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八章 孫破虜傳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說起孫堅,我想很多人知道他,主要是因為他的兩個英雄兒子,小霸王孫策與東吳開國皇帝孫權!這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把他的功勞都給了別人,把他過分貶低了,我認為,單以武功和勇氣而言,孫堅可說是三國第一人!(可能有人要向我扔雞蛋,我請各位雞蛋慢點扔,听我慢慢道來!)他是反董第一功臣!

孫堅孫文台號稱江東猛虎,後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這節的名字「孫破虜傳」就由陳壽《三國志》中的「孫破虜討逆傳」而來)。我們前面講過,孫堅在黃巾起義時立過赫赫戰功,拜為別部司馬!(身先士卒,當先登城)涼州之亂時,朝廷派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討邊章、韓遂!「溫表請堅與參軍事,屯長安。」當時董卓為中郎將,他不肯服從張溫調度,孫堅勸張溫把董卓殺了,但張溫不肯。當時長沙人區星帶領一萬多人起義,朝廷封孫堅為長沙太守平定叛亂,孫堅三下五除二搞定了區星,又越境平定了零陵、桂陽的叛亂,被朝廷封為烏程侯!後來因為荊州刺史王叡以孫堅是武官看不起他,被孫堅殺了!(長沙郡屬荊州。這孫堅就做得不地道了,人家好歹也是你上司)孫堅作為長沙太守也參加了反董聯盟(剛才說過他以前就想殺了董卓),他帶兵至南陽,南陽太守張咨不給他糧草,他也把張咨給作了!(這就更不地道了,人家跟你是平級,說明孫堅做事比較魯莽)孫堅進軍到魯陽,與袁術合兵(前面說過袁術是從京城逃出來的,史書沒說他的兵事怎麼來的)。袁術因此得以佔領南陽,上表保奏孫堅代理破虜將軍、兼豫州刺史。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當進軍討卓,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促軍糧。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官屬並會。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輕騎數十先到。堅方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後騎漸益,堅徐罷坐,導引入城,乃謂左右曰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諸君不得入耳。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這段話大概是說︰孫堅派長史公仇稱帶兵去催促軍糧,為此,他在魯陽城東門外集合官屬,設帳飲酒,給公仇稱送行。孫堅與部下官員正在飲酒聚會,董卓部下數萬步、騎兵忽然來到。孫堅一邊敬灑談笑,一邊整頓軍隊,不許輕舉妄動。後來騎兵逐漸增多,孫堅才慢慢站起身。他率領大家入城後,才說︰「剛才,我所以沒有立即起身。是恐怕部隊慌亂,互相擁擠,使你們無法入城。」董卓的軍隊看孫堅部伍嚴整,不敢進攻而退還。

大家看到這個記載可能感覺很熟悉吧,沒錯!這就相當于唱了一出「空城計」!看見董卓大兵壓境而依然飲酒自若的孫堅與看見司馬懿大軍到來而依舊彈琴搖扇的諸葛亮是多麼相似!但歷史上,孫堅這事是真實存在的,但諸葛亮的「空城計」卻是後人虛構的!我想後人在虛構諸葛亮的「空城計」時,很有可能就是參考了孫堅的這件事,而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為了神話諸葛亮也可能故意把本屬于孫堅的事,搬到諸葛亮頭上!

而我要說的第二件事,那就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了,那就是著名的「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以文學角度而言,羅貫中對「溫酒斬華雄」這個故事的刻畫,那真可說是神來之筆,以至于讀《三國演義》的人,無人不知「關公溫酒斬華雄」,關羽那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真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但今天在這里,我要遺憾的告訴各位,把華雄送上西天的卻是江東猛虎孫文台!《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的記載是︰「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這里沒明確說華雄是被孫堅親自殺的,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華雄一定是被孫堅率領的部隊所殺!這又是一個《三國演義》把孫堅的功績套別人頭上的案例!

這要說明的是,一般都認為華雄武功很了得,但那也是《三國演義》我們烘托關羽更了得而故意夸大的,實際華雄武功怎樣史書沒寫!還有三國時期主要是步騎兵作戰的年代,沖鋒陷陣的是士兵和下級軍官,主將處于保護地位。但有時為了攻堅挫銳,主將也要親冒矢石,以激勵士卒(比如孫堅在黃巾起義中的表現),但很少造成兩方主將對打的局面。所以《三國演義》中動輒就單挑的場面,史書上是很少見到的。三國時能見于史書的單挑,可能就只有孫策單挑太史慈、呂布單挑郭汜等幾個而已!

在陽人大破卓軍後,孫堅本可乘勝追擊,但因有人挑撥使袁術對孫堅產生懷疑,袁術不發給孫堅糧草,這使孫堅焦慮萬分。當時,孫堅駐地陽人距離袁術所居魯陽一百多里,孫堅連夜乘馬,直奔魯陽,拜見袁術,孫堅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袁術,于是他的糧食危機得以解除,他繼續向董卓挺進!董卓對孫堅的勇猛頗為忌憚,于是派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並且讓孫堅開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單,答應保舉任用他們。結果被孫堅罵個狗血噴頭!(當時他只是個掛名的豫州刺史,凡事還不得不听從袁術的調度,能斷然拒絕如此利誘,可見他人品之高)

孫堅拒絕董卓的利誘之後就帶兵進軍大谷,此時他離洛陽只有九十里了,董卓見孫堅勢如猛虎,就一把火燒了洛陽西逃了(皇帝在反董聯盟成立之初(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初),就已遷都長安,而董卓是在初平二年四月到的長安)!于是孫堅進入洛陽,看見了被董卓糟蹋的不成樣子的洛陽城!洛陽變成了廢墟,當然不能駐軍了,于是,他帶兵返回了魯陽!至此,《三國志》中對孫堅討伐董卓的戰爭的描述結束了,但因為《三國志》寫得太簡單,對很多事都沒記載,比如說攻下洛陽後孫堅為什麼不繼續進攻而返回魯陽,還有那著名的「傳國璽事件」等等!所以裴注引了大量的材料來說明這些《三國志》沒提到的事,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些裴注所引的《三國志》沒提到但很有名而且被《資治通鑒》所收錄的事!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在張讓等宦官挾持少帝、陳留王逃出宮時,曾記載「六璽不自隨」,而在迎回少帝後又說「失傳國璽,爾璽皆得之」。這說明司馬光認為東漢時皇帝的御璽有六顆,傳國璽是其中一顆,後來其他五顆都找到了,唯獨傳國璽沒找到!但這種說法與《三國志》裴注的記述就有矛盾了,裴注引《虞喜志林》說︰「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這說明裴松之認為,傳國璽不在六璽之內,而且他是有史實根據的,這說明皇帝的御璽有七顆,最重要的是傳國璽!而陳壽在寫《三國志》時也正是看到了六璽與七璽的矛盾,所以干脆有關御璽的事情他就干脆不寫,省得出錯,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陳壽下筆的謹慎!至于我為什麼寫「御璽」而不寫「玉璽」,那是因為這御璽並不一定就是玉做的,孫皓降晉時呈上的那六顆御璽可是金子做的!裴松之對此評論說︰「無有玉,明其偽也。」所以你看《資治通鑒》也只寫作「傳國璽」,可見我們今天「傳國玉璽」的說法是不準確!至于孫堅得到的那顆傳國璽是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那顆王莽時留下的「金瓖玉」,那我就不得而知了,感興趣的人可以去考證一下!

據《資治通鑒》記載「(孫堅)得傳國璽于城南甄官井中!」這與《三國演義》的記載大致相同!但《三國演義》把這事做了一番加工,你去看《三國演義》(毛本)第六回的題目就是「匿玉璽孫堅背約」。那這就是天大的冤枉了啊,裴注上明確說︰「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如其果然,以傳子孫,縱非六璽之數,要非常人所畜,孫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璽,而寶藏傳國也。」這說明裴松之相信孫堅根本沒藏傳國璽,你看孫皓降晉時也只有六顆金璽嘛!(再說孫堅得傳國璽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呢,陳壽寫書時不就因為有矛盾沒寫進《三國志》嘛!)如果《三國演義》說的是真的那孫堅的人品就大大有問題了!

傳國璽的故事還沒完,《三國演義》在後面又說道,在孫堅死後他兒子孫策之所以能起兵創立東吳大業,是因為最初他用傳國璽跟袁術換的兵!而袁術得到御璽後就野心膨脹,後來自稱黃帝,結果兵敗身亡!(我怎麼看這傳國璽比災星還災星呢)

攻下洛陽後孫堅為什麼不繼續進攻而返回魯陽呢?裴注引《吳錄》說是因為袁紹派會稽人周喁為豫州刺史來襲取豫州,當初袁術表孫堅為豫州刺史,自己的州郡被襲(而且還是名義上的自己人),他當然要回救!他兵力本來就不多,與董卓戰時還消耗了這麼多,與袁紹力敵自然沒勝算,那他就不得不借助袁術的力量了!

孫堅雖為一代英豪,但他的結局卻是很悲慘的!《三國志》說︰「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孫堅是被袁術派去打劉表時被劉表的部將黃祖的部隊射死的(估計亂箭穿心,死的壯烈)!後來,劉表與東吳為此成為世仇!

縱觀孫堅的一生,可以說是縱橫疆場無人可敵啊,連大名頂頂的呂布都敗于他手(見《資治通鑒》),但最後卻死于小小的黃祖箭下,不能不說是種遺憾!(當然前面還有被徐榮打敗過一次)他的死與他勇武剛烈的性格是分不開的,應該說孫權是很了解他這個父親的,從他給他老爸的謚號「武烈皇帝」就可看出一二!

《三國志》評價他說︰「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然輕佻果躁,隕身致敗。」說明陳壽對孫堅的忠勇剛烈是很推崇的!但同時對他做事魯莽、浮躁,以致隕身致敗的結果也非常惋惜(這點孫策與他父親最像)!這個評價是非常到位的!裴松之對孫堅的忠烈也是大為贊賞的!而《資治通鑒》用董卓的話說︰「堅以佐軍司馬,所見略與人同,固自為可;但無故從諸袁兒,終亦死耳!」(這肯定是司馬光杜撰的,他難道能知道董卓說過這話?)這句話也可以說是司馬光從側面對孫堅的評價(當然是用董卓的口氣來說)!孫堅的死,固然與二袁月兌不了關系!而我對孫堅的評價這節開頭就講過︰「三國勇武第一人!」這時可以再加一句,那就是︰「中國歷史上難道的一位忠勇剛烈之士!」(這里排不上第一,呵呵)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