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葛洪

作者 ︰ 卿希泰

##這里是,歡迎加入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里面,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葛洪(283∼363)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佷孫,世稱小仙翁。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國吳時,歷任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封壽縣侯。其父悌,繼續仕吳。吳亡以後,初以故官仕晉,最後遷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為悌之第三子,頗受其父之嬌寵。年十三,其父去世,從此家道中落,乃「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伐薪賣之,以給紙筆,就營田園處,以柴火寫書。……常乏紙,每所寫,反復有字,人能讀也。……」1十六歲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尤喜「神仙導養之法」。自稱︰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以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後從鄭隱學煉丹秘術,頗受器重。謂「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見受金丹之經及《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2西晉太安元年(302),其師鄭隱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乃負笈持仙藥之樸,攜入室弟子,東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陽。太安二年,張昌、石冰于揚州起義,大都督秘任洪為將兵都尉,由于鎮壓起義軍有功,遷伏波將軍。事平之後,洪即「投戈釋甲,徑詣洛陽,欲廣尋異書’了不論戰功。」但因「正遇上國大亂(指「八王之亂」——引者注),北道不通,而陳敏又反于江東,歸涂隔塞」。3在此去留兩難之際,恰逢其故友稀含為廣州刺史,表請他為參軍,並擔任先遣。葛洪以為可藉此避亂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為其仇人郭勵所殺,于是滯留廣州多年。深感「榮位勢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絕,赫赫者滅,有若春華,須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百端,憂懼兢戰,不可勝言,不足為矣」。4乃絕棄世務,銳意于松喬之道,服食養性,修習玄靜。遂師事鮑靚,繼修道術,深得鮑靚器重。建興四年(316),還歸桑梓。東晉開國,念其舊功,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咨議參軍。干寶又薦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洪皆固辭不就。及聞交趾產丹砂,求為句漏令,遂率子佷同行。南行至廣州,為刺史鄧岳所留,乃止于羅浮山煉丹。在山積年,優游閑養,著作不輟。卒于東晉興寧元年(363),享年81歲。或雲卒于晉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歲。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5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說︰「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6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他在《抱樸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並蓄,尊君為天。不滿于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于教化。葛洪在堅信煉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的思想指導下,長期從事煉丹實驗,在其煉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識了物質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學反映。他在《抱樸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歷史梗概,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煉丹家。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在其所撰《肘後備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國早期醫學典籍,記載了許多民間治病的常用方劑,系古代隨身常備急救之手冊,並在東南亞各地廣為流傳,為研究魏晉南北朝醫學的重要史料。該書關于天花病的記載,是醫學史上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對結核性傳染病的認識,也比國外早一千多年。據載,葛洪還撰有《肘後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別病名,以類相續,不相雜錯,其《救卒》三卷,皆單行徑易,約而易驗,籬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家有此方,可不用醫。」7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後世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歷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以後人誤題或偽托者居多。注︰1234567《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370∼371頁,333頁,375頁,376頁,53頁,126頁,272頁,中華書局,1985年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