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耶律撒剌都待在馬車中,甚至不再騎馬,她無時無刻地守在「狗剩」身邊,如今也只有他能撫慰耶律撒剌的思念之心。.23.
耶律朔古的心月復使者前來聯絡時,耶律撒剌很想不于理睬,可當耶律朔古的心月復使者說出三個字時,她就不能不理睬了。
「百里義。」這三個字不但關系到她的幸福,更關系到她和「狗剩」的安危。
耶律撒剌知道,能知道這三個字的人整個遼國都不多,連耶律璟都不清楚百里義和耶律敵祿會是同一個人。
耶律撒剌隨即將耶律朔古的心月復使者召到跟前細問,可惜耶律朔古的心月復使者知道的並不多,僅是耶律朔古讓他傳兩句話。
「百里義有書信在我處。」和「請設法保我安危。」兩句話,前一句是報酬,後一句是條件。
耶律撒剌自然听得懂,她這時才醒覺耶律璟南下大定府的目的,原來是想收回耶律朔古的兵權,同時很可能奪取耶律朔古的三河烏古部族。都說女人遇情會變傻,耶律撒剌就是明證,但此時,一听到百里義三個字,她就又變聰明了。
耶律朔古是死是活,她可以不理,但百里義的書信她不得不看。
但耶律撒剌並非萬能,就算她執掌鐵騎軍,也無法違抗耶律璟的命令,要想保耶律朔古安危,唯一的可能就是耶律璟打消奪取耶律朔古的三河烏古部族的念頭,至于耶律朔古手中的部族軍和皮室軍兵權。耶律璟鐵定是要收回的了。
做為遼國朝廷總漢兒司事、中書令、北院樞密副使的耶律撒剌自然知道,遼國下一步全力進攻燕雲的計劃,不將各個部族手中的兵力集結整編。耶律璟哪來那麼大數量的軍隊,對燕雲發動全力一擊。
耶律撒剌思忖之後,讓耶律朔古的心月復回復耶律朔古一句話,那就是主動交出兵權,至于之後的事,自有她來調和。
一天後,耶律璟到了大定府。得到耶律撒剌指點的耶律朔古高調地攜大定府中,只要叫得上號的文臣武將,一窩蜂地出城五里外迎接耶律璟的到來。
耶律璟很少享受象耶律朔古這種宿老卑躬的示好。雖說是皇帝,但相對于耶律皇族中,耶律璟依然是後輩,耶律璟內心還是很滿意耶律朔古今天的表現的。雖然沒有說話。但從耶律璟微挑的嘴角可以看出。他內心是愉悅的。
耶律璟其實也不想將事做絕,畢竟耶律朔古是他的叔輩,想要動他,目的一是自己不太指揮得動耶律朔古這些元老宿臣,二則就是耶律朔古所掌兵權太大了,而自己現在太需要兵員了。
耶律璟令耶律撒剌讓鐵騎軍駐扎城外,一行人在耶律朔古的引領下,進入了大定府城中。
耶律朔古既然遵從耶律撒剌的指點。也知道做戲要做全套的道理,這一路上。早已安排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看得耶律璟心花怒放。
大定府乃遼國中京,設有皇帝行宮,而等到耶律璟在行宮落腳之後,耶律朔古毅然向耶律璟請求卸去自己的東南路招討使一職,允準其回歸烏古部頤養天年。
耶律璟顯然沒有料到事情會如此出乎意料的順利,一時間有些愣神,從內心來說,這樣的結局是最好的,但耶律璟還是有些擔心,因為這一切來得太突然,如同耶律璟收緊拳頭想要揍人,結果剛想出拳,目標卻投降了。這令耶律璟心中有些不自在,因而想到放耶律朔古回歸烏古部頤養天年,無疑放虎歸山。可人家都已經將兵權交出來了,連這麼個要求都不答應,有失自己做皇帝的顏面,不竟意之間,耶律璟的殺心漸起,與其放虎歸山,不如一了百了。
而這時,一邊的耶律撒剌開口對耶律璟奏道︰「皇上,如今大戰在即,惕隱乃朝廷柱石,上京的穩定少不了他,還請皇上勸其勉力支應,待大戰之後,再提頤養天年不遲。」
耶律璟心中一愣,耶律撒剌怎會為耶律朔古開口說話,難道這二人已經有勾結?想到此耶律璟心中大寒,如果二人真的已經勾結,那這大定府真就是自己的埋骨之地了。就算有三萬八千皮室軍護駕,單以耶律撒剌的三萬鐵騎軍,就足以掃平皮室軍,何況還有耶律朔古的六萬五千部族軍。
耶律璟面上不敢有絲毫表露,甚至還裝出欣喜之色,說︰「中書令所言甚是,惕隱乃朝廷柱石,豈可在大戰即將開啟之時退隱,朕還要仰仗于你,這樣,朕加授你北院樞密副使之職,會同中書令一起,安定上京治安,為朕攻伐燕雲出力,惕隱以為如何?」
耶律璟雖然奢殺暴虐,但絕不傻,眼下的形勢一目了然,如果耶律撒剌與耶律朔古聯手,要殺他易如反掌,所以,耶律撒剌的面子必須得給,不給,就走不出大定府,甚至出不了這個行宮。
耶律朔古正低著頭等候旨意,聞言,用眼角余光感激地看了一眼耶律撒剌,連忙謝恩道︰「臣遵旨,願為皇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耶律璟見耶律朔古謝恩,心中方才舒了口氣,還好,二人並無反意。
耶律璟依舊裝作高興地說道︰「有二位扶持,朕必定能攻下燕雲,活捉百里無忌、柴榮兩小兒有望了。」
耶律撒剌早已知道耶律璟要攻燕雲之事,所以聞听神情沒有絲毫波動。
可耶律朔古事先卻不知道此事,聞言心中大寒,自己已歸降明國,如今遼國要攻伐燕雲,自己勢必需要做點什麼。可耶律朔古想不通,中原兩國皇帝怎會一起出現在燕雲,也許,這事只能由耶律撒剌解釋了。
當天晚上,大定府外,鐵騎軍軍營。
喬裝而來的耶律朔古與耶律撒剌會晤。
「感謝統領仗義出言,此恩必銘記于心。」耶律朔古為白天之事向耶律撒剌表示感謝。
耶律撒剌的心情復雜,她知道,耶律朔古必已經投靠明國無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