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熄戰。
那黃龍烈火馬方向處,只見得黃興一手揮劍,一人沖在部隊的前面,也不顧及周圍的炮火,炮火打過來,但是怎麼也打不到他,看來不僅勇敢,而且馬上功夫也是一流。也只顧著沖,隨行的將校看見主帥這般勇猛,不由的也一股腦兒的跟了過來,那後面的士兵更是緊隨其後。樓上的炮火仍然接著優勢的距離,不停的朝著袁世凱本部轟去,看來這下袁世凱的北洋軍,也傷得不清。
袁世凱此時再也沉不住氣了,也從腰圍處,抽出金刀,發了一聲喊,全軍分三路進攻。
兩兵相遇勇者勝,顯然袁的部隊雖然裝備精良一些,但是苦頭沒少吃,銳氣和膽量明顯降了下來。交火不一會兒,就成了優勢,看來這下是要被湘軍包餃子了。
袁知道此時再站下去,有可能會全線陣亡,看到此景立馬下令︰撤回岸邊再作計較,可是革命軍哪里放得了他,死咬著不放,等回到岸邊陣地駐守的時候,又死了不少北洋軍。
袁世凱,是個精明的人,回到帳中,自己吃了暗虧。
「沒想到黃興回到自己的本陣了,這可是塊硬骨頭,該如何是好了?」袁世凱也倍感壓力不小。
南方湘軍處,黃看見袁終于撤了,自己也不追趕了,帶上自己的人馬,吧軍隊駐守在岳陽城外,以防止夜襲。
就這樣,一方仗著自己武器精良,人多勢眾,一方仗著勇敢。但是都是精兵強將。每天來來回回,你來我往,硬是連續打了三天三夜。于,二十三日,雙方終于停火,倒不是因為打累了。而是孫文這邊來了急電,急電發給了黃興,黃興看後,又將急電寫成信函派人轉交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接到信,還以為是威脅的,結果一看,原來信封上面是寫的議和。便將信中說其厲害,信中如下︰袁公︰
你我二人本是萍水相逢形同陌路,然記得我曾與你在北京見過數面,當時我年幼,正是風華正茂讀書之時,想必你肯定是忘了。當年正值學生,入中堂府,想見張之洞等清廷要員,張之洞因我是儒學子弟拒不入門,並命人取上紙筆與自己附上對聯戲我,上聯為「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當時我見此人狂傲,不由回對「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當時張之洞便邀我進堂,當時袁兄也在,不覺已別已有三十余載。
你我本是世外中人。但因得敵憂外患,八國侵華,九州顛覆,中國危在旦夕。我等本是書生,卻也放下儒筆,月兌下儒服,不由棄文從武,轉戰南北,二人皆是出于救國。近來,當年的相識,未料到今日會有此戰,但彼此印象又逐步加深,這幾天來戰火連天,硝煙彌漫,我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且讓我細細闡明︰你我二人若久戰之後,必有一傷,倘若我贏得這次戰爭,天下之際必定全部實行民主,倘若吾等失敗,也是清廷死灰復燃,到時候你仍舊還是你的總理大臣,即使令兄贏得這場戰爭,到時勝後,想必也是精英盡失,所屬殆盡。清自來就不要漢人掌軍,這次實屬例外,倘若清廷在後方韜光隱晦,反過來過河拆橋,找借口將你革職查辦,當日令兄,時犯有腳氣雜癥,清廷硬是將你清閑三年有余。以我之見,兄切不可再信清廷。到時候還是會免不了危急與你。甚至會痛下殺手也絕非例外。即使你勝得我軍豈不是又空有徒勞。更何況若苦戰下去,國中軍事虛空,勢外之力境犯我國,倒是國空兵忘,何以抵御,你我都是愛國之人,更不想中國日後會滅亡吧。
此戰,令兄就收手吧。鄙人尚可先撤其舊部。你看若何?事後我們再作計較。是合入我編,還是死力效清,誰利誰弊,令兄想必比我更加清楚,至于那次暗殺,是鄙人的不對,久候一定給你登門道歉,但原則是你能加入革命政府。吾一定保舉令兄,新政之門大力為你敞開。
曾在京都,我見得兄當日練軍,包括言談,都舉止不凡,政治見底也遠勝過足下。不妨南北議和,你我二人直指清軍,到時候不枉為國公元勛,豈不美哉。
望令兄,願三思後行。誠心相邀,還望勿要推辭孫文于年︰1912.1月20
袁世凱接信看後,仔仔細細的看了三遍,覺得甚感其理,況且各方面戰事,都陷入僵局。整理了半天思緒。袁這個人、他本來幾乎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看著南京被新軍佔領。這時袁世凱的心里清楚得很,清廷和新軍誰都不要得罪,但對誰也不要太客氣。不是這次刺殺,他還真的不會打這場戰役,也是怕革命軍勢大,久後難除,其實袁的心里也正準備打算撤軍,這信一來,正好做個順水人情,于當晚回信個孫,同意撤離自己的部隊,會北岸駐守,也叫上自己所屬余部,盡數停止進攻,日後再別做計較。袁在信中也加了幾條,問孫,什麼時候可以當面派人會談,信中還暗語的體現出了,我入革命軍,我能得到什麼職位的雲雲。
當時的政治形勢,北京清王朝政權仍然存在,革命黨人佔據南京,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袁世凱和手中的北洋六鎮,成為了當時左右天平傾斜的砝碼,毫不夸張的講,袁世凱傾向誰一方,誰就可以掌控大局。所以對清王朝和革命黨人來說,袁世凱都是不得不爭取的力量,可以說得袁世凱者得天下。所以袁世凱怎麼回信息,自然說得起這番話。
孫很快的答應了袁,並信中說道,只要貴軍一致對清,並帶領北洋軍,一同加入南京革命政府什麼事情都好談。
雙方得到了初步的妥協,看了這次戰役是打不起來了。袁自然清楚再這麼打下去,確實是兩虎相爭,一個滅亡,一個重傷,所屬都退軍,也正中袁的下懷。
這場戰役中,段祺瑞正準備,偷攻湖南的路線,這場戰役也只要他保存的實力最多,但是跟袁的本部人馬比起來,還是顯得不夠分量。行軍中也被袁下了調令,原路返還,回陝西駐守。另幾個軍閥也全都有點懵,但是也撤了軍。都在想這軍統到底是打得是什麼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