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提到過,劉虞一家老小被公孫瓚所殺,其後,公孫瓚盡有幽州之地(遼東除外,當時遼東郡為公孫度的實力範圍,公孫度與公孫瓚雖都復姓公孫,但沒親戚關系),更加趾高氣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對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假借法律來加以陷害;對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想法壓抑,把對方置于窮因之地。有人問公孫瓚這樣作的原因,公孫瓚說︰「士大夫們全都自認為他們應該富貴,給他們富貴,他們也不會感謝。」所以公孫瓚所寵信的都是商販一類的庸人,與這些人結為兄弟,或者互通婚姻。這些人到處侵擾欺人,百姓怨恨他們。
古代重農抑商,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農多商少,而且不是多一點點,公孫瓚這樣一搞,那樹敵太多,本來你殺了老上司幽州牧劉虞,強佔了幽州,就有很多人不服,現在這樣一搞,那不服的人就越來越多了!這不,劉虞的從事、漁陽人鮮于輔等人,集結率領州中的軍隊,要一同為劉虞報仇。燕國人閻柔因平素威信較高,被推舉為烏桓司馬。閻柔召引胡人、漢人,有數萬之多,與公孫瓚委任的漁陽郡太守鄒丹在潞縣以北大戰,閻柔獲勝,斬殺鄒丹及其部下四千余人。烏桓峭王也率領烏桓人及鮮卑人,共七千余騎兵,隨鮮于輔南下迎接劉虞的兒子劉和,與袁紹部將曲義聯合,共計十萬兵馬,進攻公孫瓚。在鮑丘打敗公孫瓚,斬殺兩萬余人。于是,代郡、廣陽郡、上谷郡與右北平郡紛紛起兵,殺死公孫瓚所委任的官員,又與鮮于輔、劉和的隊伍會師。公孫瓚軍隊屢戰屢敗。(烏桓王會幫鮮于輔,除了利益的驅使外,與劉虞當年的仁德和閻柔在烏桓人中的威望分不開!)
這一仗,那得公孫瓚那是一個慘啊!公孫瓚嚇得成了縮頭烏龜,他把大本營遷到易縣,在周圍挖掘了十道塹壕,在塹壕內修築許多土丘,每座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在上面建起高樓。在中央有一個最高的土山,達到十丈,供公孫瓚自己居住。以鐵為門,左右侍衛全被隔在門外,七歲以上的男子不許入內,只與姬妾同住。文書、報告等都用繩子吊上城。他又命令婦女練習放大嗓門,使聲音能傳到數百步,以便向其他城樓傳達命令。公孫瓚于是疏遠賓客,沒有親信,部下的謀士與猛將逐漸離散。而且從此以後,公孫瓚也很少再出外作戰。
公孫瓚造的這高樓我沒見過,不過在我印象中應該與日本德川幕府的大奧差不多,不過應該沒大奧那麼漂亮!你想嘛,他一大老爺們,住在高樓中,整天也不出來,與一幫姬妾為舞,那不跟沒男人的大奧一樣嘛!(日本沒宦官,大奧里除了將軍都是女人,什麼事都是女人干!)
但公孫瓚住在這高樓里也不是太平無事,打從他興平二年(公元195年)造了這高樓以來外面就沒消停過!袁紹連年來攻,但公孫瓚也不是好惹的(畢竟白馬將軍打了那麼多年仗),袁紹死活攻不進來,于是袁紹寫信給公孫瓚,想與他解開過去的仇怨,互相聯合。沒想到公孫瓚不予理睬,反而增強防備,他對長史、太原人關靖說︰「如今四方龍爭虎斗,顯然沒有人能連年坐在我的城下相守,袁紹能對我怎麼樣!」(誠然,日益強大的曹*給袁紹造成了不小的威脅,袁紹要防著曹*,自然不能坐在公孫瓚的高樓下相守,但公孫瓚就沒想到,袁紹在對付曹*之前,一定要先穩定後方,也就是要先搞定你公孫瓚!)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紹大舉增兵進攻公孫瓚。在此之前,公孫瓚據守各地的將領中,有人被敵軍圍困,公孫瓚不肯救援,他說︰「如果救了這一個人,會使其他將領以後依賴救援,不肯努力奮戰。」等到袁紹前來進攻時,公孫瓚派到南境營寨防守的將領,自知堅守不住,又知必定不會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潰散。袁紹大軍長驅直入,到達易京城門。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軍的將領們求援,並準備自己率領精銳騎兵出城,奔往西山,帶領黑山軍反攻冀州,切斷袁紹的退路。關靖勸阻公孫瓚說︰「如今將軍部下將士無不懷著離散之心,所以還能堅守,只是因為顧念全家老少都在這里,而且依賴將軍在此主持大局。繼續堅守,拖延時日,或許能使袁紹知難自退。如果將軍舍棄他們,率兵出城,後方無人作主,易京的陷落,便指日可待。」公孫瓚于是放棄出城打算。袁紹大軍逐漸進*,公孫瓚部眾日益窘迫。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黑山軍首領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援救公孫瓚,張燕的援軍還未到,公孫瓚秘密派使者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鐵騎到北方低窪地區埋伏,點火作為信號,公孫瓚打算自己出城夾擊袁紹圍城部隊。袁紹的巡邏兵得到這封書信,袁紹就按期舉火,公孫瓚以為援軍已到,就率軍出戰。袁紹的伏兵發動進攻,公孫瓚大敗,回城繼續堅守。袁紹圍城部隊挖掘地道,挖到公孫瓚部隊固守的城樓下,用木柱撐住,估計已挖到城樓的一半,便縱火燒毀木柱,城樓就倒塌了(古代地道戰)。袁紹用這種方法逐漸攻到公孫瓚所住的中京(公孫瓚改易縣為易京)。公孫瓚自料必定不能幸免,就絞死自己的姊妹、妻子兒女,然後放火自焚。袁紹催促士兵登上高台,斬公孫瓚,田楷戰死(田楷是公孫瓚封的青州刺史,劉備跟過他)。關靖嘆息說︰「以前,如果不是我阻止將軍自己出城,未必沒有希望。我听說君子使別人陷入危難時,自己一定與他分擔患難,怎麼能自己獨自逃生呢!」就騎馬沖入袁紹軍中而死。公孫續被匈奴屠各部殺死。
公孫瓚死後,鮮于輔率領其部眾奉王命,被封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照理說,袁紹打敗了公孫瓚,鮮于輔身居幽州,肯定要投靠袁紹,不過後來官渡之戰時,他卻幫著曹*打袁紹!這就是後話了)
起初,烏桓王丘力居死後,他的兒子樓班年齡還小,佷兒蹋頓勇武善戰,富有謀略,就接替了丘力居的王位,總領上谷大人難樓、遼東大人蘇僕延、右北平大人烏延等。袁紹進攻公孫瓚時,蹋頓率領烏桓人幫助袁紹。公孫瓚滅亡後,袁紹用皇帝的名義對蹋頓、難樓、蘇僕延、烏延等都賜予單于印綬。袁紹又因為閻柔受到烏桓人敬重,對閻柔待遇特別優厚,以求得北方連境的安定。後來,難樓、蘇僕延共同尊奉樓班為單于,以蹋頓為王,但實際事務仍由蹋頓掌管。
要說袁紹處理民族關系的方法比公孫瓚技高一籌,于是袁紹安定了北方,建立起了地跨四州(冀、幽、並、青)的統治!這時,袁紹真是意氣風發,有了逐鹿天下之意。主簿耿包看出了袁紹的心思,秘密向袁紹建議,應當應天順民,即位稱帝。袁紹把耿包的建議告訴軍府的官員,官員們一致認為耿包大逆不道,應該斬首。袁紹不得已,殺掉耿包以表白自己無意稱帝。(你說耿包這家伙也是死催的,馬屁沒拍到,自己到送了命!)
袁紹為了完成他逐鹿天下的心願,向他昔日的好友,今日的宿敵——曹*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