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一卷) 張繼先

作者 ︰ 卿希泰

張繼先(1092∼1127)為北宋末著名道士。字遵正(或說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道教徒奉為第三十代天師。五歲尚不能言,據傳一日聞雞鳴,忽笑賦詩,「人皆稱異,(以)為真仙」。1九歲襲教。為人「淵默寡言,清 白皙」。2徽宗崇寧(1102∼1106)以後,凡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不久,進封正一真人張陵為「正一靜應真君」,詔有司就開封東建下院安置繼先,賜額為「崇道」。又賜緡錢修龍虎山上清宮,撥步口莊五萬以飯其眾,改賜「上清正一宮」額。追封其祖及父「先生」號,度其祖母陳氏、馮氏、妹葆真皆為道士,建真觀以居之。據稱張繼先在京時,宋徽宗曾召問︰「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答稱︰「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徽宗大喜,令作符進。徽宗覽畢,笑問︰「靈從何來?」答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問︰「能書否?」則對以「臣嘗書《道德經》」,遂取至進獻。又問︰「修丹之術若何?」答道︰「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後又問及道、法同異,答曰︰「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體即道也,用即法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不立,二者強名,何同異之有?」3張繼先志在沖淡,屢乞還山。作庵于上清宮後,為心齋坐忘之所,徽宗親書「靜通庵」賜之,有亭名「翛然」。並建靈寶、雲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又因祖傳雲錦山龍虎丹灶而修煉外丹。大觀元年(1107),徽宗遣使命醮于山中,並召其赴京。次年,與劉混康、徐神翁等一時復會于上清儲祥宮。在京以符水驅邪療病。徽宗遣使問道要,乃作《大道歌》授使進獻。是年還山,繼游蜀、秦等地。政和二年(1112),徽宗遣使復召,以疾辭,令弟子王道堅入京奉謝。據稱他「預知」國難,托王道堅轉告徽宗當「修德彌災」。在山中曠逸自怡,養生修性。有著作《大道歌》《心說》傳世。其論說、書信、詩歌,明張宇初編次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行世,收入《正統道藏》。另外,《正統道藏》又收有署題「虛靖張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頌》。張繼先以道、法不二,會通禪宗,除繼承其家傳符道法之外,亦兼修內外丹。他認為︰「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或名「真君」,或名「真常」,或名「真如」。「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其小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謂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來之自己也」,勉強名之為「道」、「神」、「心」。人之所以輪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動于內,六識流轉于外」。故須「齋戒以神明其德」,「慎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听,和光同塵」,使「一真澄湛,萬禍消滅」。4論說內丹雲︰「道不遠,在身中,物則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認為「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還暮暮,自然赤子產真胎」。5又稱︰「吾家法,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月兌生死,大可以鎮邦家,小可以卻災禍。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墮。」勸來拜受天師秘者月兌去世網,反求諸己,「俱登道岸」。6張繼先與林靈素等人同得宋徽宗恩寵,但他卻屢召屢隱。時林靈素權傾內外,乘寵進廢佛之議。張繼先因貽書勸其韜晦,曉以知足不辱之意,曰︰「金門紅霧,漫為天上之游;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適。」指出︰「萬象有殺有生,春花秋落;一氣互消互息,夜露朝晞。……升高須遠,就下無難,不昧先機,方為達者。」7其弟子吳真陽、王道堅等皆有名于世。元至大元年(1308)武宗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注︰1234567《道藏》第34冊826頁,第18冊138頁,第34冊826頁,第32冊368∼3頁,372頁,3頁,370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hhbk.>a.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