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提出甲午只要戰敗,日本就會一蹶不振。
很抱歉地說一下,個人認為這種傳統觀點是很成問題的。
第一,甲午戰爭,日本絕非所謂「當掉內 」,不勝就破產。
日本在甲午戰前的八年累積了3900萬日元的財政盈余。
李鴻章在馬關議和時曾對日本的軍費支出有一個估計,指出︰「查兵端未開之先,日本大藏省計存現洋三十兆元,中間計用多少作為兵費,外人雖未確知,今姑將全數作為兵費而論,迨兵端既開,日本復借國債洋一百五十兆元,作為兵費……東京英字新報雲︰第一次國債洋一百五十兆元中,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銷售,其八十兆元股票雖經售出,而銀洋究未收齊等語。此外尚有民間報效之數,如大藏省存款、所借國債等項,統共合算,日本與中國用兵之費,迄今似必不能過一百五十兆之數,」
根據日本方面的戰爭決算數字(一直統計到9年,包括了此間所有相關開支),包括陸軍運送費3395萬日元,糧食費24萬元,海軍艦船費23萬元,武器彈y 00萬元,其他費用若干。需要主義的是,這是計算了一直到9年的全部開支,包括佔據澎湖,台灣等地的開支。
就算本時空與鎮**開戰開支更大一些,按照兩億日元計算,這些也不足以讓日本破產。要知道,歷史905年日本財政收入超過三億日元。
分攤到每個日本人頭上,2億日元大約是每個人5日元,大約相當于日本人均G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第二,甲午戰爭的賠款,歷史上並沒有用到經濟,90%以上用于軍備擴張。
第三,日本的財政負擔不重。甲午戰時日本國債接近3億日元,大概是每個日本人欠7.5日元,而利率在那個時代不會太高,日本臨時借的特別征討國債已經是天價,7.5%年利,000萬日元。
第四,日本獲取朝鮮和台灣,澎湖,到底得了多少實惠。只要知道日本陸軍大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戰死台灣,特務頭子荒尾j ng在台灣得了鼠疫死掉,後來的台灣總督乃木希典提議用000萬法郎把台灣賣給法國,就知道台灣當時對日本更多是一個拖累。
至于朝鮮,歷史上俄國借助三國干涉還遼,開始壓制日本,侵襲朝鮮,而朝鮮又是個鳥不生蛋的窮地方。殖民地是需要建設才能獲得收益的,短時間內提供不了太多的好處。
第五,日本出口當時主要是向歐美賣生絲,換取外匯,來購買機器設備和武備。這和中國無關。日本經濟力量大舉佔領中國市場,是歐戰時期歐洲勢力收縮之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