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 第九十八章 吳國攻魏

作者 ︰ 時間的齒輪

魏邵陵厲公正始元年(庚申,公元240年)春季,發生旱災。蜀國越郡蠻夷常有叛亂,殺死太守,以至後來的太守不敢到郡治中就職,而在安定縣寄住治事,距郡治八百余里。漢後主任命巴西人張嶷擔任越太守,張嶷招降安撫新歸附的夷人,征討誅殺強悍狡黠的夷人,各部落于是敬畏順服,郡內全部平定,郡府又遷回原址。冬季,吳國發生饑荒。

魏邵陵厲公正始二年(辛酉,公元241年)春季,吳國將要討伐魏。零陵太守殷札對吳王說︰「如今上天廢棄曹氏,喪事凶殺不斷出現。當此猛虎爭斗之際,而讓一個孩子臨政。陛下應當親自統率大軍,奪取亂國,征服衰世,盡出荊州、揚州的人力、物力,調查丁壯和老弱的人數,讓丁壯執戟上陣,老弱轉運物資;在西方讓蜀漢在隴右駐屯;命諸葛瑾、朱然率領大軍直指襄陽;陸遜、朱桓另外出征壽春;陛下御駕進軍淮河以北,進攻青州、徐州。襄陽、壽春被我們圍困,長安以西要全力防御蜀軍,許昌、洛陽的軍隊勢力要分散,我們多方牽制,同時進軍,民眾一定響應。到時將帥交戰,只要有一處指揮失當,一軍戰敗,則三軍軍心渙散。我們正好備馬整車,攻陷城邑,乘勝追擊,平定華夏。如果我們不出動全部大軍,只是象以前一樣出動少量部隊,則不足以完成大事,容易屢屢敗退,民眾疲沓,軍威消失,時間過去,力量耗竭。這不是上策。」吳王沒有接受。

夏季,四月,吳國全琮進擊淮南,掘開芍陂堤岸,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圍困樊城,諸葛瑾攻打中。魏征東將軍王凌、揚州刺史孫禮與全琮在芍陂交戰,全琮敗逃。荊州刺史胡質派出輕裝部隊救援樊城,有人說︰「敵人強盛,不能靠近。」胡質說︰「樊城城牆低矮,守軍又少,所以應當強行進軍作為外援,不然,樊城就危險了。」于是率軍*近吳國圍城部隊,城中軍心始安。

五月,吳國太子孫登去世。

吳國部隊仍留在荊州,太傅司馬懿說︰「中漢民和夷人有十萬之多,隔在沔水南岸,流離逃亡,無家可歸,樊城被圍,已過一個多月還沒解除,這是危急之勢,請派我親自前去征討。」六月,太傅司馬懿率領各軍救援樊城,吳軍听到消息後,連夜遁逃。司馬懿率軍追到三州口,獲大量物資和俘虜而歸。

閏五月,吳國大將軍諸葛瑾去世。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先前已被封侯,吳王讓諸葛恪弟弟諸葛融承襲父親的爵位,統率父親的部隊,駐扎在公安縣。

蜀國大司馬蔣琬認為諸葛亮屢次出兵秦川,由于道路險阻,轉運糧食困難,最終也沒有成功,于是大量制造船艦,打算利用漢水、沔水順流東下,襲擊魏興、上庸。正逢蔣琬舊病連續發作,沒能及時配合吳國行動。大家都認為這樣一旦不能取勝,撤退極其困難,不是上策。漢後主派遣尚書令費、中監軍姜維等向蔣琬說明大家意見。蔣琬于是上書說︰「如今魏的勢力已橫跨九州,蒂蔓延成長,鏟除不易。如果吳國和西蜀齊心合力,首尾夾擊,雖然不能迅速實現宏圖大志,暫且也可分割其力量,蠶食其國土,摧垮其邊陲。然而與吳國二三次約定同時進軍,都未能實現。我與費等商議,認為涼州是胡人邊塞要地,進退都有依賴,而且當地羌人、胡人都如饑似渴地想著歸順我朝,最好讓姜維擔任涼州刺史。如果姜維征討能夠控制河西,我將率軍繼進,作他的後援。如今涪縣水路陸路四通八達,足以應付緊急情況,如果東方、西方發生危險,前去救援都不困難,請把大本營遷到涪縣駐屯。」漢後主采納了這一建議。

魏打算在揚州、豫州之間開荒墾田,積蓄糧谷,令尚書郎汝南人鄧艾到陳縣、項縣以東至壽春一帶巡視,鄧艾認為︰「從前太祖大破黃巾施行屯田,在許都囤積糧谷用來制勝四方。如今三邊都已平定,軍事行動集中在淮河以南,每次大軍出征,轉運軍糧的兵士佔了一半,耗費多億。陳縣、蔡縣一帶土地平坦肥沃,可以減少許昌附近稻田,把水並入河道向東灌溉,命令淮河以北二萬人,淮河以南三萬人,十分之二輪流休息,常駐的四萬人邊屯田邊防守。宜多挖河渠增加灌溉,開通漕運。除去全部開支,總計每年可獲五百萬斛作為軍費。六七年內,可在淮河土地上積蓄二千萬斛,這就是十萬大軍五年的糧食。以此雄厚基礎攻吳,無往而不勝。」太傅司馬懿認為妥善。這一年,開始擴開漕渠。以後每次東南方出現戰事,遂大舉出兵,乘舟而下,直抵長江、淮河,軍費、糧食都綽綽有余,並且消除了水患。

管寧去世。管寧名聲極大,行為高潔,是人們仰慕的人。看上去好象不可接近,但與他在一起,卻感到和樂平易。他擅長隨事誘導人們行善,人們無不受到感化,由衷敬服。到死時,天下不管認識他還是不認識他的,無不哀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正說三國最新章節 | 正說三國全文閱讀 | 正說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