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九十九章 顧雍去世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魏邵陵厲公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春季,正月,蜀國姜維率領偏師從漢中回到涪縣駐防。

吳王立兒子孫和為太子,大赦天下。

三月,昌邑景侯滿寵去世。秋季,七月,乙酉(十九日),任命領軍將軍蔣濟擔任太尉。

吳王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率軍三萬人攻打儋耳、珠崖。

八月,吳王封兒子孫霸為魯王。孫霸是孫和的胞弟,受到特別的寵愛,與孫和沒有差別。尚書僕射是儀兼任魯王傅,上書規勸說︰「我私下認為魯王天資卓越,又有美德,文武雙全,當今之計應讓他鎮守四方,作為輔助朝廷的屏藩,宣揚美德,廣布威望,才是國家的良策,舉國上下的希望。而且太子和親王之間,應該有所差別,用以端正上下秩序,顯明教化的根本。」上書三四次,吳王都不理睬。

魏邵陵厲公正始四年(癸亥,公元243年)春季,正月,魏帝行加冠禮。吳國諸葛恪率軍襲擊六安,劫掠當地百姓而歸。

夏季,四月,魏立皇後甄氏,大赦天下。甄皇後是文昭皇後兄長甄儼的孫女。

冬季,十月,蜀國蔣琬從漢中返回涪縣居住,病情更加嚴重,任命漢中太守王平擔任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督領漢中。

十一月,漢後主任命尚書令費擔任大將軍、錄尚書事。

吳丞相顧雍去世。

吳諸葛恪派遣暗探,觀察山川地要,準備攻打壽春。太傅司馬懿率軍進入舒縣,打算由此進攻諸葛恪。吳王調移諸葛恪在柴桑駐屯。

步騭、朱然分別上書給吳王說︰「從蜀地歸來的人,都說蜀國打算背棄盟約,正在大量制作船艦,修繕城池。還有,蔣琬駐守漢中,听說司馬懿南下,不但不出兵,乘虛進行夾擊,反而放棄漢中,回到成都附近。事情已經十分明顯,無可置疑,應多加戒備。」吳王回答說︰「我對待蜀國不薄,聘問宴享,結盟明誓,沒有辜負他們的地方,怎麼能變成這樣?司馬懿大軍前來進入舒縣,十日便撤退了。蜀在萬里之外,怎麼會知道司馬懿用兵是快是慢而就貿然出兵呢?從前,魏打算進入漢川,這中間我們也是嚴陣以待,沒有舉師動眾,隨後听到魏已回軍才算結束,怎麼可以再以此懷疑蜀漢呢?傳言實在不可信,我願以家族破敗而為諸位擔保。」

征東將軍及都督揚、豫諸軍事王昶上書說︰「地勢的險阻固定不變,防守的形勢卻變化無常。如今駐屯的宛縣,距離襄陽三百余里,遇有緊急情況,來不及赴援。」于是移駐在新野縣。

皇族曹上書說︰「古代帝王,必定任用同姓皇族,以表明親近親族,也必定任用異性大臣,以表明尊重賢能。只采用親近親族的辦法治國,隨著它的浸蝕,皇權就會漸漸衰弱;只采用尊重賢能的辦法治國,隨著它的把持,皇權就會被奪取。先聖了解這種必然趨勢,所以對于皇族和非皇族廣泛求取,同時並用,因而能夠保有社稷,歷時長久。如今魏尊重賢能的法律雖已嚴明,親近親族的辦法還不完備,或者任而不重用,或者放置不任用。我私下思慮這些,睡覺都不能安寧,謹對所听到的加以陳述,議論它的成敗得失。古代夏、商、周歷經數十世代,而秦只傳到二世即歸滅亡,為什麼?夏商周三代的君王與各封國共同管理萬民,所以出現危險而沒人相救。秦王朝看到周王朝的衰敗,認為是弱小的封國終會被吞奪,于是廢除五等爵,建立郡縣制,朝廷內沒有皇族子弟輔佐,朝廷外沒有諸侯屏衛,好象一個人割掉四肢獨由胸月復支撐,旁觀者為之寒心,可秦始皇還安然自得,認為是為子孫創立了帝王的萬世之業,豈不荒謬!所以漢高祖奮起三尺之劍,以烏合之眾起兵,五年之中,成就了帝王之業。這是為什麼?因為拔除盤根錯節難以成功,摧枯拉朽容易得力,這是事理之必然。漢朝看到秦朝的失誤,于是大封皇族子弟。等到諸呂擅權,危害劉氏皇族,而天下卻沒有發生動搖,其原因僅僅在于諸侯力量強大,有如粘在一起的磐石一樣穩固。然而漢高祖分封諸侯建立藩國,封地面積超過古代規定,所以賈誼認為要想天下得到治理安定,不如廣建諸侯國而減少諸侯勢力,漢文帝沒有采納。到了漢景帝,由于采用晁錯的計策,削減封國領土,于是爆發了七國之亂。征兆出現在漢高帝時,禍患聚集于文帝、景帝之時,是由于開始寬厚得超過規定,而後來削減時又太急切的緣故。所謂︰‘末大必折,尾大難掉’,尾巴與身子同屬一體,有時也不順從,便何況不是屬于一體的尾巴,豈能擺得動?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計策,頒布讓諸侯自己可以分封子弟的推恩令,自此以後,封國力量由此衰敗,子孫微弱,除了收取租稅維持衣食生活外,不能參予國政。到了哀帝、平帝時,王莽掌權,借著周公之事,重演田常之亂,封國諸侯中,有的甚至制造天賜祥瑞,歌頌王莽恩德,豈不令人悲哀?由此說來,並不是皇族子弟偏偏在惠帝、文帝之際忠孝雙全,而在哀帝、平帝之際就變成叛逆,是權力輕微,勢力薄弱,不能平定禍亂而已。幸賴光武皇帝發揚不世的英姿,在王莽做了皇帝後仍能將他擒獲,使漢代皇族子嗣在將要滅絕之時得以延續,豈不是皇族子弟的力量!可是以後,又不能借鑒秦王朝的教訓,不知道承襲周王朝的舊制,到了漢桓帝、漢靈帝時,宦官執政,君王孤立于上,大臣弄權于下,于是天下大亂,奸人並爭,宗廟被燒成灰燼,宮室變成荒草樹叢。

「太祖皇帝龍飛鳳翔,掃除凶逆,大魏興起,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觀察五代的存亡原因,而不采用他們的治國良策;目睹前車之傾覆,卻不改變車道。皇家子弟空有虛名而實無封地,封國之君空有百姓而不能役使;皇族成員遷居在大街小巷,不知道國家大政方針;權力如一介小民,勢力同尋常百姓。內無盤根錯節的穩固,外無磐石般諸侯結盟相助,這是不能夠使國家安定,成就萬世大業的。況且現在的州牧、郡守,與古代的方伯、諸侯一樣,都擁有千里之地,身兼軍隊要職,有的一家數人擔任高官,有的兄弟同時佔據要職;而皇族子弟竟無一人躋身于其間,與他們互相牽制,這不是使主干強大、枝梢微弱、防備萬一的辦法。如今所謂任用賢能,或提拔到著名城市為長,或擔任一軍統帥;可是皇族子弟有文才的,必只限于當一個小縣縣宰,有武略的,必只限于當一個只管百人的小官,這不是獎勵進取,任用賢能,褒獎優待皇族子弟的禮法。俗語說‘百足之蟲,至死不本僵’,這是因為扶持它身體的腳眾多的緣故。這句話說的雖是小蟲,但可以比喻國家大事。所以,聖明的君王在安定時不忘記危亂,存時不忘記亡,即使天下發生變故,也不會有覆滅的災難了。」曹希望以這番議論使曹爽有所感動而省悟,曹爽不采納。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