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的那年夏天,我心血來潮翻看著家里現存的所有相冊,但從始至終都沒發現一張老房子的照片,而關于老房子的記憶卻時常在腦海中情景重現,在那艱苦清貧的年代,是它為我們一家人遮風擋雨,祛暑御寒。
老房子是土坯結構,坐南朝北,造型方正,被木椽撐起的屋脊如一本倒扣的書褶,房頂覆有一層鱗次櫛比的瓦片,前後均是一戶兩軒,除此之外,別無修飾。屋內甚是局促,進門右手邊是一張碩大的木質案板,被兩摞方磚支起及腰高來,案板下堆放著生火煮飯用的石炭和蜂窩煤,牆角則簇擁著大大小小若干個陶甕,也叫缸,有盛米的,有盛面的,還有泡著酸菜的;左手邊則是一個長一米五左右的灶台,可同時容納一大一小兩口鐵鍋,灶台與經牆之間盤有一張火炕,炕與灶台則是被一堵半米高的磚柵隔開,每逢冬天,我總會蹲坐于炕沿,趴在磚柵上看著母親做飯。再往里走,只剩左右對稱的兩個小臥室,一邊父母住,一邊爺爺女乃女乃住,我們一家六口就這樣蝸居在老房子里,苦中作樂,從未奢求有朝一日可以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我曾一度追問父親有關老房子的來歷,當被告知老房子是爺爺一手建成的時候,崇拜與景仰便涌上心頭,可爺爺終究還是沒能趕得上新房建成,在自己的杰作里駕鶴歸西也算是僅有的一點安慰吧。
脖頸上燙傷殘留的疤痕或許是老房子留給我唯一的紀念,那時我剛會走路,個子還不及灶台高,當母親盛好剛出鍋的稀飯,一聲「開飯」之後,我便迫不及待地奔到灶台,一把將飯碗扳倒,熱氣騰騰的稀飯便灑在了我稚女敕的肌膚之上,幸得母親眼疾手快,這才避免了大面積燒傷的慘劇發生,但脖頸上從此便永久的留下了板栗大的一塊疤痕,伴我至今。當然,對于這件事情我是毫無印象,只是在我懂事之後問及緣由,母親才娓娓道來。
幼兒園離家很近,放學回家看到母親做飯,我總會自告奮勇的去燒火,最早助火用的是手拉式的木風箱,這玩意兒相當費力,有了電鼓風機之後省了不少力氣,但隨之而來的隱患也難以消除,我就因此而被電擊倒在地兩次,現在想起來還後怕不已,自那之後,凡是與電有關的東西我都避之唯恐不及。飯做好後,一家人便會圍坐在方桌前,伴著昏黃的白熾燈光,其樂融融的喝著稀飯就著酸菜,徜徉著美好的明天。
前院被勤勞的母親收拾的井井有條,各種蔬菜,花卉,應有盡有,後院則育有一干禽畜,除此之外,父母也在不停的嘗試著各種自主創業,磨豆腐,磨玉米糝子,雖然並沒有因此發家致富,但自給自足的日子似乎也忘記了貧窮帶給我們的陰暗,只要足夠堅強,便永遠都有機會感受和煦的陽光。
老房子終究還是因為年久失修,在一場暴風驟雨之後,牆壁坍塌了一個碩大的缺口,父母被逼無奈,東拼西湊,借了一**債,這才蓋起了新房。在我們全家搬進新房之後,老房子便被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棟嶄寬敞的廚房,以及綠意濃濃的菜園子。
生活越來越幸福,而我卻越來越懷念老房子。那里裝滿了我支離破碎的回憶,卻不曾將我劃傷,我感念它帶給我的每一絲溫暖,同時也留戀住在那里的每一縷時光。
從老房子走出來的我們總是被父母教導要學會知足長樂,不攀比,不自棄,只要你秉承淳樸善良,勤奮踏實的美德,總有一天會過上曾經期盼已久的美好生活,待到那一天到來時,讓我們圍坐在一起,契闊談宴,心念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