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也給了後面明軍士兵引爆手榴彈的時間。
手榴彈爆炸從西向東一連串的炸響。
每一聲爆炸,帶走了數條人命,在如此接近的距離爆炸,令任何人都無法閃躲。
蔣延嗣雙手同時抽出了兩個手榴彈,跟隨著明軍士兵向前沖去。
在這一刻,蔣延嗣已經輕松,不必再為著這三百多人的生路煩惱。
唯一令他感到遺憾的是不知道蔣延昭、朱貴超二人是否能平安月兌險,不知道二人是否能將勝州情報傳到明軍的耳朵里。
說時遲,那時快。
對撞的速度極快,就在那一眨眼之間。
蔣延嗣只看到無數遼軍人影從自己兩側閃過,而這時,由于正前方明軍士兵的陣亡,讓蔣延嗣暴露出來,一柄彎刀破空向蔣延嗣當頭劈來。
蔣延嗣瞪著越來越近的彎刀,他沒有閃避,也不想閃避,他要用這瞬間的時間引爆手榴彈。
蔣延嗣不經意地笑了笑,手指已經拉弦。
就在這時,一個人影穿了過來,只听「當」的一聲兩刃相交。
蔣延嗣才知道是朱貴霖替他擋住了這一刀。
手榴彈已經引燃,蔣延嗣連忙將兩個冒煙手榴彈接連向前方擲出。
「轟、轟」兩聲爆炸之後,怪事發生了。
蔣延嗣前面的遼軍騎兵被手榴彈炸死之後,前方視距之內竟已經沒有了遼軍。
蔣延嗣心中奇怪,但根本沒有來得及細想。立即大呼,「前方沒有遼軍,隨我沖出去。」
隨即。明軍跟在蔣延嗣身後,與遼軍交匯而過。
明、遼兩軍只經過了一次對撞交匯,遼軍向西、明軍向東,互換了一個方向。
本來騎兵沖鋒決戰,是需要一次一次對撞,直到一方全部陣亡或者逃跑,而現在。明軍卻只一次對撞就向東而去。
這不但令明之力士兵驚詫,更是讓遼軍覺得不可思議。
向西奔出數里調頭準備再次與明軍對撞的遼軍,到此時才發現。後援的遼軍並沒有出現在視野中,而明軍卻向東逃逸而去。
遼軍前鋒只能選擇尾追。
于是,明、遼兩軍一個逃一個追,按原路返回。
奔馳中。所有人都在思索為什麼遼軍的主力沒有跟上來。
蔣延嗣想不通。遼軍更想不通。
這麼好一個全殲明軍一個營的機會,怎麼可能被主力放棄。
……。
而此時,在原先蔣延嗣與蔣延昭、朱貴超二人分開的地方,一廂明軍騎兵正在與遼軍主力決戰。
蔣延昭、朱貴超二人僅向東奔出二十余里,就與這支明軍騎兵相遇。
在解釋了自己身份之後,蔣延昭、朱貴超二人引領著這支騎兵來援救蔣延嗣等人。
這支騎兵來自燕雲陳延正的麾下。
蔣延昭、朱貴超二人很幸運,竟能在長城邊上遇到這支騎兵。
也因為這支騎兵,第四軍的命運開始重新譜寫。
陳延正並不知道勝州第四軍被圍困的情況。他派出這支騎兵的目的僅僅是「打草谷」。
此「打草谷」並非遼軍的打草谷。
這支騎兵「打草谷」的對象不是百姓,只是遼軍。
勝州被遼軍攻擊的情報陳延正自然已經知道。但百里無忌給他的任務只是防御燕雲之地,勝州是周國的疆土,在沒有百里無忌的命令下,陳延正自然不敢撤離職守去增援周國勝州。
但陳延正心中又不甘心,燕雲之地兩年沒有戰爭了,他麾下八萬明軍早就已經手癢,最重要的是陳延正心底對于劉仁贍的死和邊鎬的重傷一直內疚于心。
陳延正細細思慮之下,就決定以派遣「斥候隊」的名義向西派出了這支騎兵。
這支「斥候隊」明顯已經違規,它的人數已經達到了五千人。
哪怕百萬大軍的斥候隊也不可能有五千人之數吧。
但陳延正明白,這次出去的任務僅僅是「打草谷」。
他再三嚴令,不可與遼軍主力對戰,只收拾小隊落單的遼軍,如果遇到周軍失利,能幫就幫上一把,不能幫也不要勉強。
而領兵之人,陳延正選擇了他的心月復指揮使朱匡業。
本來陳延正想自己帶兵西進,但終究害怕被百里無忌發覺而打消了此念。
這支騎兵可以說武裝到了牙齒,一人一桿火槍、四匹戰馬、十六顆手榴彈、八個地雷,攜帶一個月的口糧。
如果說明國新軍戰力夠霸道,那麼這支騎兵就可以稱為夠奢侈。
不是說武器帶得越多,戰力就越強。
這只說明一點,陳延正是鐵了心,要讓這支騎兵在西邊搞出一個大動靜來。
最好能將遼軍引來,這樣燕雲八萬無聊的明軍就能有點事可做了。
哪怕就是引不來遼軍,這支騎兵也將成為八萬明軍中的精銳。
其實,就是沒有西進,這支明軍也已經是燕雲八萬明軍中的精銳了。
因為這支騎兵不是來自一個編制,而是陳延正從八萬明軍中以隊為單位,選拔組成的。
軍人以戰爭為職業,這句話在陳延正身上得到了體現。
朱匡業作為陳延正從晉國至南唐再到明國,一直追隨的心月復,自然知道陳延正的心思。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朱匡業也是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主。
出燕雲之後,一直沒有沒有遇見遼軍,甚至連周軍士兵也沒有踫到一個,但礙于陳延正的嚴令,朱匡業不敢率軍太過西向深入,只能沿著黃河南北「巡邏」。
正好踫到東逃的蔣延昭、朱貴超二人,問明情況之後,朱匡業心中歡呼一聲,這真是天從人願。
朱匡業向燕雲陳延正派出信使稟報,隨即由蔣延昭、朱貴超二人帶領,向西急趕,朱匡業知道,這次「斥候隊」就是真的有了損失,想必也能交待得過去了,明軍向來注重各部隊互援,這是百里無忌親自設立的軍規,明軍中,見死不救者撤職查辦。
二十里地,瞬間就到,而這時的蔣延嗣卻為了吸引遼軍主力,反向西逃逸而去。
遼軍前鋒隨即追出,但遼軍主力卻被東面而來的明軍騎兵牽制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