞夫這一關,而要過周亞夫這一關,劉恆相信這樣的人還沒有生出來!
劉恆在提拔周亞夫的同時,將跟隨自己二十多年的郎中令張武調了出去,空出了宮廷守衛長官的職位,坦白來說,劉恆並非不信任張武,但是郎中令這個職位太重要了,內守宮廷,外制諸將,用誰都不如兒子用自己人放心!
劉啟自然十分清楚父親的苦心,但在他看來,父親一直低估了他的能耐,他當了二十三年的太子,這些年國事政事哪一件他不是打理的井井有條,天下遲早是他的天下,誰敢來搶!
三個月守孝剛過,劉啟就做了件劉恆不想看到的事情。
太中大夫鄧通實在讓劉啟犯惡心。
雖說鄧通對他畢恭畢敬,可劉啟一見到鄧通,就想起他為老爹口吸背上的膿瘡的一幕。那時候,劉恆被鄧通的忠心感動,便突發感慨道︰「天下誰能比鄧通更愛朕呢?」
鄧通本想拍點馬屁,卻不想拍到馬腿上了。鄧通則答道︰「有啊,是太子!」文皇帝反問道︰「是嗎,太子會為朕口吸毒瘡嗎?」為了證明鄧通所說,劉恆便找來兒子,要他給自己吸背上的毒瘡。
劉啟听到這個皇命,當時就驚訝地愣住了,雖則也是父子,但太子也算有身份的人,這種髒活怎能他來干。難道父皇瘋了嗎?
劉啟臉憋得通紅趴在地上硬是下不了口。劉恆被病痛折磨,心情抑郁,容易發火,便沖著兒子一頓斥責。
後來,劉啟得知這是鄧通捅得簍子,便決定有朝一日活剝了此人。
劉啟下了道詔書給鄧通,大概意思是你老了,可以退休了。
鄧通是個長得帥的粗人,他四肢發達,卻有頭腦簡單,除了模魚劃船打獵之外,做官的本事一點沒有。要不是劉恆罩著他,早就被眼紅的人給弄死了。
所以,拿到劉啟的免職詔書,鄧通並沒有看出其中的門路,要是稍有點常識,肯定會卷起鋪蓋帶著老婆孩子,從哪來滾回哪里去。但鄧通卻不這麼認為,他以為這是新天子念著他幾十年服侍先皇的苦勞,希望他好好調養休息。于是乎,鄧通趕忙向劉啟表示自己身體很好,不需要休息。
劉啟說不行,你必須得休息。
鄧通看著劉啟凌厲的目光一時慌了神,馬上僕伏在地上,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嘴里不停叨念著先皇先皇。
劉啟性子本就帶點急躁,見鄧通動不動就抬出先帝,而且一陣光火。他立起身子,奏折在幾案上「啪」的一聲。鄧通卻仿佛中了邪般,繼續磕頭如搗蒜,以他的智商,能想到的辦法除了一哭二鬧三搬出先帝,是想不到別的辦法了。
這時,只听劉啟大聲喝道︰「衛士,把他給朕拖到大牢里,移交廷尉府審訊!」
鄧通很快就被拖出了後殿。
劉啟看著鄧通的丑態,心中惱火,「這樣的人怎能在朕的廟堂之上?父皇啊父皇,兒實不得已而為之,請您不要怪兒了!」
廷尉張釋子見著宮中甲士把鄧通扭送過來,便有一陣不祥的預感,聯想起當初將太子跟梁王攔在宮門外,便不由得一陣顫栗。
張釋之問宮廷內侍道,「何罪?」
內侍答︰「老奴不知,廷尉明斷即可!」
說完後便轉身離去,張釋之一頭霧水,轉身來問鄧通,鄧通對著張釋之一個勁地喊冤,張釋之見著他厭煩,未發一言就叫人把他押往大牢里了。
「看來皇帝要動手了,鄧通再怎麼說也是先帝臨終要保的人!」張釋之突然心煩意亂。
這時候,新任內史晁錯抬頭挺胸地就到了廷尉府。說起晁錯,在朝廷早已小有名氣,文帝時被舉為孝廉,因文才出眾受文帝賞識,後來調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成了劉啟的啟蒙老師,現如今,太子成了皇帝,晁錯便成為劉啟最為倚重的大臣,在劉啟立足未穩之時,晁錯暫任內史,每天陪侍劉啟身旁,可以預見,晁錯會在不久的未來成為朝中又一權臣。
這麼一個紅的發燙的人物,張釋之自然不敢怠慢。
晁錯也不多話,徑直掏出劉啟諭旨,宣道︰「張廷尉接旨!」
按漢律,像非正式的諭旨大臣是無需下拜跪迎的,但張釋之現在模不透新皇帝,便一違平常,應聲下拜。
晁錯見狀眉頭挑動了下,心中不覺底氣來了,想當初見到廷尉大人,他晁錯禮敬有加,沒想到今日卻反了過來。
時也,勢也。
「著廷尉府嚴查鄧通貪贓枉法之罪狀!」晁錯高聲宣道。
張釋之恭敬地接下諭旨,晁錯也不跟他多說話,便轉身上轎離去。
張釋之手捧諭旨,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這鄧通還未審問,罪狀未明,何來‘貪贓枉法’之說,況且,一道諭旨也無需晁錯這種新任權臣親自來頒布吧,這一切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似乎透露著什麼訊息。如果真有,那麼解釋只有一個。
張釋之長嘆一聲。進入書房,思慮再三寫下一份辭官書,放入暗箱鎖住。
以他的判斷,鄧通是在劫難逃了。鄧通一倒,那麼下一個或許就是自己!
這就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吧,當今天子性格急躁那是全天下皆知,他若認定的事必然會急著動手,即便將來後悔也是在所不惜。等他動手,倒不如早日離開。
劉啟畢竟不是劉恆啊。
張釋之打定主意後,仰頭向天際望去,劉恆的音容笑貌盡在眼前,他喃喃道︰「先帝啊,臣不能為江山社稷盡力了啊!」
鄧通被打入大牢的消息不脛而走,往日皇帝跟前的紅人成了階下囚,凡是跟鄧通有過節的人便趁勢落井下石,不日關于鄧通的罪行就像雪片一樣飛到劉啟的龍案前。
劉啟看著堆積如山的彈劾揭發奏折,讓他沒想到平日看似左右逢源,八面威風的鄧通,父皇依賴的近臣,竟然會如此劣跡斑斑。
劉啟雖然性格急躁,但卻也極善于見微知著,他的心情並沒有因為抓到了鄧通的罪證而高興,反而更加陰郁了。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父親會倚重如此奸佞之徒。父皇無疑是聖明的,然而如果鄧通如此不法,他又怎能毫無察覺?聖明如父皇者,尚且無法察覺奸猾之徒,那我呢,我能做到嗎?
劉啟無心閱讀奏折,他要想通這個問題。他走出前殿,踱步來到前殿正面百步之距的天祿閣,天祿閣與石渠閣是宮中藏書之地。劉啟開始翻動著以里面的各種藏書,希望從聖人言論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劉啟依稀記得自從板殺吳王太子時,他便被父皇關在天祿閣里習誦聖人言語,一面以示懲戒,一面學習禮儀,所謂禮讓而溫。整整一個月啊,那是怎樣的煎熬?!他還清晰地听到母後在閣門外的哭泣和哀求,他也清晰地听到父皇嚴厲的聲音︰「國之儲君,不知禮,不守法,急躁處事,暴虐殺人,將來便要誤國誤民!」
急躁處事,暴虐殺人劉啟當時听到父皇的斷語,連死的心都有了。但年小的他熬過來了,雖然整天被禁囿在狹小的閣樓里很是枯燥無味,在天祿閣里,除了一遍遍地翻看那夾雜著發霉氣味的竹簡,實在無事可做。
但劉啟卻在那時,真真正正地學會了思考。
以後每當他有想不明白的事,他便會在天祿閣與石渠閣轉悠,往往有意外的收獲。
劉啟看著眼前無盡的藏書,急躁的心情頓時平靜了下來。
在翻閱到韓非子的之時,猛然間,他豁然開朗,鄧通是愚鈍之人,無非是貪利,對國家對朝廷並無大的破壞作用。可恨可怕的是那種偽善而有心機的小人。
父皇不會不明白鄧通的劣跡,但他卻把他留了下來,也是沖著這一點,這是一個愚鈍沒有心機的貪利之人,而且還有一些雕蟲小技。但是這麼多彈劾鄧通的奏章又怎麼解釋?
唯一的解釋是,世態炎涼!樹倒猢猻散,人走茶涼,其中有些是真的,但一定有大部分是捏造的。我大漢煌煌五十載,世態炎涼便已如此一般,國之不幸!
想明白這些,劉啟已經想清楚了對鄧通的處理。
巧的是,廷尉府已經把鄧通的罪狀已經呈了上來。
劉啟打開一看,無非是鄧通利用嚴道銅山中飽私囊的罪名。至于什麼結黨營私,意圖謀反等等之類的純屬子虛烏有。當他看到奏章上寫著鄧通十分配合,對罪狀供認不諱之時,劉啟竟然大笑,他心想︰「以鄧通的個性,即便安他多少個罪名,只要能少受點牢獄之災,他定然都會供認不諱,這個張釋之,判案倒真是公正無私!」
劉啟基于鄧通的罪證,更為了打擊樹倒猢猻散的不正之風,決定沒收鄧通所有家產,連飯錢也不要留下,貶為庶民。
鄧通由天下首富驟然變得身無分文,而且加上養尊處優慣了,加之年紀大了忘記了勞動,無權無勢的鄧通到哪都不討好,不僅是好友,甚至是親戚都躲得遠遠的。館陶長公主見他可憐,不時賞他幾口飯吃,後來長公主忙于儲位之爭,就無暇顧及鄧通了,饑貧交迫的鄧通最終餓死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冬夜。其狀之慘,讓人唏噓不已。
二十年前,有個相士說鄧通會餓死。二十年後,鄧通真的餓死了。
不管是真是假,有那麼句話說出來警醒世人,出來混,總要還的。做人,還是得常懷敬畏之心,少發不義之財。
鄧通在朝廷消失後,一個深夜里,張釋之褪下官服換上便服,把廷尉大印封存放好在幾案上,然後對著官印拜了三拜,對在府外等候的家老問道,「夫人和公子都安排好了嗎?」家老點頭,他便頭也不回地鑽進了軒車之上。
軒車直往長安東南角馳去,半個時辰之後,張釋之下車來,對著肅穆的霸陵行九叩大禮,便又上車緩緩離開了。
翌日,一道奏疏擺放在劉啟的龍案上,劉啟打開一看,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