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七章 反董聯盟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袁紹被董卓任命為渤海太守之後,冀州牧韓馥一直防範著他呢(渤海郡屬冀州所轄),袁紹想聯合天下豪杰共同反董,但被韓馥牽制,未能起兵(韓馥的冀州牧是董卓給的,但這家伙是牆頭草,後來他看袁紹勢大,就倒向了袁紹)。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袁紹為盟主。袁紹自封為車騎將軍!當時曹*為奮武將軍(不知道誰封的,沒說),也參加了反董聯盟!

這里要說明的是袁紹何以以一太守的職位坐上盟主的寶座,你看其他的什麼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兗州刺史劉岱官都比他大!我們大都認為,那是因為袁紹他們家四世三公啊,袁家門生故吏!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袁術也是袁家的人啊,為什麼當時是後將軍(位在上卿之下,金印紫綬)的他就沒當上盟主呢(不過這後將軍很有可能也是自封的)?這就不得不從袁紹其人說起。

《三國志》說︰「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袁紹這個人至少有兩個優點︰第一、長得帥(姿貌威容)!這一條在古代那是很吃得開的,中國古代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甚至可以這麼說︰「相貌決定命運!」(就是在現代,你長得帥也吃得開嘛!做做偶像明星,當當模特兒)

第二、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折節下士)!這就是說他的人品,我們撇開他以後的種種錯誤和失敗,客觀的來評價他,可以看出他還是很不錯的!單從他對董卓的態度與對劉虞的態度(下面會說到)來看,至少他比袁術要好的多(袁術是反對袁紹推舉劉虞做皇帝的,因為他自己想做皇帝)!

所以有此兩點,才能有「士多附之」的結果!

還有要說明的是公孫瓚是沒參加反董聯盟的,《三國演義》上說他參加了那是不正確的,所以《三國演義》說劉、關、張跟隨公孫瓚參加反董聯盟也是虛構的!那麼「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就更是沒有的事了!至于劉備有沒有參加反董聯盟,《三國志》上是沒記載的,裴注引《英雄記》提到過一句「備亦起軍從討董卓」。我們前面提過,劉備怒鞭(不能肯定是不是鞭)督郵之後,是棄官而去的,後來他做了高唐尉,後又做了高唐令(怎麼做的史書沒講),所以反董聯盟他即使參加了,也最多是個縣令!

至于幽州牧劉虞(我們以前提到過),他雖然沒參加反董聯盟,但他是親袁的,後來袁紹與韓馥多次擁立他為皇帝,他都堅決不受!韓馥等人又請求劉虞主持尚書事務,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劉虞仍不接受,打算逃入匈奴將自己隔絕起來,袁紹等人這才作罷。董卓對劉虞采取的也是拉攏的策略,他任命劉虞為太傅,但因為道路阻斷,使者和詔書無法到達。劉虞這個人是非常賢明的以前,由于幽州境外是邊遠地區(幽州主要就是現在東北和河北部分地區,你看看它周圍那都是些什麼人啊?有東胡系各少數民族,什麼烏桓啊,鮮卑啊,還有匈奴系各少數民族,此外還有高句麗等等!)所需費用很多,每年都從青、冀二州所交的賦稅中撥出兩億多錢,來補助幽州。這時,各地的聯系都因戰亂而斷絕,補助也運不到。劉虞身披破舊衣裳,腳穿草鞋,進餐時只吃一個有肉的菜,為政寬厚,勸導督促百姓從事農業、桑蠶業,開放上谷郡的胡市,與胡人交易取利,發展漁陽郡的鹽、鐵生產,使百姓歡悅,糧食豐收,每石谷價只有三十錢。青州、徐州的士人和百姓為了避難來投奔劉虞的達到一百余萬人。劉虞將他們全部收留,加以安扶,為他們安家立業,使這些人都忘記自己是流亡在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劉虞當了皇帝,可能漢朝的歷史能再延續長一些!

這里我要說下,我剛才提到的高句麗與高麗是不同的。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高句麗是中國的政權還是朝鮮的政權現在是有爭議的,因為他有很大一部分領土在中國東北,前400年的政治中心在現在的吉林!而且後來高句麗與曹魏之間還發生了戰爭!公元244年,曹魏摧毀了高句麗的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最後,高句麗是在公元668年,被唐王朝滅掉的!而隋朝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東征高句麗失敗有很大的關系!而高麗是高句麗滅亡後250年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國家史稱王氏高麗,王氏高麗名字起源于高句麗,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領土95%以上不重合,語言不同,歷史年代跨度過大(超過250年的差距),所以,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地方政權(現在中國專家的看法)!我們以前把高句麗與高麗混為一談,只要的因為受《宋史》的錯誤記載所影響!所以從這我們可以看到,修史正確性是要擺在第一位的!

還有反董聯盟里的其他人我們也來說說。冀州牧韓馥,剛才說過了牆頭草,他負責駐守鄴城,供應軍糧。豫州刺史孔,孔子的子孫,他最擅長的是清談高論,噓枯吹生(清談高手,能把枯木給說活了,你說多厲害,去茶館做說書先生是把好手,去《百家講壇》露一手估計也能紅),他駐軍在穎川!兗州刺史劉岱,裴注引《英雄記》說︰「岱孝悌仁恕,以虛己受人。」說明這人道德品質是很好的,後來他是被黃巾余黨殺害的!還有要說明的是兗州刺史劉岱與曹*部將劉岱,同名同姓同字(字公山,同字應該也是記載錯誤,應該沒這麼巧的事),但並非同一人。《三國演義》將此二人錯當成同一人,因此在書中兩人的事跡多有混淆。河內太守王匡與袁紹以前駐守河內。陳留太守張邈,《三國志》上說他「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評價很高啊)!東郡太守橋瑁,《資治通鑒》說就是他「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然後才成立的反董聯盟!山陽太守袁遺,據《典論》說,曹*給他的評價很高啊︰「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曹*)與袁伯業耳。」濟北相鮑信,他與曹*親近,後來為救曹*而死,其子鮑勛後來官至宮正(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次官,因御史大夫多不設,所以此職位相當于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代理檢察長職務)!

還有名將皇甫嵩,他在平定黃巾起義後,統兵三萬駐扎在扶風(今陝西扶風縣,伏波將軍馬援、班氏父子的故鄉)。京兆尹蓋勛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討伐董卓。正在這時,董卓也征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皇甫嵩的長史梁衍向皇甫嵩建議說︰「董卓在京城搶掠,隨自己的心意廢立皇帝。如今征召將軍,大將有性命之憂,小則會受到羞辱。現在乘董卓在洛陽,天子到西方來,將軍統率大軍迎接皇帝,然後奉皇帝之命討伐叛逆董卓,向各地將領征兵,袁紹等人在東邊進攻,將軍在西邊夾擊,這就能生擒董卓!」皇甫嵩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接受了征召,動身去洛陽。蓋勛因自己兵弱不能獨立,也回到洛陽。董卓任命蓋勛為越騎校尉。河南尹朱俊對董卓分析軍事形勢,董卓輕蔑地說︰「我百戰百勝,胸中自有主張。你不要胡說,否則你的血將玷污我的寶刀!」蓋勛說︰「從前武丁那樣聖明的君王,還請求別人提建議,何況象您這樣的人,竟要封住別人的嘴嗎?」董卓于是表示歉意。

這里要說明的是皇甫嵩當然沒參加反董聯盟,因為反董聯盟在東部,而皇甫嵩帶兵在西,還有名將朱俊這時在京城做河南尹,自然也不可能帶兵!至于為什麼這麼多人勸皇甫嵩討伐董卓,皇甫嵩都沒同意,而去京城述職,我以為那是由他的人品與性格決定的!讓他進京述職雖然是董卓的主張,但詔令是按照皇帝的名義發出!以他那一根筋的性格(跟他叔一個樣),那他明知這是董卓的意思,也毅然決然會進京!于是,董卓易如反掌的解除了皇甫嵩手中的兵權!還有我們從上面的描述,可以了解董卓殘暴背後的另一面!以我們一般對董卓的了解,在蓋勛對董卓說出那樣的話之後,董卓肯定會把他殺了,可事實卻是董卓對他表示歉意!可能有人看到這會大跌眼鏡,但這確確實實是《資治通鑒》上記載的!事實上,董卓對名士表面上還是比較尊重的,比如大名頂頂的蔡邕(蔡文姬他老爸,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在董卓死之後,蔡邕為董卓難過,被王允看到,王允將蔡邕下獄,後來蔡邕死于獄中!董卓重名士,主要是因為他要依靠這些名士維護他的統治,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他還是能給人起碼的尊重的,他能權傾天下也不是全靠僥幸!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