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說道︰「動之以武力,必然天下大亂,血流千里,餓殍遍地,小友于心何忍?」
「大亂始有大治,以一時之亂換千秋之治,孰輕孰重,道長當能掂量清楚。」無忌頓了頓繼續說道︰「子青以為,帝王無為,首要的是百官知禮義,然如今亂世君不君,臣不臣,無父無子,綱常倫理已毀,如何讓其知禮義?那便是如對待猿猴般用法度強制其遵守。如何能強制其遵守?便是將其全部囚于籠中,收于治下。故,某伐蜀。」
杜光庭為之語塞,此人已入魔障,所圖甚大,無可理喻。話不投機半句多,不想再多費唇舌,不如離去。
想到此便站起身來,淡淡地對無忌說道︰「小友志向高遠,已非老道所能勸說得了,如此老道便不打擾了,告辭。」說罷,招呼身後小童便欲離去。
百里無忌見狀,心中暗笑,老頭隱世以來便听慣了奉承,原來還是一個凡人。要讓你吐點血,只能用點計謀。
既然來了,多少得留下點什麼,豈可入寶山空手而回呢。無忌也不出言挽留,待老少二人行至院門邊,無忌開口大聲吟道︰「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入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徐軍師啊,你看,這世上所謂有道之人,在亂世中,哪還能想到以已身去拯救天下蒼生啊,不過是去當縮頭烏龜以安已身罷了。」
這話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原意是,鳳凰啊、鳳凰啊,你能對這個道德敗壞的社會怎麼樣呢?未來沒有什麼好期待的,過去的事情也無法挽回。天下政治能正常運轉時,那麼聖人就算是成就了事業,如果天下混亂腐朽,那麼聖人也就只能苟全性命了。
話中用鳳比喻孔子,說鳳啊,你運氣不好,飛到這個衰世。你希望的盛世,一個已經過去,永遠看不見了,一個還沒有到來。你想追求的大同世界幾乎很難實現,但孔子卻仍然義無反顧。在這個衰世,孔子雖是鳳凰,卻比野雞都不如。莊子以此說明孔子在人世間的無所逃。「天刑之,安可解。」
孔子的命不可解,又何須再解,人間的義無所逃,所以也不必逃。正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東晉陶淵明所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為心為形設,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其實社會上沒有絕對的公正和平等,如果執著于此,那麼人生就生無可言了。
無忌說這話大有深意,你老道不是聖人嗎?在此亂世之中,你做了些什麼?不過隱于青城山中行那苟且偷生之事罷了,如今因攻伐蜀國之事特意下山來勸我罷手,你的仁和義不過也是諸候竊國之舉罷了。
果然,以對天道修練為職業的杜光庭怎會听不懂這意思,瞬間紅雲上面,猛地轉身,準備喝斥無忌。
無忌一看這架式,暗自高興,怒了,怒了怒了……。
沒曾想,杜光庭轉身之後,深吸一口氣之後,面色漸漸平靜,只是注視著無忌。
百里無忌暗道可惜。
杜光庭緩緩開口道︰「小友勿使這激將之法。老道花甲之年歸隱青城山,觀天下已非老道一人之力所能改變,無奈之下方才歸隱。小友雖有為民之心,但血腥之氣太重,不為老道認同。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小友可明白?」
百里無忌肅然道︰「道長言之差矣,敢問道長,若你遇一惡人,不由分說上來打你一耳光,你如何應之,是拔拳相向,或是伸出另一邊臉相就?」
杜光庭想了想說道︰「老道可相勸,如不听亦可報官。」
百里無忌道︰「如惡人不听勸,更不許你報官,或者官護之,道長該如何?」
杜光庭無語……。
百里無忌說道︰「之所以稱之為惡人,因其思想與仁善之人不同,以善報惡,惡人無法理解用心,自然不會改正;此時唯有懾其意志,損其體魄,令其懼之,其方會自省。若道長以仁善報惡,試問道長以何報善?如也是以善報之,善惡如何分?世間正因為善惡不分,才使戰亂橫生,百姓受苦。故,子青以為,以惡制惡,以善養善,方可令天下安定。」
杜光庭再次無語……。
百里無忌心想火候差不多了,便邀請道︰「道長心懷天下蒼天,不如留下,指點子青,日後也好聆听道長教誨。」
杜光庭哭笑不得,這黃口小兒實在難纏得出人意料,自己今年八十有三,還有幾天陽壽都不知道,怎可再度出仕。
杜光庭想了想道︰「老道命不久矣,不能再助小友成就功業,要不……。」
無忌心中著急,你老道到是說呀。
杜光庭猶豫再三,問道︰「老道歷年對醫術略有涉及,不知小友可願學醫?」
噗……。終于擠出了點,可我哪有時間學醫,有時間我也不學。
無忌回答道︰「道長美意心領了,子青以為醫者仁心,一人可活千百人,但子青志向是活萬萬人。不過,慶州設有官醫署,道長如有意,可選院使加以傳授,之後惠及百姓,必感佩于心。」
杜光庭雖心有不甘,但騎虎難下,勉強點頭道︰「善。」
無忌趕緊差徐世銘速傳盧詩韻前來,另書信一封,令巴東縣令魏璘直接交接縣務,火速前來。
將杜光庭重新讓回坐下。
盞茶功夫,盧詩韻攜盧小翠來到跟前。
二人見禮之後,杜光庭讓身後道童取出兩本冊子,交給盧詩韻二人,說道︰「老道此生對人體脈絡有些許體會,前些時日將體會整理成此兩個冊子,一曰《玉函經》、一曰《了證歌》。如今贈與你們,還望用于正道,造福蒼生。」
百里無忌趕緊慫恿盧詩韻和盧小翠磕頭拜師,盧詩韻二人不傻,大神當前,福至心靈,立即跪去,磕頭拜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