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什麼?」牛剛心中一動,這蛟龍是牛剛凝望胡去悲點楮的五爪金龍引出來,胡去悲一定知道什麼。難道這蛟龍確有實物,而非虛妄。不過牛剛沒有把自己要說的一下子全倒落出來,而是出言反問道。
「這龍啊!」胡去悲引導道。
「師兄,你見過這樣的龍?」牛剛道。
「嗯!」胡去悲重重地點了點頭。
「夠了!師弟,你又說胡話了,這世間哪來的龍。」徐去缺喝道,
其他人不明白胡去悲緣何如此,可老和尚大弟子徐去缺卻是知道的一清二楚,老和尚收徒,雖說品行純良是第一要點,可是憑老和尚的眼光,收的弟子資質如何差得了,最不濟練拳練進鍛骨那是沒問題的
胡去悲的資質那當然也是百里挑一的,可是在胡去悲和牛剛差不多的年紀時,突然犯了 癥,見誰跟誰說自己見到了龍,病好後也無心練拳,反而專研起了怪力亂神,當起了神棍,一塊良材就此當了柴燒,你說可不可惜!
想到此處,徐去缺不禁有點憐惜地看著自己的師弟,心道︰「師弟好了五十多年的 癥怎麼突然地又犯了。當年的那場 癥,把師弟害得失去了慧根,落得一生平庸,如今這….」
「師父…」徐去缺為難的看向了老和尚,當年諸位師弟皆不在山中,他恰逢上山拜會,胡去悲犯 癥的事只有他與師父兩人知曉,一直是他在山中照顧胡去悲,師弟康復後他才離開。去悲師弟犯 癥的病史,不知該不該向眾人言明。
「師兄,我說真的,我真的見過龍,就是這個眼神」胡去悲喃喃道,「對,就是這個眼神,當年他就是這樣看我的!」
「剛兒,說說這是怎麼回事吧!」老和尚小聲吩咐徐去缺過去安撫有點失態的胡去悲,心中仿佛有了定計,向牛剛問道,同時給了牛剛一個如實說的眼神。
「這就是我今天走火如魔的證據…」牛剛見老和尚允許便將自己今天遇到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從自己用觀想法練習卷龍棒法,到自己見到了由胡去悲點楮的五爪金龍,領悟到了如何鑄就自己棒法的魂,再到自己凝望那條五爪金龍的雙眼,覺得那龍好似活了過來,被自己激怒後,粉碎了那張龍床,變身蛟龍想自己撲來,而後消失,自己也醒來,而後這個手中的這個木塊也刻上了這條蛟龍。
牛剛沒什麼講故事的天分,可在座的都是心智通達之輩,從牛剛的敘說听出事件的大概是沒什麼問題。
「剛兒,你確定你不是睡著了!」呂四九看向了牛剛,有點不懷好意的樣子。
「當然不是,你做一個這樣的白日夢給我看看。」牛剛反駁道,對來意不善者客氣不得,尤其是有點頑童潛質的呂四九,得針鋒相對!
「你當真沒有睡著!」呂四九有點不死心道。
「你睡著了,手還能自己動彈,雕刻出東西嘛!再說我之前一直在木頭亂劃,根本就沒想著刻出什麼來。」牛剛再一次確認道。
「…」
「好啦,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了!」老和尚打斷了呂四九的胡鬧,溫言道。
院子里的氣氛被胡去悲弄得有點尷尬,可再被呂四九這麼一鬧,頓時活絡了起來,大家也放松下來,專心听老和尚有何高見。
「你們可知神是如何來的!」老和尚有點高深莫測地問道。
眾人皆搖頭,對這種很有深度的問題,誰也不敢隨便論說。
「你可知道狐突?」
「什麼糊涂?」眾人都有點听不明白老和尚要說什麼。
「師叔,你說得可是狐突廟打得那個狐突?」還是牛剛這個當地人反應及時。
從這里往西行二三十里,有一種狐突廟,據說是個宋朝建築,很有名氣,現在是什麼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牛剛也從來沒有去過,不過「狐突廟」這個名字很有特色,跟「糊涂」諧音,有點搞笑,牛剛听說過也就記了下來。
「沒錯就是那個狐突!」老和尚笑道。
晉獻公時,有「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被殺,狐突的兩個外孫,狐季姬生的夷吾,小戎子生的重耳都出逃在外。當宮亂平息,夷吾在齊國和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史稱晉惠公,在位14年。晉惠公死後,子圉被立,史稱晉懷公。他即位以後,根基不穩,對他威脅最大的正是在各國有良好聲譽的重耳,當時依然流亡在外。為了削弱重耳的力量,晉懷公就下命說跟隨重耳的人必須回國報到,若不回來,則誅其全家。跟隨重耳的有十九人,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最著名的是與寒食節有密切關系的介子推,可在當時,狐突的兩個兒子狐偃和狐毛恐怕要更重要一點,他們是重耳以後回國執政乃至春秋爭霸最重要最得力的助手。
命令到狐突處,狐突卻不肯听命。他說︰「古往今來,兒子出仕,父親一定要告訴他忠誠。我的兒子跟著重耳已經許多年了,如果現在叫他回來,這和我原來說他的可不一樣了。我不能教子以二心事君。你要逞婬刑殺人,我听命就是。于是狐突被殺。」
狐突被殺第二年,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他感念狐突的忠誠,厚葬其于封邑馬鞍山,且立祠祀之。
起初,人們只是同情他而對他多有祭祀。祭祀狐突成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不過久而久之,人們並不只是在單純地因同情,又或感念他的忠孝而祭祀,一些神異傳說被附會在了他身上。
古中國是農業大國,靠天吃飯,對北方的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是氣候干旱,而在古代,人類的科學水平比較低,對于風雨的來臨無法預測掌控,只能祈禱于神靈。狐突作為當地一個比較有影響的神靈,人們自然會去乞告于他。另則,禱雨得應實際上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簡單,無論多麼干旱,雨總會下的。這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干旱得越久,下雨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而另一方面,干旱得越久,人們對于神靈顯應、普施恩澤的希望也更熱切,只要某次禱雨中,神仙居然「顯靈」了,人們自然奔走相告,並形成思維定勢,把來此祈雨當作風俗習慣保存下來。
祭祀他的狐突廟也越來越多,不再只是單純地懷念他。光緒《山西通志》記載,狐突「雁門以北,祠宇相望,太、汾二郡亦無縣不祀」,有如此規模的原因,志上同時解釋「俗傳神司雨雹」。
在狐突廟的壁畫上,有一張布雨圖,在圖上,鬼卒為前導,龍王為扈從,電母雷公、風婆雨師各持法器作法,夜叉舉傘羅,狐突端坐傘下,左手執杯,右手揚拂,作施雨狀。
這張布雨圖表明,時至今日的狐突,已然成為了一位可以興風布雨的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