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相當的十分的好看,這是一本精彩的書,精彩連載就在,如果您有什麼觀點,留個評論吧**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于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據傳孫思邈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身不仕,隱于山林。親自采制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于髒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髒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他搜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余首,記載藥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他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于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到暮年,體態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變化。欲求長壽,須注意飲食起居等養生之道。他在《千金要方•養性序第一》中特別強調老年人「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听,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並「兼之以導引、行氣」及「房中補益」之術。他對人之衰老過程和表現,心理特征和變化,以及老年疾病、保健、醫療等都有全面的觀察和深透的分析。認為老年人當從事諸如調氣、按摩、導引、行氣以及散步等適合老人特點的活動,從而豐富了道教內修的內容與方法,並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認為服食金丹而成仙是「神道懸邈,雲跡疏絕,徒望青天,莫知升舉」。但他把煉丹作為制藥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救急濟危。他煉制的「太一神精丹」,即「主客忤霍亂,月復病脹滿,尸餫e惡風,癲狂鬼語,盅毒妖魅,溫癥」。史載其著作計三十余種,唯多亡佚。現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學著作。其他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尚有部分佚文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